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时代的错误(2 / 2)

奉系江山 青史尽成灰 1916 字 2023-10-23

不过这些都集中在了北方各省,南方护国军控制的省份则截然相反,他们不只对老袁没有什么哀悼的举动,相反还动用各种宣传工具,大肆攻讦袁世凯,指责袁世凯倒行逆施,残害异己,废除共和,施行帝制,是天下最大的窃贼。

另外二十一条的问题,宋教仁案的问题,甚至袁世凯出卖光绪皇帝的事情都搬了出来,不只是南方各省,就连学界的大多数人也都不例外,纷纷挥动大笔,痛骂袁世凯,对死者毫无尊敬之情,相反好大肆的辱骂,认为老袁死晚了。

不只是袁世凯,张作霖因为率先提出尊袁的口号。甚至要给袁世凯争取国父的名分,也遭到了学界的痛骂,称张作霖是帝制的余孽,要求将老张罢免。唐继尧和蔡锷等人也借着这个机会,大肆宣扬。要继续讨袁,虽然袁世凯死了,但是还有大量的袁世凯的余党存在,同样都是罪不容诛。

孙文的党徒也不甘寂寞,纷纷跳了出来,一时间舆论纷纷。段祺瑞也变得极为头疼,究竟该怎么办,他也没有了主意,只能把杨士琦找了过来,想听听他的意见。[]奉系江山224

自从老袁失败之后,杨度等人都被列为帝制的元凶。面临着通缉,只有杨士琦一直陪在袁世凯的身边,忠心耿耿,看到了老袁走到了今天,杨士琦也是痛心疾首。

“总理,张作霖是有心之人啊,其实大总统对他也有所猜忌。不过人死了之后,才能看出真心来,张作霖能带头上书,要求厚待大总统,真是难得啊!”

“杏城先生,我也是深受宫保大恩,也向着让宫保风风光光的下葬,只是现在革命党和护国军不依不饶,学界又都跳了出来,痛骂宫保。到底该怎么办,我也没有了主意啊。”

“杨某只有一句话,没有袁世凯,就没有北洋的今天,无论承不承认。事实都是如此!”

老袁死后,杨士琦心灰意冷,根本没有兴趣再参合政治,因此说话也没有了顾及,直接点到了段祺瑞的死『穴』上面,你能有今天,全是袁世凯的恩赐!

正在他们议论之时,徐树铮又突然走了进来,作为段祺瑞最信任的人,徐树铮出入老段的书房,根本不用任何请示,他急急忙忙的将一份报纸送到了段祺瑞的面前。

“芝翁,这是奉天方面发表的最新文章,是纪念大总统的,您看看。”说着就递到了段祺瑞的面前。

老段最初只当是普通的歌功颂德的文章,可是一看之下,他也被吸引住了。这篇文章正是张廷兰写的,他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甚至整篇文章都有些干巴巴的,但是在其中罗列了袁世凯的四大功绩,每一样都是实实在在,让人也感到由衷的信服。

袁世凯作为民国第一任正式总统,在他的努力之下,满清王朝彻底覆灭,延续两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结束,中国从此进入了共和时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政权更迭是基本和平的,没有过多的流血,满清退位之后,也没有大肆的反攻倒算,反而是实行了五族共和,避免了大规模的流血牺牲,堪称袁世凯首功。

民国草创,国家纷『乱』,各省纷纷独立,离心离德,整个国家大有汉末唐末之势,一旦陷入无休无止的军阀混战之中,必定黎民涂炭,国家元气大伤。而且此时的局面还比不汉末唐末,那时候只有内『乱』,而如今还有外患,中国四分五裂,列强必定『插』手,瓜分大祸就在眼前。袁世凯力挽狂澜,弥合各省分歧,建立统一的国家,快速扑灭了白狼起义,以及孙文等人的二次革命,防止国家陷入混『乱』,袁公居功甚伟。

辛亥年间,国家新旧交替,外蒙,东北,藏地都有势力蠢蠢欲动,妄图分裂国家,革命党人甚至提出十八省建国,边疆省份狼烟纷纷,庞大疆土处在土崩瓦解的边缘。袁公优待清廷,完整的继承了满清的领土和主权,又极力维护蒙古等地的安定,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领土没有丢失。

袁公主政以来,发展工商,推动教育进步,革新国家体制,清楚满清积弊,建立现代化的国家制度。制定国会组织法,推行民主选举机制,颁布民法刑法等等法律,确立司法体系,建立起依法治国的基础。一手创立新式军队,培养军事人才,发展军工产业……中国从旧时代,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全都是袁氏一手打造。

凡此种种,皆是袁公大功,不容抹杀,虽有些许错误,也是瑕不掩瑜。至于帝制,堪称袁公一生最大的错误,但是洪宪帝制也不同于满清的君主专制,而是效仿英德的君主立宪体制,当今强国,多半都施行此种体制,袁公有心效仿,也是情有可原。

袁公堪称旧时代的最后一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第一人,不可否认,他一只脚迈入了新时代,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大门,一只脚却停留在过去,仍不免错误,但是这种错误并非袁公一人的错误,而是时代的错误!

新旧交替,本就是反反复复,难以一步到位,英法列强,皆是如此,理应用宽容的眼光去看待。斯人已去,功绩长存,后辈之人,唯有接过袁公没有完成的事业,努力拼搏,实现国富兵强。

段祺瑞看完之后,兴奋的拍着桌子,大声说道:“这篇报道要引发全国,让所有人都看看,让他们知道该怎么评价宫保!”(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ps:评价袁世凯的确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小的写了一点自己的看法,其实也是从张廷兰的角度去看待的,至于历史真相如何,恐怕早就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