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敌人用右手挡了下,在一连串的斫击下,敌人的脸上被砍了两刀。正当周武以为胜利在握时,敌人却用左手从箭壶中抽出一支箭,阴险地朝着周武的腰间戳去。
这时,一支削尖的木棍击中了敌人的嘴巴,几乎是同时,一柄锄头锄中了敌人的脑袋,他象一截木头那样从马背上滚了下去。
周武喘了口气,定神望去,原来是小猴子和钱十三。奇怪得是,小猴子在这种时候居然还哭哭啼啼的。
”章老二呢“
小猴子的嘴一瘪,哭着说道:”章叔半个脑袋都没了他死了“
”小心“
钱十三猛地挥舞着锄头冲到小猴子身后。锄头击中了偷袭者的肩头,然而他的脖子却被马刀割开了一道可怕的口子。钱十三的喉咙里咯咯地响了一阵,可怕地咳嗽着。血从他嘴里涌了出来。钱十三倒在地上,死亡的痉挛使他全身发抖,接着双腿一伸,身体终于挺直了。
被锄头击中肩头的蒙古人从马上摔了下来。他很快便用左手支撑着爬了起来。蒙古人的锁骨可能断了,他的右手无力地下垂着。蒙古人将马刀用牙齿咬住,然后艰难地准备上马,这时小猴子却一边哭着一边举着削尖的木棍向他冲了过去。
重伤的蒙古人竭力躲闪,却最终被哭得全身颤抖的小猴子捅倒在地。小猴子一边忘情地哭嚎着,一边不停地捅着早已没有反抗之力的蒙古人。
周武很想冲过去将小猴子摇醒,告诉他在这种行为战场上很容易导致丧命。但这时他受到了两名蒙古骑兵凶狠的夹击,几乎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
周武好不容易才将其中一个敌人砍下马,而自己却被另一个敌人用狼牙棒打落下马。
小武实在是太神骏了,所以那名蒙古人没有继续攻击周武,而是跳到小武身上准备征服这匹烈马。
周武的眼前一阵阵发黑,却竭尽全力摇摇晃晃重新站了起来。他晃了晃已经不太清晰的脑袋,呸地吐出一口带血的口水,然后举起刀冲敌人冲了过去。
一刀,两刀,三刀血喷得周武一脸都是,也喷得别人一脸都是。
周武不知道砍中了别人多少刀,也不知道别人砍中了他多少刀。他只知道自己还活着。他不停地战斗着,视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手臂变得越来越沉重。
正在这时,战场边缘突然传来了欢天喜地地吼叫声。
”女直人回来了“
女直人一开始确实是逃跑了,但这群女直人相对纯朴。在击退了追击的蒙古人后,女直人的首领开始为之前的逃跑行为而羞愧起来。而且,他也害怕如果抛下雇主逃跑,大明帝国皇帝的怒火会将他烧成灰烬。
于是,女直人首领大叫大嚷着往回狂奔,一大群披着兽皮的女直人跟着他的后面,随着他投入了战斗。
这支生力军的加入使得谁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变得扑朔迷离。
周武终于倒了下去,用尽力气也爬不起来。最后,他甚至连一根手指头也动弹不了。周武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死了,但是隐约听到女直人的吼叫声越来越响亮,于是呻吟着叹息了一声”武神保佑“,然后心满意足地晕了过去。
:还有两百多精华。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章节更多,作者,
第二卷第二十七章发威上
子们也并非全都食古不化。朱棣原本准备利用景秀t推行自己的计划,可是还没等他提出来,一些有眼光的大臣就已经上折奏要求皇上重视景秀等人的策论了。
历来文官就对太监有着本能的敌视,而朱棣登基以来却越来越重用太监,这便使得文官们越来越不安。
对于太监出使、专征、监军、分镇,文官们虽然不满,但这毕竟是太祖时期就制定的政策,因此没人敢站出来反对。
后来朱棣成立了东厂,由内官马担当提督,这便令很多大臣坐立不安了。
来自后世的朱棣自然清楚特务机构介入政治的危害性,但东厂用起来确实很方便。朱遗憾地发现,自己很难抗拒这种诱惑。
察觉遭到东厂的监视后,工部侍郎邹进曾经在早朝的时候吞吞吐吐地提出东厂的作法不妥。可惜这时朱棣已经食髓知味,不愿意自缚手脚,因此冷冷地反驳:”君子坦荡荡,事无不可对人言。莫非你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不愿意被朕知道“
在没有权概念的年代,这种强盗逻辑所向无敌。邹进除了谢罪外,哪里还有别的什么选择
紧接着,更令大臣们惊骇的事情发生了:朱棣居然放风说准备教太监识字,将来在需要的时候让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代替他批公文
另一个时空里,这是朱瞻基所做的事。朱瞻基虽然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但他太过贪玩,为了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用来玩耍,便想出这个办法来减轻自己的政事负担。
后世的评论家认为,导致明朝宦官为祸的始作蛹者便是明宣宗朱瞻基。正是因为明宣宗下令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从而扫掉了太监们的文盲,也扫掉了阻挡他们进入政坛的最后一道障碍。
朱棣有着充沛的精力,也不象朱瞻基那样贪玩,因此并不需要培养有知识的太监为其减轻负担。他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出于两个目的。
其一。明朝地政权结构导致皇帝必须承担极为繁重地政务。朱元璋和朱能够承受如此重任。但后世地皇帝却不可能象他们俩那样勤于政事。即然将权力分给其他人是不可避免地。那么为了避免权臣威胁皇位。将一部分权力分给太监显然是更为妥善地选择。
其二。提前制定外相、内相相互抗衡相互制约地政治制度。一旦内相逾越雷池。那么让他死于死谏台也可以为后世树立一个好榜样。
当然。朱棣地想法别人并不知道。正当大臣们惶恐到了极点时。景秀地那篇策论恰好出现了。于是。大臣们便纷纷上书建议皇上实施此策。当朱在早朝上让大臣们公开讨论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持赞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