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叶开又问道。
“没有大人,这些都是复印本,咱们的人抄了两份,剩下那一份立刻发了出去,想必这一会儿已经发到了收件人的手里。”
知道叶开的重心在哪,所以舒清阿也对保密工作格外珍重,电报的传递他并没有敢多留一分一毫,这样会引起不必要的怀疑。
“好”
叶开点了点头,舒清阿做的很周到,他没有理由不满意。
缓缓站起身来,叶开拍了拍发软的身子,从进入这间房间,到转译工作彻底完成,前前后后花去了他们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到现在已经是半夜时分,窗外黑布隆冬,不时电闪雷鸣。
这么晚了,舒清阿本以为叶开会留在这,军谘处建造之初就有供人休息的场所,不过等他转过头来,却看到了正在穿雨衣的叶开。
“大人,今夜还要赶回去”
“嗯”
叶开没有多说其他话,只用一个音节轻声回道,紧接着便走出了门去。
楼下是一直等候的韩春儿,看到了叶开后,他赶紧凑了上去。
“爷,去哪”韩春儿照常问道。
“回府,明天还有要紧的事。”
叶开摆摆手,一步向前骑上了马,暴雨哗哗的打在雨夜上,隔着厚重的军服,竟然有些生疼。
“对了,春儿,明天还要你跑一趟,去都察院。”骑在马背上的叶开说道。
“都察院”韩春儿有点诧异,这地方他可从来没去过。
“找一个叫谢远涵的御史。”叶开接着吩咐道。
“爷,那人春儿听着耳生。”韩春儿有些尴尬的说道,要不是这些天,他一直跟在叶开身边,那些官老爷在他的眼中都是隔着十万八千里,而这个人韩春儿当然不认识。
“甭说你,爷自己也不认识。”叶开没有多解释,只是说道:“你不用多说话,把一件东西交给他就行了。”
“好”
韩春儿没有再问下去,叶开说到这个份上已经很明确了。
半天后,叶开的声音忽然传了过来,隔着哗哗的雨声,韩春儿这次听得不太真切。
“春儿这些日子在京外待久了,这回要轮到咱们出手了。”
看着漫天的雨线降落,叶开心中有些慨然,袁世凯罢免,铁良下台,如果说,这两桩事件还是叶开循着原有的历史轨迹,因时而动,坐收渔翁之利的话,那么接下来他要做的这些事,就是他自己设下圈套,自己需要经营了。
钓鱼台做久了,如果碰上鱼上钩了,当然要自己挽起袖子去抓。叶开早就做好了打算。
“春儿,我们走吧,去搅一搅这趟浑水。”
趁着夜色,两人在雨中疾驰。
第六十四章两难的御史
第一更
第二天一大早,韩春儿就根据叶开的命令,来到了都察院,不过以他的身份,肯定没法直接进去,而这一点叶开当然也知道,所以在他的嘱咐中,只是要求韩春儿把带的东西,交给一个叫谢远涵的御史。
虽说是这样,现实情况却要复杂得多,韩春儿好说歹说半天,外带着塞了点银子,总之费了半天劲儿后,他才如愿的把东西代为转交进去,然后就一个人坐在都察院的门口等待。
东西是一个包裹模样,韩春儿也不知道里面究竟装的什么,不过掂量起来轻轻的,应该是书籍文献一类的东西。
“韩姓兄弟”
刚刚坐了一会儿,屁股还没有暖热,韩春儿就忽然听见身后传来了这样的的声音。
他赶忙扭过头了,看到了一个不入流官品的官吏冲他跑来,而这人自然是他刚才花了银子临时收买的中间人。
“谢远涵大人让你进去说要见你。”
听到这话后,韩春儿拍拍屁股,刚要准备进去,却看到那人右手拍了拍韩春儿的肩膀,然后一脸的热乎。
“韩兄弟,你那转交的东西是什么我看大人似乎脸色似乎有些不对劲。”
那人回想起了刚才递交包裹时发生的事,他清晰地记得,当谢远涵拆开那包裹之后,脸上就一直阴沉着,这让站在一旁的不由吃了一惊,自从这位新御史从四川监察道调任到中央,一直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怎么会突然脸色这般变化诧异之余,心也跟着紧了紧,这要是什么不好的东西,说不定自己也跟着倒霉。
“跟你有什么关系”
韩春儿话等于直接给后者泼了一盆冷水,刚才的一脸跋扈的神情顿时僵住了,然而这还不算完,他看到韩春儿用鄙夷的目光上上下下打量了他一番,然后摆出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冷冰冰地说道。
“莫不是大人们应该知道你这不入流的小吏也想知道”
韩春儿牛气哄哄对后者吹了口气,刚才他还对韩春儿的请求颐指气使,故意推诿,摆明了就是伸手要钱的意思,这种狗仗人势设关设卡的苍蝇,最令人厌恶。
眼神直接略过此人,韩春儿大摇大摆的进去。
都察院的大院难以想象的宽阔,然而一眼望去,却是透着股荒凉劲儿,树木鲜有人打理,肆意增长,不少的明清建筑虽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同样是日渐破败,料峭的春风中,唯有那特殊含义的松柏翠青依旧。
这也似乎意味着,与之息息相关延续两千多年的御史制度,到了今天即将走到终结。
随着历史大潮的不断涌进,西方的学说开始不分好坏的进入了中国人的脑袋里,而在这场变革中,御史制度被当成了糟粕,根据清末新政的要求,原本要裁撤都察院,十三科道御史等等,然后在中央设立审计院和最高审判厅,权能的重叠让察院顿时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但是这一计划刚刚出台,便遭到了士人分子特别是旧官僚极力抨击,甚至演变成一场对新政鼓吹者袁世凯的反对浪潮,一看事情闹得这么大,清廷不得不下令宣布,裁撤都察院计划暂时搁浅。
虽说如此,但谁也能看出来御史制度的消亡是大势所趋,所以在清末的官场上,那些“以九品微末官职,敢弹劾督抚大员”的御史们也正面临边缘化的危机。
谢远涵望着院子这一切,内心百感交集,作为科举选拔出来的翰林学子,他自幼受到的是四书五经的传统教育,但公车上书的参与者之一,他的脑袋并不僵化。
他虽然知道西方制度比大清的好太多,也现代化许多,但对于御史制度他始终抱以支持的态度。
gu903();御史,就是风宪官,正的是国家的纲常,为什么一定要废除要是出现大奸大恶之徒,窃据高位,蒙蔽圣听,又该怎么办这一点谢远涵想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