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国更希望能够和贵国联手,”孙纲看着他说道,“贵国对我国军队的建设和发展贡献极大,我国的李中堂和我本人都十分愿意和贵国开展进一步的合作,而且不仅仅限于军事方面。”
“只是,现在局势的变化已经把贵国推到了英国人那里。”迪特里希看上去很遗憾似的说道,
“如果我向将军阁下保证,中国和英国的行动绝不会针对贵国的话,贵国可愿意同我国进行更多的合作并保证我国的安全”
“如果那样的话,我们会非常乐意接受。”迪特里希说道,“我相信,我国政府也会乐意接受中国的友谊。”
“关于俄国方面,将军阁下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给我们,让我们避免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爆发”孙纲问道,他看见迪特里希听完了翻译后用奇怪的目光看着他,似乎有些不相信的样子,就又说道,“我已经给我国海军发了电令,他们会很快的赶到这里。”
“难道孙将军真的想和俄国开战不成”迪特里希紧盯着他,问道,努力想知道他是不是在开玩笑。
“俄国军方始终不肯让步,我们也没有办法,”孙纲说道,“我不能眼看着我国打败了一头凶恶的豺狼,却养肥了一头更凶猛的恶熊。”他这句话说得很是郑重,不由得迪特里希不信。
孙纲本来还很奇怪为什么德国人会这么向着俄国人说话,他刚刚才想起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表哥,人家是亲戚,当然要说一家话了。
“您做的对,国家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迪特里希点点头,说道,“我期待着和孙将军及您的国家在未来的进一步合作,我们会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量让俄国军方尊重各国的意见。”他这句话也是向孙纲表明,德国会尽量劝说俄国让步,避免冲突的进一步扩大,升级成为谁都不愿意见到的战争。
“那样就太好了,中国期待着并感谢德国对东亚和平作出的努力。”孙纲对他说道,迪特里希这么说的话,证明事情会是有很大的转机滴。
送走了迪特里希,孙纲长出了一口气,德国人这一头处理得还算顺利,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德国人是不会考虑帮助俄国人的了。
促使德国人去找俄国人谈,也是孙纲留下的一个后手。
不管德国人能不能促成日本这件事的顺利解决,关于中德以后青岛问题的谈判,对中国方面来说,都是有利的。
德国人想不到,这次居然会被中国人利用了。
被利用的后果,等他们发现的时候,也已经晚了。
看看没事了,他看了看江穆齐从国内派专人给他送来的北洋军情处最近收集来的情报,还有爱妻给他的家信,了解一下国内最近都发生了些什么事。
从各方面的情报显示,那个历史教科书上说的“维新变法”已经开始了。
光绪皇帝的身子基本康复,已经重新开始执政了,慈禧太后宣布归政给光绪皇帝,又退回到幕后去了,但一些重大的事情,光绪皇帝还是不敢擅自做主,得需要上慈禧太后那里去得到“批准”,但从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的态度来看,证实了孙纲的判断,慈禧太后还是挺支持变法的。
光绪皇帝请示的许多事情都得到了她的同意,其实,早在6月11日,光绪皇帝已经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开始明确宣布变法开始了。
二百二十一一封家书
可这变法内容的第一条,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中国的“维新派”们烧的“头一把火”,是要整个“烧掉”八股科举取士的千年旧制,兴办新式学堂来代替。
中国人独创的科举制度已经在中国实行了整整近一千二百多年,现在冷不丁一下子“取缔”,造成的震动可想而知。
科举制度发明于隋唐,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制度对中国以至东亚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制度其实对西方也有较大的影响,十八世纪时的欧洲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的思想家都很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
某种程度上讲,后世的“高考”里,其实仍有科举的影子在里面。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华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但中国从明代开始以后,科举的考试内容逐渐陷入了僵化,因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加上八股文的盛行,使考生的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地限制了。大部分人以通过科举考试为读书的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的“敲门砖”。从另外一方面来讲,科举制度亦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到了清代,这种情况更是变本加厉。从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科学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大多数都失意于科场这种怪现象就可以想见当时的情形。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而且到了清代,因为又有特殊的“防汉”思想在作怪。清廷为了奴化愚弄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地内容,把整个中国地思想意识阶层带进了死胡同。
康有为们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想借此在中国的思想领域加以变革,其出发点是完全正确地,但在采取的方法上,他们却犯了严重的错误。
他们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让皇帝一声令下,全部予以废除
且不说一项国家政策从出台到消亡能不能就这么简单一句话说废就废了,科举制度关系到了千千万万中国传统士子的未来和出路。在没有周密详细的安排和善后的情况下,就这么搞“一刀切”。能成功才怪。
果然不出所料。这项“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变法措施”一经“出笼”,就几乎招来了全国上下读书人阶层的一致“声讨”和“怒骂”。
据北洋军情处收集的情报显示,当初梁启超联合一些人向光绪皇帝上书提出这项“建议”时,就险些遭到愤怒地士子围殴,梁启超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