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都督有些怀疑李凌,他完全相信这几种作物比小麦产量高,但是也绝对不会达到这样一个惊人的程度。
若真的如此,以前到过西方的大明子民怎么没有将这些作物带回来,单单李凌慧眼识珠啊
“这绝对不可以,仓库已经密封起来,再一袋一袋的称重岂不是很麻烦”
仓库中的所有东西都是经过整理的,若想重新取出里面的东西还有花费一番工夫,绝对不是他庄上的十几个家丁能够完成的
“这有何难难道只有你才能调兵过来吗我也可以的”刘都督高傲的说道。
他手中也是有兵权的,调集几百人过来并不是难事。
“刘都督,父皇只是让我们来向李凌询问他动用军队的理由,并不是让我们过来怀疑李大人的,我看还是算了吧,这几种作物是不是向李凌所说的那样高产来年自会知道,现在何必过多争执”
太子殿下也为李凌说话了,他监视过李凌的种种异能,自然知道他是从不说谎的。
“太子,这件事情关系甚大,若李凌所说是真就应该表彰他,若是假的当然要加以责罚,怎可轻率行事”
刘都督依然不依不饶,只要是针对李凌的事情他都愿意做。
他儿子就死在李凌的手上,他怎能不嫉恨
就在双方各抒己见的时候一群佃农走了过来,为首的正是前几人来过庄子的那位老者。
“各位大人,能容老朽说一句不当初我当也怀疑过,幸而李大人大度给我们释疑,我们既亲口尝试过这几种作物做出的美食,又见证账房先生纪录几种作物重量的过程,我们可以保证李大人所言非虚”老者自豪的向几各位官员介绍道。
佃农们只听说有官员前来调查这些作物的事情,却不知道当今太子也在其中。
“我也相信李凌不会向我等说谎”又一个官员站了出来为李凌呐喊助威。
这个人竟然是杨伯伯,他掌握西北粮草之事多年,此次西被军大败鞑靼人,西北军各个将领都有封赏,杨伯伯顺理成章也要官升三级。
恰逢这次调他进京参加李凌的婚礼,皇帝便加封他为户部侍郎,将他留在京城。
举贤不避亲,他李凌绝对不会欺骗自己。
“好,假的真不了,我们就等来年再看这些作物是不是真的那么神奇”
这么多人做证,刘都督自然知道李凌所说的可能是真的。
“李凌,这位老人家对几种作物所制成的美食念念不忘,不知道能不能让我等见识一下”太子故意插开了话题,他也不想和李凌和刘都督闹的过于尴尬。
两人之间的恩怨他也略有耳闻,只是不好插手敢于。
“锦娘,你去帮助庄子里的丫鬟做饭去,记住将制作过程记下来”李凌向身边的之人吩咐道。
李凌这才看清楚原来太子还带着一个太监一个宫女。
这宫女竟然是以前李家的丫鬟锦娘。
锦娘跟着太子这一年多也有些成熟了,她微微的看了李凌一眼并进了厨房之中。
“杨伯伯,近来西北的局势如何了蒙古人又有何反应”
官员们和太子一起进入厨房参观。
李凌悄悄的来到杨伯伯的身边向他询问西北的事情。
“蒙古人还能如何他们自然是忙着防御瘟疫”提起西被的事情杨伯伯就高兴,他在西北为军队服务多年,终于能川口气了
草原上瘟疫流行,人口大幅度的减少,新任的可汗无力控制,只能放弃黄金家族的荣耀向大明朝求救。
“新可汗有意向我朝称臣,只是草原上还有几个部落不同意这样做,他们是否归顺我朝还不可知”
即便是他们是新可汗勉强让其他各部落接受自己的意见,只怕他们也是有条件的,并且所提的条件只怕不容易达成。
兰州府自从李凌走后也有很大的变化。
林三起初以为李凌走了以后他就可以恣意妄为,哪里知道想要当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几天他就捉襟见肘了
林三正想着通过自己的妻子另谋高就呢
玉米面都是现成的丫鬟们很快就为各位大人熬了一锅玉米粥,甚至还蒸了一笼窝窝头
“各位大人都尝一下吧,虽然这几样都是粗粮,但是却量大管饱,只要百姓愿意吃这些粗粮,我想以后便不会发生大规模的饥荒了”李凌深情的说道。
他只所以花大力气从西方找来这几种作物的种子为的就是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太子也让锦娘给他盛了一碗玉米粥,他小心翼翼的放在口中品尝了一下。
甜甜的,和大米汤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的缘故,他觉得比大米粥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处。
“真是太好了,仓库外的玉米面还有多少,我要全部都带走给父皇看看”太子发自由衷的高兴道。
若是他父皇知道这几种作物的奥妙,他一定很高兴。
“李凌,今天的事情是我我太武断,若是以后能证明你今天所说的话不假。你我之间的恩怨一笔购销”刘都督当着大家的面向李凌说道。
刘都督出身军中自然知道李凌在西被的所作所为对士兵的意义所在,而今李凌又惠及天下百姓。
刘都督突然发现他对李凌恨不起来了了
他并非军人世家出身而是一步步从底层爬起来的,他比其他官员更了解民生疾苦。
他儿子并非李凌亲手所杀,就让这段恩怨随风而逝吧
刘都督放下这段恩怨,他整个人都开心起来。
“大少爷,您若是有闲,不妨到皇宫门外的朱雀大街来一趟,锦娘有事相求”
锦娘趁着给李凌盛玉米粥的时候向李凌求助,一副急切的样子,像是遇到了为难之事。
也许她在太子身边过的并不是很如意
第371章血本无归
邻近李凌大婚之期,李家上下喜气洋洋,所有的人都是一副开心的样子。
大昌钱庄也想出了一个另类的方式为李凌庆贺,他们在京城四门之外都摆放了粥棚,但凡是京中的乞丐都可以在此领到一份稀粥并几升大米。
若是有身强力健愿意自食其力者,均可到钱庄田庄之内做一个佃户。
钱庄大把银子撒了出去,为了给东家祝贺,也为了给自身积累人脉。
前来排队的人并不只是城中的乞丐,一些三餐不济的贫苦百姓也来这里领粥。
这只长队从早晨到中午都不曾停过,施粥的伙计们也丝毫不在意。
钱庄的掌柜说了,这次要连续一个月才停下来,凡是领过米的人都是登记只案的,每户最多来领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