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15(1 / 2)

永乐大帝 Xiaose_wh 2336 字 2023-10-08

被污蔑而极其愤怒,但其实对黄中还是存着一丝悯恤之心地。因为,朱只派那么一点子兵去护送“陈天平”,其本意将就是将那些人当成诱饵。在军事上,经常会遇上需要牺牲部下的情况,有时候部下知情,有时候部下甚至不知情也就是说,黄中是在懵懵懂懂的情况下步入绝境的。将心比心,朱棣也不情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牺牲。

另外,黄中也并非真正的胆小无能之辈。历史上张辅率军直取安南重镇多邦城时,由于多邦城坚而高峻,城下设有重濠,濠内密置竹刺,外多掘坎地,守卫严密。因此张辅下令道:“安南所恃,莫若此城,此城一拔,便如破竹。大丈夫报国立功,就在今日,若能先登此城,不惮重赏。”当时黄中身为都督佥事,竟亲率敢死之士数千人,越重,缘城而上。至于说黄中遇到伏击时表现得那么怯弱,说不定是当时黄中已经猜到了内情,因此不愿为了一个假地陈天平而奋战。所以,还不够厚黑的朱棣也就对如何处置黄中有了一丝犹豫。

但听了纪纲和杨荣的话之后,朱的最后一丝犹豫也消失了。

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朱棣身为皇帝,当然必须从大局考虑。穿越而来的他知道胡汉苍会玩什么把戏,但是在胡汉苍彻底翻脸之前,朱棣却没办法改变这种历史走向。

陈天平出现后,难道问都不问一声就率军进攻安南问过安南方面之后,胡汉苍表现得那么恭顺,一口答应迎归陈天平为安南国王。人家表现得那么谦卑,话也说得那么好听,难道朱棣能够恶狠狠地得势不饶人,非要胡汉苍、胡一元父子自缚入京请罪这种不近情理的作法,大臣们不能接受倒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胡汉苍、胡一元肯定会以此大做文章,以此激起安南人的“仇明”思想。将来哪怕以武力强占了安南,此起彼伏的起义难道会是什么好玩地事情

很显然,朱棣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陪着胡汉苍、胡一元把戏演下去,直到图穷匕现的那一刻。甚至在派遣军队护送“陈天平”前去安南就任国王时,朱棣还不能让那支护送军队太过庞大。先,若是护送部队地规模多达十万八万,胡汉苍随便造点谣言,安南人就会对大明产生敌视心理现代国家元去外国访问时,带上少许保镖是正常的,但如果带上一个集团军,那么该国的民众绝对会认为这是战争即将爆的前兆。而且,就算带上十万八万军队,实际上也没什么用。因为这支军队名义上只是护送而非占领,因此深入安南境内之后,后路还是得交给安南人。只要安南人截断后路以及粮道,那十万八万的军队的下场岂不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所以说,既然那支护送的部队只能充当肉包子地角色,而且这个肉包子还不是给自己吃,那么朱棣自然不愿意在肉包子里面放太多的馅。待胡汉苍、胡一元率军袭击护送陈天平的队伍,那时大明便能够占据道德地

接下来,明军再用武力解决问题便顺理成章,那时安南人的反抗情绪也不会太激烈。

朱是皇帝,因此不能感情用事,只能把戏演下去。

而黄中则是那支护送军队地最高将领,他的责任却是保护好“陈天平”,哪怕“陈天平”是假地。看到当时敌我力量对比太悬殊就不履行责任了看看行人聂聪和大理寺卿薛品人家文官都晓得职责所在,你身为武将,力战被俘倒也罢了,却打都不打,这象什么话战争的事谁都说不准,最高统率自然希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军都处于优势,但这却只是一种理想。很多时候哪怕我军总体上处于优势地位,但在某些时间地某些地点上我军却会处于劣势。如果领兵将领一旦处于劣势便不战斗了,这说得通吗

况且,黄中这家伙也就是个被处死的命。历史上黄中升为都督后素来骄横,屡违节度。张辅在平定安南之乱时,斩之以徇。

想完之后,朱棣点头之后恶狠狠说道:“不错,黄中一定要显戮,否则对不起战死地将士”

至于说吕毅嘛,毕竟最高军事负责人是黄中,他的罪责要轻些。历史上永乐七年1十二月吕毅跟随征夷将军沐率大军到交趾镇压叛军。在厥江与叛军激战时,沐因轻敌致败。吕毅等突围逃至大安海口,“飓风大作,扬沙昼晦,舟不得行”,终被交趾叛军包围。吕毅被俘后宁死不屈,终被叛军杀害。就冲着这一点,朱也不愿意对吕毅进行太严厉的惩罚。

