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
孙大力是一个泥瓦匠,像孙大力这样的泥瓦匠在这里有不少,都是被请过来的,不但有泥瓦匠,也有木匠等。
孙大力正在砌墙,按照张丰的说法,这是一栋厂房,至于厂房是什么东西,用来干什么的,张大力暂时没有弄明白。
在孙大力看来,这应该是像大型仓库一样的东西,宽五丈,长三十丈,还开有两扇宽达一丈的大门,此外,窗户还特别多。
厂房是张丰设计,属于砖瓦厂房,高一层,厂房宽五丈,也就是约十六点五米,长三十丈,也就是一百米,这样的厂房,如果在现代的话,只有在比较落后的乡镇企业才有可能看到。
但这里是大明朝,这样的厂房,在孙大力等人看来,已经非常巨大了,非常的宽敞。
张丰甚至想将厂房设计得更宽大,但限于厂房的横梁全部都是木质的,采用圆木做横梁,跨度不可能太大,十几米的跨度比较合适。
至于开了很多的窗户,主要是采光的需要,因为没有电灯,只能采用日光,厂房的窗户有一点大,数量也非常多,几乎是一整排过去。
一层的砖瓦厂房,建得也比较快,最快的一栋已经建了一人高,再过几天就该架设圆木横梁,架设木质骨架的屋顶,盖上瓦,这栋厂房基本上就会完工。
张丰在工地上,不时的指导大家怎么建设,也对工程质量把关,一切都按照张丰的预想进行。
在工地上呆了两、三天,张丰也知道,一栋这样的厂房,因为只有一层,从开始建设到建设完工,用不了十天的时间。
“再多请一些民夫和泥瓦匠的话,也许一个月之后,这里将建设完成,然后进入投产。”张丰心中这么想着。
正这么想着,张丰看到杨升海走了过来,看杨升海的样子,似乎遇到了什么麻烦事。
第十章珍妮纺纱机
杨升海本来不想找张丰,但看到棉纱告罄,眼看多台织机就要停工,加之杨升海脑袋都抓破了也未能想出办法,杨升海无奈,只好来找张丰。
此刻,张丰正在厂房建设工地上,看到杨升海走过来,张丰心中猜了一个八九不离十。
张丰吩咐旁边的邓万宝道:“小邓子,你在这里盯着一点,我和杨管事去商量一点事情。”
说完,张丰朝着杨升海迎了过去,郎声的道:“杨管事,是不是织坊有什么事情”
杨升海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马上急急忙忙的点一点头道:“对,对,正是织坊出了事情,我们的棉纱告急,跟不少需要,眼看不少织机就要停工,这,这可怎么办呢。”
果然如张丰所料,张丰轻松一笑道:“杨管事,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我有办法解决。”
棉纱跟不上,眼看不少织机就要停产,杨升海仿佛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现在见张丰这么轻松,这么自信,杨升海一愣之后,心中的压力也渐渐释放,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杨升海心中想道,不愧是东家,连这样棘手的事情都有办法解决。
心中轻松的同时,杨升海也非常的好奇,想知道张丰到底怎么解决,于是,杨升海问了起来。
“少东家,您是准备增加纺纱机的数量,还是准备”
张丰挥手打断了杨升海的话,张丰笑着道:“都不是,我准备制造一种新型的纺纱机,这种纺纱机的纺纱效率是现在纺纱机的数倍不止。“
新型纺纱机
数倍不止
杨升海惊异的看着张丰,随即,杨升海就兴奋和激动起来,此前,“飞梭”的出现已经让杨升海对张丰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次,张丰居然说要制造一种新型纺纱机。
杨升海激动的道:“少东家,这就太好了,这样一来,我们棉纱短缺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张丰点一点,脑海之中想起了“珍妮纺纱机”,张丰准备将这种纺纱机制造出来。
依照大明朝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工匠的技术水平,制造“珍妮纺纱机”肯定没有问题,张丰要考虑的主要还是保密问题。
“飞梭”实行严格保密,对“珍妮纺纱机”也是一样,也将实行严格保密,该纺纱机的各零部件分开制造,最后在织坊进行组装。
织坊的织机全部完成改良之后,张丰就考虑到了棉纱的供应肯定会出现问题,早就在着手“珍妮纺纱机”的制造事宜。
设计自然是张丰自己完成的,然后找了松江府的多家工匠,分开进行零部件的制造,再过一两天,第一台“珍妮纺纱机”将在织坊内进行组装。
在18世纪中期,“飞梭”的出现,大大加快了织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手摇纺纱机。“珍妮纺纱机”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率。
“珍妮纺纱机”的出现,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珍妮纺纱机”比旧式纺车的纺纱能力提高了8倍。
这种纺纱机,将足足提前一百多年在大明朝出现,当然,这种纺纱机也不再被叫做“珍妮纺纱机”。
杨升海心中大定,高高兴兴的和张丰一起回了织坊,杨升海将织坊这两天的事情,事无巨细一一汇报给了张丰。
“少东家,我们以前一天只能织十几匹布,现在,我们一天能织几十匹布,数量提高了数倍。”
“少东家,第一批使用飞梭织成的棉布已经发出去了”
“少东家,这一个月的工钱准备发放”
“少东家”
张丰听着杨升海的汇报,不时的点一点头,见杨升海喜悦和高兴之情溢于言表,一脸满足的样子,张丰不禁道。
“杨管事,这么一点小成绩你就满足了啊,待我们新式纺纱机制造完成,待我们的纺织工厂建设好,每天织出的棉布将达到上一千匹,一年下来将足足数十万匹。”
数十万匹
杨升海感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自己只能仰望的数字,于是,杨升海又不禁有敬佩的看了看张丰。
张丰知道,出现工厂化的生产之后,数十万匹这个数量并不大,以后肯定还会不断的刷新这个数据。
织坊,房间之中。
前不久,张丰在这间房间之中改良了织机,现在,织坊的每一台织机都使用了“飞梭”,织布效率数倍提升。
今天,张丰在这间房间之中忙碌,正在组装“珍妮纺纱机”,几天之前,张丰找了好几家工匠,分开制造纺纱机的各零件,几天的功夫,零件全部制造完成。
历史上,第一台“珍妮纺纱机”只用了一天的功夫就制造完成,可见这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