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06(1 / 2)

滶。

这就是最奇妙的地方,即便先前发生了那么多事,汪滶却依然自命徽王,只因“徽王”这两个字,几乎是杨长帆一党与明廷最后和平的希望。

我认徽王,就代表我不称帝,徽王之名不过是借大明分封王侯之意,也就是说我还自认为明朝的人,距离彻底造反名义上还有一线之隔。

既不称帝,又不摒弃徽王之名,黏黏糊糊纠缠在一起,这就是外交。

徽王城之下设参议阁,参议阁元首杨长帆并非被称首辅,而是船主。避开内阁与首辅两个称谓,只为减少与明廷的火药味,东海有两个皇帝嘉靖会生气,有两个内阁严嵩或者徐阶也会生气。他们斗他们的争执,杨长帆搞杨长帆的东海南洋,没必要拱火。

议事阁船主杨长帆之下,设海事、政事、工事、商事四司,封大都督、大政使、大工使、大商使掌事。由于政事人才稀缺,除杨长帆任大都督外,其余三使皆由胡宗宪代任,胡宗宪竟也在东番搞出了一套小幕僚群体,只是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比杭州的要差很多,朝廷明确态度前,有脑子有饭吃的读书人的确不会来东番。

为此,杨长帆不得不又打出了一个口号

秀才下海来东番,俸禄百两治苔湾

但凡你有大明的秀才身份确认无误,来苔湾立刻提升为知县以上待遇。

在未经徐文长允许的情况下,杨长帆还放出了更加无耻的口号

知行合一扬正义,王学名声荡东海

顺便放出小道消息

船主杨长帆其实是信奉心学的,什么你不信

你总该知道当年杨长帆荡平鬼倭的事情吧他在南京等了鬼倭一个月你也知道吧

那你知道那一个月他在做什么么

呵呵,我知道。

他一个月扎在唐顺之的签押房里,终日闭门不出苦心参学。

没错,为平倭寇鞠躬尽瘁的大儒唐顺之,江南心学泰斗,正是他的引路恩师

什么杨长帆是反贼唐顺之是功臣

呵呵,这你就不懂了,烧杭州的时候你可见过唐顺之的影子他当时就在杭州湾,为什么不拦其后几年,二人可曾交手

总之,事情就被编纂成了这样,外加当年南京也确实很多人知道这件事,杨长帆真的和唐顺之宅在一起足足一个月。

于是正派徒弟徐文长隐姓埋名,杨长帆俨然成了唐顺之的独门心学弟子。

心学小圈子确实曲高和寡,确实自嗨,不可否认,品得起这曲子的皆非凡人,外加心学学派众多,中间者兼容并包,偏右者一心辅国,偏左者却是藐视权威不拜孔的,一切从“知”出发,打破被灌注的固有文化,不信天不信地,只信自己和正义。

这样的人若是能引来几个,于东番也是大妙。而且心学最美好的地方在于,它对统治者是无害的,其祖师爷正是一位千古名臣王守仁。即便他们拉帮结派,即便他们搞阴谋诡计,一切也是最终为正义服务,而非银两。

如此力度之下,没见几个书生来投,走私投机的家伙却是来了不少。

距离烧杭州已经很久很久了,朝廷非但没有出兵,反倒默认了徽王府在澎湖的地位,这让他们意识到,徽王府貌似已经是个非常安全的走私势力了。

多数情况下人穷志短,但也有人穷志不短的,这类人通常会成为罪犯和疯子。

但大航海时代,就是罪犯和疯子的舞台。

嘉靖四十年三月十五晨,八千征南大军集于嘉义港前。几番变迁换血之下,这八千人中当年随汪直征战者,已不过三千,多数老兵更愿意驻守卫所或港口,一些首领也主动去了商事、工事司,卸了兵权,免了征战。

可以说将要出征的这批人,是新鲜的血液,充满了野心,希望在南海搏出一片天的家伙们。

杨长帆站于三层高台,徐文长位列其左,赵光头站在其右。

他远眺着巨舰百艘,俯视着军士近万。

他们的眼中充满着野性与崇拜。

充满着对未来的期待与恐惧。

充满着对财富的渴望与对战争的不安。

这就是年轻人,这就是拓荒者,泱泱中华从不缺乏进取与冒险,只是历时过久皇族为求只身苟安,自缚枷锁,保住了朱家或者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却扼杀了其余全部的炎黄子孙。

杨长帆只想给自己,给自己的故土,给自己的同胞,给自己的国家,给自己的血统一次机会。

大航海时代。

我们虽然迟到。

却绝不缺席。

杨长帆望此景,雄此心,身体渐渐开始颤抖,这绝不是紧张,而是兴奋。

这一路很曲折,很卑微,投严党助纣为虐,认贼作父背骂名,烧故土杭州只为扬名继位,纵倭寇洗劫只求生存成长,这一路可谓是臭名远扬。

第210命门

但这一刻,看到了即将出海的巨舰,看到了纵横四海的野心,他确认自己终究还是做到了。

也许自己终其一生,也无法突破南洋,也许自己会败在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或者不列颠的手下。

也许自己会被明廷清剿,会被戚继光手刃,会被徐海背叛。

也许自己会在南洋得了坏血病,会在印度的林中染上顽疾,会在战争中死去,会随着年华消逝而老去。

但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东海之门已经打开,野心的种子已经埋下。

未来,终究是属于我们的,是属于中华的。

杨长帆傲然扫视军士将领,热血沸腾之下,用尽平生的力气高吼一个最粗暴纯粹的口号

“荡平四海扬我国威”

身在前列的人们听得最清楚,当即振臂高呼。

“荡平四海扬我国威”

口号一层层向后传递,声震东番。

“荡平四海扬我国威”

全军高吼过后,杨长帆振臂下令:“列队登船”

八千军士,按照此前分列,由各船长带队登船。

此番出海舰队共计舰船五十艘,主力由四十艘重炮舰组成,每舰长20丈,配千斤级重炮14门,主海战,其余十艘或配诸多货仓居室,或配排桨,主突袭货运。

旗舰命名为“郑和号”,名如其舰,效仿昔日郑和宝船,长三十七丈,高三层,配大小十二帆,内设十二舱区防沉,外包层层厚板,关键处包铁皮防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