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万比井熙预想的少些,但是她也知道学校的难处,这已经是院长能力范围内最大的帮助了。
关键,还是要见到成果。
钱教授很快就帮她联系到了学校里一间专门做液压和控制系统的实验室合作,那边对光刻机这种大项目也很感兴趣,合作的意愿十分积极。
然后,就是开始拼凑原型机。
当前国际上的主流芯片尺寸是4英寸,蚀刻精度两百纳米以上。
井熙瞄准的是还没有问世的6英寸光刻机,纳米制程控制在200以内——更大的尺寸,更小的纳米制程,只有这样的成果,才能在经费大战中抢到足够的份额。
目前实验室各个技术的储备都有了,但是想要把它们拼凑起来,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便是一台普通的紫外光刻机,需要的零件也差不多上万,有十来个重要的部件,比如测量台曝光台,发出光源的激光器,光束矫正器和能量控制器,还有掩膜版,掩膜台,物镜等等,每一个部件都需要配合得恰到好处,才能做出一台合格的光刻机。
为了解决掩膜版,也就是一块在内部刻着线路设计图的玻璃板,井熙在国内问了一圈,但是都没办法定做,最后还是花了几十万美元,从国外专门定制了一块。
光是这块掩膜版,就把井熙辛辛苦苦从院长那里要来的经费给花得一干二净,更不用提其他更复杂的结构和部件。
还好合作的液压传动实验室帮了不少忙,解决了绝大多数机械方面的困难,帮井熙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经费。
就这么紧张的忙了大半年时间,这台光刻机终于基本成型了,虽然它又笨又重,零部件间也充满了强行拼凑的粗犷气息,没有一点工业美感,但是,能用。
也只是能用而已,距离好用,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其中最麻烦的,还是光学镜头。
世界上最先进的光学生产商主要在日本和德国,日本那边对井熙提的需求基本无视,蔡司那边因为产能有限商品又完全不愁卖,对井熙定制特殊镜头的订单也同样表现得有些傲慢。
但是现如今,光学镜头已经成了项目组最大的阻碍,井熙终于还是决定,亲自去蔡司那边走一趟。
第118章意外
巴登符堡州奥伯科亨是一座常住人口只有8000左右的小城,却是大名鼎鼎的卡尔蔡司集团总部所在地。
井熙刚到这里,就碰到了一场冰凉的微雨。
因为政治原因,蔡司的一部分设备和技术人员在四五十年代的时候被迁到了巴登符堡州奥伯科亨,也就是后来的西蔡司,而留在东德耶拿的,则是后来被合并的东蔡司。
这时候,柏林墙还在,东西蔡司并立,但是西蔡司因为资金更雄厚,单纯从技术储备层面来说,已经甩开了东蔡司不小的距离,所以井熙首先接触的,还是西德的卡尔蔡司。
和井熙一道同行的,还有项目组的蒋芸和DAWN在当地聘请的一位翻译兼导游。
因为自己主攻项目的关系,蒋芸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向来很高,听说井熙准备来一趟蔡司总部,她也强留要求跟着一起来。
说来也巧,她当年还在东德留过学,虽然没来过西德这边,但是德语还算流利。
有这么一个熟门熟路的人,井熙当然毫不犹豫的带着她一起。
井熙这次来的目标,是跟蔡司谈一个更大,也更稳定的合同,宁愿多出钱,也一定要保证自己所需要的镜片供应。
但是出乎意料,哪怕是捧着大把的钱过来,这边的态度依然十分冷漠。
接待的经理随意从仓库里拿出几个旧镜片:“这是我们唯一能提供的,想买就买,不能挑选。”
至于井熙她们之前的订单,还是那句话,他们的工人时间都已经排满了,谁知道什么时候能完工呢。
事情的进展简直叫人大失所望,但是并不出乎井熙的预料。
她的下一站就是东德的耶拿,蔡司耶拿,也就是东蔡司就位于这里,而鼎鼎大名的肖特玻璃厂,也同样在这个城市。
特种光学玻璃是决定镜头质量的关键原材料,而光刻机镜头最在意的,就是镜片纯度和抛光度的数据。
西蔡司在商业发展和技术储备上或许有优势,但是东德这时候依然是世界前十的工业大国,技术上并不弱,而且当时留在了大量高技术的工人,对需要手工打磨的高端镜头来说,两边的水平相差并不大。
这时候的东蔡司还是东德的国有工厂,产品价格不高,但是要是论起工人的积淀,其实比西蔡司还要强些。
这边对井熙的订单也没有那么冷漠,毕竟是同一个阵营的同志,很多事情都可以慢慢谈。
井熙更感兴趣的,还是肖特玻璃厂。
这家玻璃厂的命运和蔡司类似,这家专门生产各种特种光学玻璃的工厂,二战以后同样分成东西两家,柏林墙倒后后合并成为一家,后来被卡尔蔡司全资控股,成为其最关键的镜片原材料供应商,也帮助蔡司稳固了它在光学镜片领域绝对的领先地位。
之前那块掩膜版就是在这里订购的,井熙这次来,也存着事先踩好点,以后好联系的心思——毕竟,距离1990年也没几年了,留给她的时间,已经不多。
井熙并不指望现在和东边这两家工厂保持着友好关系,等到日后两边合并以后还能留下什么香火情,她琢磨的,其实还是买技术。
无论是光学玻璃还是镜头抛光技术,都是多多益善,能买到多少就买多少,要是还能挖几个工人就更完美了。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北方那个庞然巨兽的轰然垮塌,华国和欧美的短暂蜜月期也随即结束,如果过分依赖国外的供货,井熙毫不怀疑她即将面对的会是多么严峻的局势。
归根结底,靠这靠那,还是不如靠自己最有用。
“你们想买技术?”说起这个,厂长哈哈大笑起来:“以你们工厂的水平,就算我手把手派人去教,大概也什么都学不会,还不如直接跟我们买成品就行了。”
厂长还觉得自己是好心,他之前也去过华国,知道那边的条件是什么样子,而特种玻璃对厂房的要求极高,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地方都能生产的。
井熙于是向他介绍了自己的LED厂,据她所知,肖特玻璃厂在照明领域也同样颇有野心。
果不其然,不管在哪里,手里有真东西的人总是更容易得到重视,肖特的厂长一听说井熙竟然是白光LED的专利发明者,之前的傲慢瞬间一扫而空,兴致勃勃和她交流起技术来。
东德收到苏联的影响颇深,很有些老大哥的风范,虽然这时候几个国家的关系有些不尴不尬,但是只要聊高兴了,也不会仔仔细细算太多经济账,反正都是在一个大家庭里,合作起来也更爽快,后来他还利用自己的关系,把东蔡司一个技术副厂长也拉了过来,对方对光刻机很有兴趣,和井熙聊了很久。
井熙用比她预想更低的代价,获得了两个厂的技术转让,虽然目前只达成了初步的合作协议,距离正式开展工作,还有很多事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