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49(1 / 2)

大宋将门 青史尽成灰 2290 字 2023-10-12

安石给扳倒了。

这一次王宁安要推青苗法,自然不会和王安石的作法一样。

可问题是王安石素以执拗著称,岂会轻易改变。

哪怕有了和吕惠卿的争论,听了王宁安的五天讲课,他还是毫不动摇。

这一天,赵祯召贾昌朝、文彦博、王宁安、王安石、还有包拯、司马光等人,御前议事,讨论的就是青苗法的问题。

“臣已经讲过了,利息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而是要取得一个平衡。”经过了几天的经济学洗礼,大家都能接受王宁安的说法。

“为了抑制民间的高利贷,最好的办法就是给百姓一个别的选择,利用银行,发放青苗钱,正是最好的办法。”王宁安开宗明义,指出了自己的观点。

王安石却不堪相让,这位用力摇头。

“王相公,你说的自然没错,只是为何要用银行去做难道衙门就不行吗”

王宁安摇头道:“王学士,衙门和银行不一样你让衙门去做,他们一定会仗着势力,欺压百姓,肆意妄为的。”

“有人妄为,朝廷只要派员监督就是”

王安石毫不相让,就在王宁安讲课的期间,王安石也上了万言书,得到了赵祯的嘉许。

在历史上,王安石就上过万言书,只是当时的赵祯心灰意冷,无意变法,就把王安石的建议束之高阁,直到十五年后,神宗继位,才起用王安石。

王宁安的出现,打乱了固有的进程,王安石提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不管早晚,王安石都不改固执的本性。

“启奏陛下,让银行去放贷,等于把巨额财源,交给了银行,银行获利,又无法直接充实国库,这是弊端之一;其二,银行只在大城市有分行,普通的州县,根本没有银行,百姓想要借贷,也找不到银行;其三,王相公,你以为银行向百姓放贷,本金从哪里来”

还真别说,王安石的发问,就是比之寻常人犀利多了。

“这个可以从银行当中拨出一部分获利,也可以发行债券,而且朝廷也可以拨钱,方法很多。”

王安石却摇摇头,“王相公,依下官看,根本不用这么麻烦”

“王学士打算如何”

“很简单,地方上本来就有常平仓,以常平仓的粮米作为本金,直接贷给百姓。百姓可以归还货币,也可以直接还米,简便容易,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王宁安一听,要动用常平仓,立刻就皱眉了,地方上,常平仓有多少弊端,王宁安清楚,西北遭水灾的时候,常平仓作用有限,因为里面的亏空实在是太大了

“我反对,此议绝不可行”

第527章古怪的拗相公

和王宁安吵架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他这个人才思敏捷,考虑周全,又善于推陈出新,深得“以正和以奇胜”的三味,满朝相公,没人能在王宁安的手里讨得便宜。

可唯独王安石除外,道理很简单,他是个真正为了大宋着想,又肯办事的,王安石提出的看法,十分有见地,把一帮宰相都比下去了。

推行青苗法,一是减轻百姓负担,二也是充实国库。

在殿试之上,赵祯就讲过了,这几年来,国库的收入没有明显增加,但是开销却成倍膨胀,借贷多达几千万贯

王安石给赵祯算了一笔账。

每年国库岁入一亿贯出头,虽然还在快速增加,但是各种债务,超过5000万贯,按照百分之二十的利息算,一年就要拿出一千万贯偿还利息。

而且岁入有一半是实物,无法用来抵偿利息。

也就是说,每年可动的钱里面,有两成要作为利息支出。这个比例仅次于军费,还在官吏开支之上

银行是个好东西,可以解燃眉之急,但是长此下去,朝廷的收入全都落到银行的口袋来,朝廷又该如何自处

难道大宋的三司,要替银行征税吗

终于,有人的辩才能压得住王宁安。一旁的文彦博暗暗欣喜,还真没看出来,王安石居然是个人才,以“王”对“王”,实在是太妙了

文彦博这个老货眼珠乱转,笑呵呵道:“王相公,你主持皇家银行,经验丰富,让银行发放青苗钱,这是人之常情,可是你也不能太小觑了朝廷官吏,老夫相信只要监督得当,各级衙门一定会小心做事,把青苗钱发好的,你只管放心就是。”

