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52(1 / 2)

大宋将门 青史尽成灰 2256 字 2023-10-13

说到这里,也就明白了。

这十万人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而是各种手段叠加,一大群坏蛋努力的结果。

听完了王韶的介绍,王宁安暗暗思量,他露出了笑容。

“子纯,你没有夸张吧”

“绝对没有”王韶道:“其实除了朱令凌之外,还有几个部落,都有心投靠,只是他们的人马太少,没法突破西夏的封锁,我和他们约定,等大宋天兵一到,他们立刻起兵,倒戈一击。”

这个消息又让王宁安为之一振。

其实这十万人是个小事,真正重要的是西夏终于开始崩解了。

作为一个靠着武力捏合到一起的帝国,根基是非常脆弱的。

匈奴、突厥,大辽,乃至以后的金国,蒙古全都逃脱不了这个定律,崛起的时候,势不可挡,可是一旦失败,结果不是亡国那么简单,甚至会灭种的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朱令凌部并非党项,而是羌人,还是非常庞大的一个部落。

他们忍受不了李谅祚,选择投降大宋,也就是说,西夏国的外围开始崩溃了,下面就是核心的党项各部,接着就是王室一族会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倒下去,最终彻底崩解。

王宁安一直担心一件事,就是打败西夏容易,可治理这么庞大的几千里土地,对大宋来说,负担太大了。

刚立国的时候,皇帝随便一道圣旨,就可以迁移几十万人,填充边疆,一点难度没有。可立国百年之后,再想移民,朝廷就要拿出各种补贴,就要给足够的好处,不然老百姓才不会乖乖听话呢

不管古今,都是这个道理,要不然哪个国家刚建国的时候,就有钉子户当建国几十年,上百年之后,钉子户越来越多以至于绊手绊脚,想要干什么大工程,都奇难无比。

古往今来,人都是这样,没办法的

可以预见,治理西夏,会比收复西夏,要难无数倍

朱令凌部归降,绝对是个好信号。

大宋可以利用羌人部落和蕃部,去掌控地盘,然后再徐徐移民,把河套平原都拿到手中

王宁安的朋友和学生人才济济,赵宗景有匪气,慕容轻尘有霸气,王韶有魅力,苏轼有才气,吕惠卿阴险狡诈,章敦豪爽精明这么多人,甘心供王宁安驱使,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王宁安的见识无人能及

这不,仗还没打完,他又想到了如何治理。

王相公,你的目光够长远的

“既然决战到了,不如就把朱令凌的归顺,作为大战的开始”

王宁安下了决心。

王韶倍感振奋,忙说道:“朱令凌部现在胭脂山,他们要想归降大宋,最近的路就是走祁连山,进吐蕃诸部,来到青唐。这条路虽然最近,但是也有上千里。让十万老弱妇孺,奔行千里,实在是困难。王相公,我们必须安排人马接应。”

“子纯,你有什么想法,直接说出来,不必吞吞吐吐。”

“是”王韶理了理思绪,“王相公,朱令凌告诉我,现在李谅祚手边能动用的就是两千多铁鹞子,重建之后,李谅祚舍不得投入横山一线和大宋对拼,一直留在手边,充当机动兵力。铁鹞子赫赫凶名,无人不知。大宋不怕,可朱令凌怕啊他希望大宋能派遣最强的人马,去接应他们,安全脱险。”

王宁安微微一笑,“他是想要墙骑兵过去”

“嗯”

王韶道:“本来王宁宏将军在青唐有3000铁骑,可是这些人马都在配合西域作战,抽不出来。下官手里,没有足以抗衡铁鹞子的骑兵,故此”

话不用多说,王韶这是来搬兵的。

王宁安陷入了沉思。

说起来王家军的精骑也不是无穷无尽的,王宁宣带进西域一部分,王宁宏手里一部分,王宁泽还有一部分。

这次为了全面开战,又把梁大刚和李无羁调过来。

现在幽州老爹手边只剩下不到5000人。

也幸亏这些年把长城经营得固若金汤,其他骑兵也都训练出来,不然连幽州都会出问题。

王宁安权衡再三,摇了摇头。

“不行,大战在即,我抽不出人马,更何况就算有精锐,我也不会浪费在这十万人身上”作为一个统帅,王宁安虽然不像慕容轻尘一样,处处咄咄逼人,但是该心狠的时候,他可是不含糊的。

“子纯,朱令凌投降是好事情,一定要促成。至于兵马吗我没有,旗号却有一杆”王宁安笑道:“如果他们真心投降,一杆旗号足矣我相信他们会排除万难,顺利归降的。”或许觉着太过冷酷,等了一会儿,又补充道:“再准备100副板甲,3000支骑枪,子纯,你知道怎么用吧”

说完之后,王宁安也不等回答,就直奔里面的屋子,王韶愣了一下,也连忙躬身告退。往回走的路上,王韶稍微思量,也就明白了,与此同时,他的后背也湿透了。

王宁安这是给了王家军的旗号和武器,让他们拿着去吓人

如果成功了,朱令凌就能安然无恙。

如果失败了反正都是蛮夷,王相公也不会真的在乎他们的生死,如果两败俱伤,或许会更好

果然是慈不掌兵啊

原来十万人在王宁安的眼睛里,不过值一杆旗号而已

王韶顿了顿脚步,神色也变得绝然起来,大战起,谁不是棋子

能得到一杆旗号支持,就算是福气了

第675章旗号也能吓死人

战斗的音符,就像是天边的乌云,不停翻滚着,哪怕是苏轼那么迟钝的人,都感觉到了。

这一次参加直道开通盛典,苏轼有个感觉,那就是巴蜀的乡亲,对西北的战局,甚至比朝廷都热切。

出兵、送粮食、买战争债券,他岳父王方甚至号召门下弟子,投军报国,消灭西夏。

苏轼很难理解,为什么保守的巴蜀商人会这么关心战争,正巧大盐商郑宏图北上京兆府,被大苏给撞见了。

苏轼拿出了从王家顺来的瑶池琼浆,灌了郑宏图二斤酒,他就什么都说了无论汉唐,巴蜀的富庶都超过江南,甚至可以向上追溯到先秦,在那个时候,风景秀丽,山河锦绣的江南水乡,还是个蛮夷之地。

以往巴蜀也是道路艰难,但是依旧挡不住繁荣,奥妙在哪呢

很多人都想不通。

江南有粮食,巴蜀也有,江南有茶叶丝绸,巴蜀同样有,江南有海盐,巴蜀有井盐几乎所有主要商品,双方是势均力敌的,那为什么大宋立国以来,巴蜀虽然也在进步,但总是比不过江南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许多才智之士,直到有一天,六艺商学院十几个学生,给出了答案

简单一句话:商业中心转移了

汉唐以关中为朝廷中心,以丝绸之路为主要商路。

巴蜀距离关中最近,离着丝绸之路也是近水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