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萁和胡斯锦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田萁给李茂写信请求辞去本兼各职,为这次惨败承担责任。信到幽州,李茂只回了两个字:不行。
这场激变也彻底改变了韩江春的命运,身处激流漩涡的正中心,韩江春一度无可适从。对外音讯不通,不知道李茂的指示,局势瞬息万变,他只能凭借自己的直觉做出判断,小心翼翼地为自己为幽州周旋。身为救驾的功臣,他的名字被一再提及,他的身份背景也公之天下,他的官职一升再升,一口气蹿升至羽林军将军,位列三品高阶。天子赐第在北城,门开大街,他的新贵生活才刚刚开始。
仇士良拽着韩江春的目的无非是要借他捆绑李茂,表明自己在宫变中的所作所为以及主导的后续大清洗都是得到了李茂的支持的,有了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盟友,试看天下还有几人敢为难他
远在幽州的李茂没想到会是以这样的结局结束这场动乱,这场动乱毫无技术含量,却充满了血腥,结果是大唐菁华毁于一旦,内外离心,朝廷声誉扫地。踩着累累尸骨胜出的仇士良不是最后的赢家,最后的赢家只会是地方野心勃勃的藩镇。
他也不恨韩江春,虽然后者的自作主张让他十分被动,但在当日的特殊情景下料他也做不出更好的选择,实际上帮着仇士良,比当日公然反对他还要好点,仇士良现在是赢家,且亟需得到自己的支持,自己也无须跟他客气什么,加官进爵,对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安插几名亲信到混乱的河东官场,仇士良能帮这个忙,自己也有兴趣,就把这个做交换条件,否则淄青就不仅仅只是出兵三百人西进,自己很有可能会亲率大军西进勤王,到时候天下诸侯屯兵关中,你仇士良还有好日子过吗
河东官场向来复杂,李绛浮在表面已感吃力,这次急慌慌地宣布出兵勤王,未尝没有脱离苦海的打算,趁他不在太原,安插李茂的几名亲信进河东不过是举手之劳,仇士良拿着拟诏的诏书请李涵朱批用印,李涵看也不敢看,默默地画了个可。
同样的交易也发生在仇士良和何进滔、史宪诚、何三才、牛僧孺之间。拿着朝廷的好处为自己收揽人心,这笔买卖做的痛快。
而吵嚷的最凶的几个,仇士良反而要把他们谅一谅,无诏出兵,朝廷不认这个账,你们自己看着办,看看你们有没有胆量敢冲破潼关进入关中来,有胆子再安抚不迟,不久是要好处吗,朝廷有的是,有胆量自己来拿好了。
无诏擅自出兵,本来是要讨伐裴家兄弟,现在裴家兄弟被赦免无罪,西去为朝廷戍边,出兵便失去了法理依据,天下诸侯看到了风向变化,谁还搭理你这茬。先是鄜坊节度使要求李绛撤出本镇,继而陕虢观察使又下了通牒,要求李全忠退兵,否则他将被迫武力自卫。
李全忠没把陕虢那点兵力放在眼里,但重兵屯驻的潼关,却是一道天堑,是他不可逾越的,权衡厉害,李全忠只得默默退兵回本镇。陕虢军沿途护送,监视着义成军不要在他们的防区内“顺手牵羊”,激起民变。
至于刘悟,那是个识时务的聪明人,昭义军一面嚷着要西进勤王,一面却始终未过黄河,见此情形上了一道表章,顺手把河阳的府库搜刮了一下,高高兴兴地打包回本镇去了。
此刻,薛放的三百大军尚在魏博境内,因为船帮的不配合,三百人只好漂浮在河面上,士卒闲极无聊,将缝衣针用火烤红拧弯,做成鱼钩,坐在船头钓鱼玩。
一日接到李茂的退兵令,薛放不敢怠慢,立即动身回本镇。这场薛戎亲手组织的西征大计尚未开始便草草结束。
第672章京西之危