一听文彦博的话,王宁安就皱眉头,他无非是说自己只想着皇家银行捞好处,瞧不起满朝官吏。

这个老不要脸的,真是什么时候都不忘挑拨离间,实在是可恶

“陛下青苗钱要发,这是臣和王学士的共识,只是青苗钱该怎么发,会遇到什么困难臣说不好,既然如此,那不如就效法幽州的时候,让我们各自去实验,以观察成效,找出问题,总结经验,而后,再推广到全国,倘若行不通,也可以及时作废,不至于误国误民。”

赵祯一听,颇为赞许。

当初王宁安和富弼在幽州就较量过,结果是幽州大治,民心归附,建立起稳固的长城防线,将契丹骑兵阻挡在长城之外。

“王卿所言极是,只是准备在哪里施行”

“启奏陛下,青苗法王学士早在地方做过,证明是可行的,但一县一军,一州一府,毕竟格局太小,并不合适,就以一路为实验区,臣愿自领秦凤路,王学士可以领永兴军路臣之所以选择这两路,主要是刚刚遭遇水灾,百姓还没有缓过来,百废待举,此时最容易发生兼并土地,贱价购田的行为,朝廷提供青苗钱,可以解两路百姓之苦。”

王宁安提出的方案,其实很厚道的,永兴军路远比秦凤路要富裕,底子厚,官员执行能力更强。

秦凤路不但要正面应付西夏的挑战,还有侧翼的青唐,很不安全。王宁安主动承担难啃的骨头,王安石也不是没有触动,他意味深长看了一眼,没有多说。

赵祯笑道:“既然如此,就按照王卿的意思办,春耕马上就要开始了,你们分头落实吧”

御前会议结束之后,王安石就被提拔为龙图阁直学士,出任永兴军路转运使,一跃成为封疆大吏。

从进京担任三司判官,到翰林学士,龙图阁直学士,王安石升官的速度就跟坐了火箭似的,蹭蹭往上蹿。

如果说最高兴的人,还要数他的儿子王雱

王雱是个神童,当年还去过六艺读书,在六艺的时候,王雱很不显眼,也没什么存在感。

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王雱年纪太小,当时才七岁出头,是个奶娃娃,能干得了什么,其次,王雱一直把父亲视为偶像,并不像其他人那么赞许王宁安。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或许从落生那天就是如此。

王雱疯狂崇拜他爹,认为王安石就是天降的圣人,救民水火,治国平天下,全都要靠他爹。

王雱去六艺学堂,也是想领教一下六艺和他爹有多大的差别。

只是这一住就是5年,王雱从一个小顽童,长成了少年郎。

在六艺的日子里,也别说没有朋友,唯有一个人能跟王雱玩到一起,那就是王宁泽他们年纪相仿,通常都是王雱帮王宁泽写诗词,应付作业,王宁泽教给王雱拳脚射箭,还有算学。

两个人本是文武殊途,但偏偏比谁情谊都好,哪怕分开了,也经常有书信往来。

当然,和王宁泽之间的交情,丝毫不能影响他为了老爹筹谋的决心。

王雱知道老爹当了转运使之后,非常欢欣鼓舞,可也有些担忧。

“爹,青苗法动了太多人的利益,首先那些旧派官吏,还有地方士绅,他们就不会答应的。”王雱道:“他们之所以暂时没有跳出来完全反对,是因为他们想看您和王相公厮杀,最好两败俱伤,他们渔翁得利”

gu903();王安石闷头喝着黑乎乎的浓茶,随口道:“他们不会得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