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节(1 / 2)

七月中旬,县里头给了通知。

郭春燕被沂县革委会推荐去北京读大学。

好消息传到大湾村,村里人悲喜交加心情复杂,尤其是孩子们哭成了泪人。

“哭什么?我也走,你们怎么不哭?”曹盼军的一句话让长缨愣了下——

“你要走?去哪里?”

作者有话要说:

我觉得我剧情飞快耶!

就是更新有点慢(悲伤)

第35章还钱

为了尽可能的拿到这个指标。

长缨优中选优,最终选择的是贫农+知青的组合。

从结果来看,她的决定无比英明。

鱼口坝的小木匠巩江同样也得到了去读大学的机会。

材料是长缨亲自送过去交给陈秘书的,绝不可能夹带曹盼军的资料。

何况这家伙也没报名啊,他走什么?

长缨脑子里转了一圈,很快就意识到曹盼军的意思——

“你要去部队?”

工农兵大学生招生的初衷无可厚非,从工人、农民、战士中来,在大学里培养过后再到工人、农民和部队中去,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培育过程。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快一些干部就找到了法子,让自家孩子拿到这个指标名额。

当兵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办法。

送到部队里去,回头在招生时,再运作到学校中去。

这也是长缨为什么要郭春燕今年走的原因,越往后越难走。

曹盼军家到底是水利局大院的,父母帮这个儿子运作下,把人给弄到部队去也不算什么麻烦事。

曹盼军还没回答,其他知青已经七嘴八舌的问了起来。

“行呀,你怎么也不说声?”

“往后可就是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了。”

“对了长缨,你哥不是在部队吗?老曹你去哪个军区呀,说不定能碰上。”

曹盼军忽然间又觉得没那么高兴,人家郭春燕是凭本事取得了傅长缨的赏识,被推荐去读大学的。

自己呢?

这个千年老三还得靠父母。

他觉得傅长缨看自己的眼神都透着瞧不上,以至于连回答都变得有几分赌气,“怎么可能碰上?”

……

大湾村一下子要送走两个知青,这是个大事。

村长找长缨商量,“要不给小郭老师和小曹知青办个欢送仪式?”

前者是去上大学,好事。后者去部队,成为子弟兵也是好事。

双喜临门,怎么也值得庆贺下。

长缨笑了下,“春燕那里不用那么麻烦,她等开学前直接去学校报道,至于曹盼军,要不村长你去问问,看他什么意思。”

“你们年轻人,你去问问。”怎么还把这事推脱到他头上了。

“行,那我去问问看好了。”

曹盼军的手续好像已经办齐全了,他一直都不喜欢这乡下地方,大概是巴不得走吧。

说不定已经走了呢。

长缨寻思着这样倒是省事,不过天不遂人愿。

老同学还在,听说村长打算给他办欢送仪式,十分高兴,“好啊,办个呗。”

曹盼军答应的很是爽快,尤其是在看到傅长缨脸上那微微的郁闷后,心里头就更畅快了。

看到傅长缨吃瘪,他就是高兴。

这欢送仪式比一年前的知青欢迎仪式还要盛大些,当初村子里穷,拿出家底来才凑了那一盆肉。

现在不一样,造纸坊赚了钱,今年夏粮丰收,大湾村家家户户吃白面馒头的次数都增加了不少。

从村里公账上出钱,鸡鸭鱼肉该有的都有,甚至还弄来了几瓶酒。

吃吃喝喝了个干净,村里人撤退,其他知青们也喝倒了一片,勾肩搭背的回去,满嘴都是胡话说要继续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