分节阅读 49(1 / 2)

永乐大帝 Xiaose_wh 2412 字 2023-10-08

世建一条高速公路这便彻底打消了他准备在短期内将全国县一级道路全部建设成为硬质马路的决心。

不过,既然运输能力是工业革命的基础条件之一,那么朱棣自然只能“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将县级道路变为硬质马路是不用想了,那便尽量先将全国的主干道上全部铺上水泥吧。这个水泥道路网的名称朱棣都想好了:御道

一口气介绍了那么多发明后,朱棣便从黄俨手中接过茶水润了润嗓子。

朱棣的心中得意洋洋。因为他知道,这些“发明”虽然很简单,但是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却极其巨大。然而当朱棣的目光扫到朱权的脸上时,却忍不住眉头一皱。

听到如此伟大的“发明”,应该是满脸狂喜好不好这种时候表现出毕恭毕敬的表情,岂不是说明朱权根本没听明白这些“发明”的伟大之处朱权的智商不低,知识面也勉强算得上渊博,而且还没有儒生的那种迂腐酸气。如果连这样的人都不明白那些“发明”的伟大之处,估计也其他人更难弄明白其中的伟大意义了。

朱棣并不是期望别人拍马屁,身为皇帝,他已经被拍得够多了。现在朱棣只是很希望能够出现一个知己,能够明白这些发明的伟大意义。现在看来,这个愿望显然不大容易实现。

朱棣一咬牙。

前面的都是关于民事方面的,接下来,向朱权介绍军事方面的“发明”,不信他还是这副表情

第二卷第十四章金手指下

军事方面的第一项“发明”是黑火药的配方比例。19世纪时才正式确定下来的黑火药的最佳比例是75的、10的硫磺和15的木炭。

中国最先发明黑火药,但最佳比例却是在实践中逐渐摸索逐渐优化的明朝时黑火药的硝、硫、炭比例大约是60:18:22,使用这种火药,往往需要占据枪管四分之三的容积。最佳比例配成的黑火药,其威力要增加好几倍。

朱棣还知道高猛度黑火药的配方:3份、硫磺2份、炭粉4至5份、蔗糖5份、镁粉至2份,这种火药爆速快,发光亮白色,耀眼,渣子很少,有声响,性能高。可惜的是,朱棣不知道镁粉怎么弄。至于说tnt、黑索今、苦味酸、、火棉这些东西制作弹药比黑火药更好,但考虑到目前的工业和化学水平,想要造出这些东西显然有白日做梦的嫌疑。

第二项“发明”是名为“朱氏制法”的火药制造方法。这种火药制作方法的原名本该是“湿制法”,但考虑到那个“湿”字容易泄露秘密,因此朱棣便死不要脸地将之改称“朱氏制法”了。

所谓的“朱氏制法”,是先用粟米水或高度酒少量雾状喷洒到放在大竹匾的火药上,然后震动竹匾自然产生药粒,然后混合起来作成大饼状,在晒干或风干后打碎,用细筛子筛过,这时火药粉便会变成小颗粒状。然后,将之装在大桶里不停翻搅,磨掉颗粒的棱角并加入石墨抛光。用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火药各成份分子间构成比较稳定的结构,长程运输时不易分解普通的黑火药在运输过程中,比较重的沉到了下面,而比较轻的炭则跑到了上面,射击前必须将火药重新加以搅和方能使用,而且颗粒间的燃烧空间较大,容易均匀地燃烧,因此威力更大。

第三项“发明”是手榴弹的制造方法。公元1000年,宋朝神卫水唐福向朝廷进献“火球”又称“火炮”等火器。“火球”以火药为球心,用多层纸、布等裱糊为壳体,壳外涂敷沥青、松脂、黄蜡等可燃性防潮剂,点燃后用人力或炮抛至敌方,球体爆炸并生成烈焰。还可通过改变药物配合或掺杂铁蒺藜、小纸炮等,达到施毒、布障、发烟、鸣响等多种作用,达到杀伤敌军和破坏战具的效果。在1044年初刊的兵书武经总要中,已载有霹雳火球、蔟藜火球、毒药火球、烟球、引火球等多种可用手投掷的弹药,这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手榴弹雏形。

如果说这类武器的杀伤力太小,那么到了13世纪初,中队又装备使用了一种铁壳爆炸性火器掏火炮又名“震天雷”。它用生铁铸外壳,形如罐子、合碗等不同样式,内装火药,留有安放引线的小孔。点燃后,火药在密闭的铁壳内燃烧,产生高压气体,使铁壳爆碎伤人。这是当时威力较大的一种火器,可用手抛,也可用炮掷。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铁壳手抛弹药,与现代手榴弹已颇为相似。大约是因为成本太高以及重量太重的原因吧可以想象投掷铅球伤敌的场景,早在13世纪初就已经出现的震天雷并没能在军队普及成为制式武器甚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武器居然在中国大地上消失了。

朱棣提供的手榴弹制造方法很简单,其主体就是一个大号的鞭炮:以数层厚纸包裹火药再加上引线就可以了朱棣倒是知道拉发引信的制作方法:一根螺旋状的铜丝,然后还有一种燃点很底的化学原料例如磷,拉动拉火管的拉环使之自燃,其原理和火柴一样。问题在于,试制出来的成品在储存、携行时发生了好几次事故。后来朱棣静下心来一想:在火柴面世的初期,白磷火柴就经常因为自燃引发火灾。以目前的工业水平所生产的拉发引信手榴弹,估计不会有士兵愿意使用。所以朱棣只得决定暂时先将就着使用燃烧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