于是朱棣被补充道:“吕毅身为副将,虽说那封奏折中并无吕毅曙名,但吕毅也并非无过将他罚俸一年,允其戴罪立功。至于说其他没有进行抵抗的官兵嘛”

朱仔细想了想。毕竟主将都不思抵抗了,凭什么让当兵的奋不顾身天底下根本没这个道理。既然吕毅都轻饶了,那么普通官兵也就没必要责全求倍,不处罚算了。

参加抵抗的官兵们,似乎除了阿牛之外都被战死了。阿牛自然是应当重赏的,但如今他却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想那洪承畴,崇祯为他大办后事用以激励将士,谁知道后来却传来洪承畴投敌的消息,真是叫人哭笑不得。所以说,对阿牛地奖赏还是暂时放一放好了。反正只要确定阿牛没死,而且没有投降安南人,那时再给予重赏也不迟。唯有已经战死的将士,其抚恤工作倒是需要尽快进行。

“阿牛现在失踪了,奖赏的事情暂且放一放。先说对战死将士的抚恤问题。那些将士染血沙场,朕至少得保证他们身后无忧。”

“这样,既然战死沙场死后进入烈士陵园享受供奉,则他们可称之为烈士,而他们的直系亲属以及遗孀则可称之为烈属。除一次性给予一定的抚恤金外,但凡烈属,均享受免税以及定期领取朝廷放的抚恤金的待遇。”

见杨荣表情古怪,朱棣突然意识到现在还只是十五世纪初期,生产力无法和后世相提并论。而且这种年代,一个大败仗打下来死上十万八万的也不稀罕。就算不打大败仗,可这一仗死个万余,那一仗死个八千,加起来需要照顾的烈属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每产生一名烈士就会产生数名烈属,若是朝廷向所有地烈属都放定期抚恤金,哪怕其抚恤金仅仅达到温饱的标准,那也是一笔极其沉重的负担。

想法虽好,但如果不符合实际,那便反而会造成很坏的效果。升斗小民大约不会有太高的道德素质,一旦抚恤金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按规定放了,那便会激起强大地怨恨。而硬着头皮放凭明朝的生产力,能够提供那样地福利吗恐怕到时候只能滥大明宝钞,进而导致经济崩溃吧

朱棣暗自叹了口气,决定收回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抚恤金太高则朝廷无法承担,因此主要是象征意义居多。就每人每年一个铜板吧,表示朝廷并没有忘记烈士地贡献。”

见杨荣的表情变得更加古怪了,朱棣知道他在暗中腹诽自己小气,却也不去管他,而是自顾自地说道:“至于说家中生活困难地烈属,那自然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如果确实生活困难,那么烈属可提出申请,核实后,用这个办法来解决。”

“将来帮助陈天平重新统治了安南后,从安南划出若干采邑出来专门用来供养烈属。这些采邑的所有人并非有邑贵族,而是由众多烈属共同管理,收益由烈属们自行商量着分配。原则上,就以每户供养一名烈属为标准吧。”

想着一名恩骑尉至少管理五十户,而那种特殊的采邑在同等条件下却需要供养至少五十名烈属,杨荣小心翼翼地问道:“这个标准会不会太低”

朱棣皱皱眉。“大富大贵自然不可能,但温饱却绝对能够保障。朝廷对采邑所征收的贡税,至多不过两成。而佃户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却在三成至七成之间。朕之前规定过,领主对领民征收赋税时,对于自由至多只能征收两成,但是对于非自由民,那便最多可征收四成。将来收复安南,闻而而降的地区,其百姓可算作自由民。做了抵抗的,根据其抵抗的激烈程度,较重的便将之押回本土做苦役户,抵抗程度较低的则视为佃仆,可向其征收四成的收入。”

“如此一来,烈属便至少可以享受土地出产的两成收益。既然一户领民凭借六成的收益可以养活一家人,那么一名烈属享受其中两成,没道理日子过得比领民差吧况且烈属只要有少许劳动能力,还可以放羊、割草、收集柴火什么的,总之日子应该比领民过得好才对嗯,对了,凡是因为战斗而身负残疾,则双倍享受这种待遇。”

杨荣又道:“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弱妇孺身体较弱,若是没能走到采邑就死了,无也是很伤士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