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穷酸(2 / 2)

如今的秀才连做官的边都摸不到。

若非揭不开锅,又没信心继续科举,他是不会来应征王府的差事。功名利禄之心,他不比其他读书人少。

万管事一副看透一切的样子。

“这样吧,我可以做主借你半袋粮食,也不收你利息。只要求你若是能考中,将来进了王府,用心办差,忠心为主,莫要三心二意。”

孙秀才大喜过望,躬身一拜,“多谢管事慷慨。”

“此乃王爷恩典。”

“是!这都是王爷的恩典。”

终于借到了粮食,还搭了农闲庄的顺风车前往双河镇。从双河镇回家可以走河道,更近一些。

无独有偶。

孙秀才不是唯一一个应征的同时还要找王府借粮的秀才。

这帮秀才脸皮真够厚实,胆子也真大。

也说明,这帮秀才是真穷。

要不是穷到无路可走,万万不会自绝前程,跑来应征王府差事。

要知道,如果履历上有过王府办差的经历,将来就算脱离王府重新走仕途,仕途也不会顺畅。

上官一看你的简历,咦,竟然在王府当过差,得仔细斟酌斟酌。万一恶心了宫里某个贵人,或是得罪了某个皇亲,得不偿失啊!

皇亲贵戚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这家和那家不对付,这王府和那王府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用王府出来的官员。

这就是为什么,进了王府,就等于绝了仕途前程。

……

刘珩翻阅报名者的简历,得知不少报名者竟然穷到揭不开锅,一个个饿得面无菜色,着实惊了一跳。

“怎么会如此穷困?”

读书人都穷成这鬼样子,普通百姓岂不是要吃野草树根。

“王爷明鉴,这些穷酸秀才都是不事生产,又拉不下脸面出门干活挣钱。毕竟是个秀才,还是得讲究点体面。”

“已经饿到揭不开锅,还讲什么体面。吃饭事大。”

“王爷误会了,对于读书人来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刘珩不认同,“人都快要饿死了,哪还管什么失节与否。只要不涉及到投敌叛国,为了吃饱必要的时候就该放是本王需要的人才。”

“王爷的要求有点高,这年头读书本就不是普通人家能承担地开销。能读书,家里都有点底子,何至于要出门干活。”

“那这些秀才……”

“这些只是不擅经营,或是脑袋愚笨,别人读一年,他得读三五年。读书时间越长,开销越大,自然就是越读越穷。”

章先生没体会过越读书越穷的生活。

但他认识很多贫寒学子,这些人未必一开始启蒙的时候家里就穷。多半都是读书到中途,家里才开始越发穷困。

都已经读了好些年,还指望着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当然不能因为家里一时困难就放弃读书。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读下去。

用后世的话说,这叫沉没成本太高,不敢放弃。

放弃,等于什么盼头都没有了。

不放弃,好歹还有点指望。

刘珩感慨道:“难怪世人都羡慕章先生,读书过程太顺利。不曾受过什么苦,也不曾为银钱担忧,就轻松考取功名出仕做官。”

“可惜老夫的仕途就是个笑话。”

章先生自嘲一番。

他这个笑话,如此要为定王出谋划策。

他干起正事,“想要丰收,除了按照小叶子教的办法精耕细作,烧田杀虫,粪水浇灌庄稼外,最关键的还是要兴修水利。小叶子知道王爷手头紧张,兴修水利又耗资庞大,所以不曾提起这茬。

既然老夫为王爷总览全局,查漏补缺,就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水利一事必须尽早提上日程。两县封地,最大的优势就是双河镇边上的霞水,若能将霞水引来灌溉农田,至少能得几十万亩良田。”

刘珩头一下子就大了。

兴修水利说起来容易,办起来何止是耗资巨大。

历朝历代,兴修水利,都是大工程。甚至大到能够拖垮一个王朝的地步。

他也想修水利,想得良田百万亩,可是他没钱。

连启动工程的钱都没有,更别说后续工程。

水利一事一旦开工,就不能停下来,得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

他唯有苦笑,“水利一事急不得,此事只能押后,还望先生理解。”

“老夫自然能理解。老夫虽然不事生产,却也知道此事不易,耗资巨大。但,不能因为困难就忘了此事,将之束之高阁。老夫今日之所以提起此事,就是希望王爷心中能时时念着水利一事,有了财源切莫铺张浪费,节省点或许修水利的钱就有了。”

章先生善解人意,就是逼得太紧。

刘珩摇头苦笑,他才来几天啊,就给他加上层层压力。

不曾就藩的皇子,想象不到就藩有多困难。他现在是体会到了。

难怪皇子们都想留在京城,死活不肯就藩。撒泼打滚也不走。

京城多好啊,花花世界。每月每年到少府领爵禄,日子过得爽歪歪。偶尔还能进宫打点秋风。私下结交官员,还能捞一笔。

借着皇子身份,在京城做点生意,怎么着也比出京城就藩强多了。

就藩,意味着要操心这操心那……忙不完的事情。

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操心,就做个混吃等死的藩王,所有事情都交给

只是,这么做的下场,通常都不太好。盘剥太甚,必然会被御史弹劾。

皇帝开恩,一切好说。

皇帝不开恩,一切都不好说。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