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治上的,高层担心操着同一种民族语言的部队更容易发生暴乱,而且议会中占有绝对话语权的德意志和马扎尔贵族们也不愿意让其他民族来分享他们手中的权力。
另一个问题是陆军的编制。
帝国陆军最大的战术单位编制是团级,这在早期是够用的。但随着迅速的工业化发展,团级指挥单位已经不能承担单一的战术性作战任务。在一场大的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规模都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计算,只有2600人的步兵团编制就已经根本不能承担单一的战术任务。
战术基本单位的编制在这个工业化时代最少应该是师级,甚至可能应当是军级编制。
而且奥匈帝国陆军的四单位编制也过于臃肿,日本人的二-四制师团间位虽然也有点过于庞大,但奥匈陆军的编制比日本人还差劲。实际上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已经为基本战术编制作了很好的解释:在未来的战争中,一个基本的战术单位要承担两个方向的任务,即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一支预备单位要随时准备投入到主要目标的战斗之中去。
这就是各国陆军采用三三制编制的原因和优点,李海顿虽然不知道这些理论,但后世所有国家的陆军编制都采用这种三团、三营、三连式的编制自然有它的道理。李海顿建议将帝国陆军的基本战术单位编制扩大为步兵师,并采用三营制的步兵团编制却被弗兰茨皇帝和陆军部给拒绝了。
陆军部的理由是这样做增大了控制的风险,而老皇帝也有这方面的担心。况且皇帝对陆军的影响也有限,军队主要的权力在陆军部和总参谋部手上,而李海顿所提出的单独组建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捷克、蒂罗尔和波兰步兵师的建议无疑会削弱德意志人和马扎尔人对军队的控制权,他们也担心所谓的反叛。
其实这一点有些过于小心,经过多年培养的各民族贵族军官对于帝国的忠诚毋庸质疑,他们对皇帝的忠诚有时甚至超过了德意志人。比如维也纳暴动期间,克罗地亚人保护了皇室的安全,并出兵平息了德意志社会党人在维好纳所发动的叛乱。再比如来自塞尔维亚族的博洛耶维奇家族多年以来一直忠心耿耿地为了帝国而与塞尔维亚人作战。
他们不会效忠另外一个民族,但却会忠于帝国。
当然,临时征召的农民们可没有这样的觉悟。
战争的胜负不应该建立在临时动员所拼凑起来的部队身上,其实就是单一民族国家也是如此,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的战斗力过于低下,除了为敌人增加战功外几乎就再也没有什么作用。即使是被洗脑了日本人也不例外,二战后期的皇军与侵华战争初期的部队的战斗力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高度职业化的军官军伍和军队才是根本。
李海顿的影响力根本无法说服陆军部和帝国议会改变陆军编制,实际上即使是弗兰茨皇帝也没有这个能力,何况他也没有这个心思。
他只能钻空子。帝国陆军深陷于政治漩涡里,无法自拔,任何一点改变都会触动到各方的利益,况且奥匈帝国的情况更加复杂许多。相比而言,新兴的帝国海军却拥有着特有的优势,它虽然受陆军部领导,预算也受战争部和议会的挟制,但却拥有较高的自由度,并且置身于政治斗争之外。
这点就大有可为。
帝国海军的港口和基地都设有卫戍部队和要塞守备部队,名义上这些守备部队归海军司令部指挥,但实际上各要塞司令部的人员任命却由陆军军政部管理。李海顿想要作的是扩充这些守备部队和军舰上的水兵部队人数,当然,在这之前,他需要拿回这些部队的人事权。
这些还算容易办到,毕竟他们目前归他指挥,况且随着守备部队规模的扩充,指挥官们得到的晋升机会也会增加许多。
李海顿的想法是建立海军陆战队,但是如何编制却是个问题,他使用了后世一个常见的编制陆战旅。想到这个词时李还顿不由想到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组建之初也因害怕陆军的反对也采用了这个词,也许他们所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这是一个变通的作法,两步兵团编制的陆战旅在人员编制时规模甚至要超过了陆军的步兵师,这实际上就是改换了个名字的说法。
团级单位被称作了大队,营级为中队,而连级则是小队。每个小队下辖三步兵排和一个火力支援排,至于班、排,估计就没人再跟他计较了。
二七、装巡还是战巡
李海顿与德国海军大臣提尔皮茨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作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最大的造船厂,北海造船厂自从1898年开工之后,只从德国海军手里接到了几艘驱逐舰的建造订单。在保守的提尔皮茨看来,李海顿的所有设计太过激进,采用了许多他认为还不成熟的新技术。
虽然北海造船厂为德国邮船公司建造的“德意志君王”号获得了1903年的“蓝飘带奖”,但依然打消不了这位德国海军大臣兼海军总司令的疑虑。
德间志帝国海军在1904年鉴于“约克”装甲巡洋舰的成功建造,德国海军随即决定建造两艘加强火力的改进型“卢恩”级装甲巡洋舰。1904年5月,德国海军部向各船厂下达了设计指标,规定新式装甲巡洋舰的排水量为12000吨,要求装备8门210毫米主炮。
北海造船厂在9月份就完成了新舰的招标设计,基本上套用了奥匈帝国已经建造的“皇帝”级装甲舰的设计方案,但为了提高适航性和抗浪性,采用了高干舷长艏楼的外形方案。不过德国式的加强装甲设计使得它的排水量有些超标,达到了13700吨,但4座沿中轴线布置的240毫米双联装主炮塔却使得其火力大大超出了设计标准。
这份方案在提交到德国海军部之后,立刻引起了极大的争论。
舰船设计部门主管迪特里希中将极力主张采用北海造船厂的设计方案,而保守的海军大臣提尔皮茨却反对这种不太保险的建造方案。
提尔皮茨在1897年被德皇威廉二世任命为海军大臣,在他的努力下,德国海军到1903年已经拥有了19艘战列舰、8艘装甲舰和20多艘巡洋舰,一举超过法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英国的庞大海上力量。
但人类自从进入二十世纪,工业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各种创新和变革越来越多,这些都对海军海军的战略和战术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作为德国海军的最高领导者,提尔皮茨也一直受到这方面的困扰。
在海军新技术的应用上,提尔皮茨一直主张采取审慎而保守的态度。所以德国海军相比于德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