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5(1 / 2)

大宋帝国征服史 cuslaa 2389 字 2023-10-08

的力量。

政和六年十一月二十八,丁巳。

五天前,赵瑜誓师出征。由于一直是顺风,比预计中提早了几日,由五十一艘大小战船组成地舰队鱼贯驶入了昌化港。

昌化港本非港口,只是一个守着昌化江口的军寨,也是昌化军辖下的昌化县县治所在。昌化县地处海外蛮荒,户口极少。就算是上一级的昌化军,也只有八百多在编户口,且大半聚集在州治所在的宜伦县,隶属于昌化县的就只有百余家。

不过自从琼崖大乱,东海占了昌化寨,在此竖旗建港,保境安民。前来投靠避难地汉儿熟黎便越来越多。不过半年时间,东海控制下的昌化和石禄两地,就汇集了两千户万余人。人口多了,矿山、港口中使用的人力,可以不再全数倚仗奴工。而昌化江两岸的荒野,也被开垦了出来,据估算,到了明年,在粮食上应该就能自给自足了。

赵瑜站在龙王号高耸的船头上,俯视着熙熙攘攘的港口。这海港比他上一次来视察时,又繁盛了许多。昌化军寨修葺一新,屋舍、道路都扩展的更远,而港口码头上地栈桥。也多了十几条。离码头不远的地方,一道竹篱围着一片很大的空地,空地内有几座用棕榈叶覆盖着地小山,正是此地唯一地特产铁矿石。

舰队船只在领水员的指示下,分散到各个泊位。赵瑜地龙王号,也在最大地一条栈桥边停稳。而驻守昌化港的十几个头领,就在栈桥上恭候。舷梯刚刚搭上。还没等赵瑜下船,下面地头领便一齐涌了上来。领头的一个。头发花白,相貌苍老,正是提举昌化港、管勾昌化寨的寨主许继组。这些昌化头领们在赵瑜面前依序整队排列,由许继组带领齐刷刷地请安问好、赵瑜回应了几句,问道:“参谋室的公文应该收到了罢那车船可曾备好”

许继祖躬身回道:“回二郎话,三十条车船都已整修完毕,前日送来的火炮也装上了。现今正停在船作内的码头上,随时可以启用。”

赵瑜赞道:“有劳许叔了。”

这许继祖是同赵橹一起打天下的人,赵瑜称他一声叔叔也是应当。被赵瑜在众人面前如此称呼,许继祖眉开眼笑,有些自得,不过也不敢因此托大,连声道:“不敢称劳,不敢称劳。”谦虚了几句。他问道:“既然船队已经到了,那是不是现在就把那些车船直接开过来现在动手连船,明天一早就能出发”

“当然”赵瑜点头:“那是最好不过。”他顺势看了下港中,突然发现,在栈桥上,十五艘战舰都紧密排列。但所有预定拖曳车船地武装商船之后。却都留下了以供车船停靠的空间。“在港中安排调度的人是谁”赵瑜惊问。

这不会是巧合,而是港中调度在看到舰队之后,通过号角和钟声指挥领水员,自行做出的安排。虽然这表现并不起眼,但却足以证明港口调度有着优秀的判断力和指挥能力。

赵瑜惊讶莫名:想不到小小的昌化港,竟然有这等人才

夜浓如墨。但昌化港中却灯火通明。百十架熊熊燃烧的火炬在码头上一列排开,而港中各船上也点起了灯火。透过夜雾,火光照亮了港内。就着忽明忽暗的火光,水手们在船上爬上爬下,忙着把三十条运送矿石地车船与出征舰队的海船用铁链、绳索连起。

赵瑜在昌化头领们的陪同下。坐在龙王号前甲板上。一边盯着水手们的准备工作,一边吃着晚饭。东海军规。出征之时,无论官兵,待遇必须一视同仁。昌化港中无法安排下五千人的住宿,更无力为三军备下酒食。赵瑜因此也只能住在船上,晚饭自不可能有酒有肉,不过是半条煮熟的咸鱼,几块酱菜,配上管饱地糙米饭,再加上只放了点粗盐、腥味极重的鱼汤。

虽然这些食物与赵瑜在基隆时的饮食有着天壤之别,不过他依然吃得有滋有味,连添了两碗,把咸鱼和酱菜都吃得干干净净,丝毫也不觉得难以下咽至少在外人看来的确是这样。

倒是陪着他吃饭的昌化头领们有些愁眉苦脸,东海几年没有大的战事,这些人都没有出战的经历,嘴早已养刁了。不过赵瑜吃得如此香甜,他们也不敢抱怨,只能直着脖子把糙米饭硬吞下去。

见他们如此窘态,散坐在周围的护卫和水手,都交头接耳,暗中嘲笑。虽然他们对这难以下咽的晚餐也是不喜,但有赵瑜为榜样,又有昌化头领做对比,却哪还会有怨言,都一个个把筷子划得飞快。

赵瑜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有榜样、有对比,军队的凝聚力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地。见到军官们与其同甘共苦,士兵们才不会怀疑他们是否能够同生共死,才会把他们当作托付性命的对象。

但在昌化头领中,只有坐在最尾一人面色平静。他端着碗,细细咀嚼,吃得很认真,极专注。他是个不到二十岁地年轻人,瘦条个儿,高颧骨,尖下巴,长得很丑,却是让赵瑜都惊叹指挥能力的港口调度。

黄洋不像羊,倒像只猴子。赵瑜把视线转到他身上,暗自忖道,没想到除了丁涛那小子,义学三期还有这等人物。

注1:据武经总要,陪祭轩辕黄帝的应该是风、雨、马三神。不过此次出征行的是海路,所以把马师改为海神妈祖。

第十四章意外上

政和六年十二月初一,庚申。

升龙府。

唐时的安南都护府驻地、现今的交趾王都。这座矗立于富良江畔的南天都会,自唐武德四年西元621年立城以来,历经多方之手,名号改换不定。从始建时的紫城,到唐末的罗城,又在五代南汉守将吴昌岌自立后改名为大罗。

直至李朝太祖李公蕴代越黎朝立国,以大罗宅天地区域之中,得龙盘虎踞之势,遂将交趾王都由华闾迁至此处。迁都之始,李公蕴率众宿于城下江边,有黄龙现于御舟注1,以其祥瑞,故改大罗为升龙府,迄今已有一百零七年。

自李朝在此建都,百年以来,历经太祖公蕴、太宗佛玛、圣宗日尊三朝,国势蒸蒸日上,南攻占城、西压真腊,北拒大宋,乃是南天第一强国。尤其是在日后庙号仁宗注2的李乾德即位,击退了北朝名将郭逵、赵卨所率领的三十万大军之后,终于与宋国定下和约。升龙府自此不被战火,已达四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