时已是开成元年春三月,吐蕃寇边,泾原告急,裴仁静不暗军事,屡战屡败导致泾州被围,一时震动了关中。自元和以来,京西防线一直还算稳固,大唐内部有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吐蕃帝国内部也非太平无事,诸王连年血战,直打的山穷水尽,境况也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若说开元之前大唐和吐蕃是争雄,现在就是比烂,看谁比谁烂,安史之乱后的一段时间大唐比吐蕃烂,因此屡战屡败,割地受辱。自元和中兴后,吐蕃奋起直追,慢慢的烂过大唐,终于在比烂榜上占了上风。
这些年吐蕃人遵循传统年年寇边,却败多胜少,还贡献了几次全军覆没的精彩战例。为何这个时候突然发了疯的攻打泾州,许多人看不明白,以为吐蕃厌倦了雄踞榜首的寂寞,有意让贤了,欲趁着大唐内讧之际功成身退。
其实细究其原因,并不复杂,吐蕃炎王初都在残酷的内斗中出局,被贬陇西,带宰相衔出任陇西大都督,初都为人残暴,野心勃勃,欲把陇西打造成他东山再起的基地,他扩充军马,四处出击,为了解决巨大的军费,便对陇西居民横征暴敛,惹起各方不满,惧于吐蕃人的血腥镇压,无人敢挑头闹事,便暗中资助潜藏于祁连山内的沙陀残部起事造反。
沙陀人世居陇西,一度追随吐蕃人打唐人打回鹘,结果被吐蕃人利用完了后便被一脚踢开,凄凄惨惨的东迁大唐,对吐蕃人的恨是比天高比海深,眼下得到各方资助,自然奋起抗击,他们攻击吐蕃人的部落,劫杀吐蕃商队,冲击官府,杀戮官吏。
初都明白必须全力镇压沙陀人的反抗,否则陇西的统治就会出现动摇,他从各镇抽调兵力进剿沙陀人,却是越陷越深,战事迟迟不能结束。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他命令吐蕃清水西节度使、原州刺史阿杜牙以偏师出击泾原,目的是制造假象,打乱唐军的部署,牵制唐军主力,确保西线战事的顺利进行。
只是他没想到新任泾原节度使裴仁静是个大草包,竟是一击即溃,让阿杜牙奇迹般地围住了泾州城。
远在长安的仇士良对此事看的很清楚,他觉得有机可乘,便片面夸大泾州军情,恐吓皇帝,要求派神策军大将军温彦召率兵驰援泾州。温彦召乃神策军名将,历任泾原、灵武、夏绥节度使,与吐蕃交战多年,屡有建树。
裴仁勇深恐温彦召进入泾原后赖着不走,将来成为心腹大患,便上表朝廷愿亲率凤翔军一万人驰援泾州,表入长安尚未得到回复,裴仁静的告急文书便雪片般飞来,裴仁勇明白自己这个兄弟并不知兵,泾州一破,非但他小命难保,还要连累自己和裴仁渠,便是侥幸逃过这一劫,泾原也会落入仇士良的亲信之手,这就像在凤翔和灵武之间楔了根钉子,使自己首尾不能相顾,早晚被仇士良所破。
因此他抛开朝廷,以军情紧急为由,立即领军一万北上救援泾州,行前任命心腹林淼森为留后,大将张淳为兵马使,率军万余人驻守城池。
张淳本是羌人,祖籍凉州,世代为部落酋长,与地方官府关系密切。陇西为吐蕃侵占,随祖上迁居原州,原州失陷,举家迁入凤翔府,后投军入伍,因作战勇猛,积功升至捉生将。
李先奕为凤翔节度使,见张淳为人浮夸,做事独断专行,声言此人难堪大用,便使个明升暗降的手法,将其召入城中,留在帐前听用,官职虽然蹿升了两级,却被削去兵权,又被置于节度使的看管下,无所作为。张淳虽然不满,却跳不出李先奕的手掌心,只能忍气吞声。
裴仁勇接管凤翔后,张淳备歌姬十二人以献,裴仁勇喜好女色,更喜张淳主动投效,便擢升其为城下兵马使,率军驻守城外,为凤翔府的第一屏障。
张淳重获军权后,表现十分积极,对裴仁勇言听计从,很快获得了裴仁勇的信任。故而此番他率大军北上援救泾州,就将守城重任交给了张淳,说起来裴仁勇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自己半途出家,在军中资历甚浅,虽居高位麾下却无几个可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