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80(1 / 2)

的时间而已,将外星科技的逆天强悍属性一展无遗。

11月13日,老蒋向世人公布告全体上海同胞书时,刘郧的九龙山重炮基地也基本完工了。

在九龙山溶岩石洞之中,这厮一共建成了五六个秘密仓库,以及七个炮兵阵地,理论上可以容纳近百门重炮。

由于只准备了数千吨钢铁,因此只制造了二十八门重炮,以及特制的炮弹二万余枚,另外缘于蚂蚁机器人的数量有限,即使生产出再多的重炮,也没有足够的“合格的炮兵”了。

刘亦诚也算仔细过,即使再会集约、再会统筹,伺候一门182毫米重炮,至少需要二只蚂蚁机器人,一只必须与智脑相联通,以便及时的进行瞄准、上弹和发射,而另一只则充当“运输人员”。

当重炮进行高强度的持续炮击时,对炮弹的需求量非常大。

幸好,“蚂蚁”是天生的负重冠军,平均每分钟,足以搬来十多枚102公斤重的大口径炮弹。

然而,到位的蚂蚁军团只有50只蚂蚁,即使加上幻影机甲中的蚂蚁,也只有56只而已,因此最多只能操纵二十八门重炮,正好将182毫米重炮的威力,与“蚂蚁炮兵”的辅助性,发挥到最完美的程度。

为了弥补重炮数量不足的缺陷,刘少将竟然灵机乍现,想到了“三弹同时着地”。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丧心病狂”的炮击技巧。

三弹同时着地,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简单的来说,就是让一门大炮,先后发射三枚炮弹,但是这三枚炮弹,必须在同一时间误差小于3秒,落入一个指定的区域,形成三倍的杀伤效果。

大炮的射击方位与角度,一般是由炮兵们事先算好,当第一枚炮弹被激发后,由于角度和加药问题,必定具有一定的滞空飞行时间,因此正好乘此时段,补发一枚,如果情况允许,可以补发第二枚。

当然,只有那些射程较远的大炮,才能做到这一点,而且要在效果最佳的情况下,就是三枚炮弹同时着地,以至一门重炮,能当成三门重炮用。

以182毫米的重炮为例,它的正常射程高达30多公里,而一枚该口径的专用炮弹,自重为102公斤,出口初速度为935米秒。

从理论上来讲,该炮弹被激发之后,只需32秒就能抵达目标,但是炮弹在飞行时,往往会受到空气阻力和自身重力的影响,飞行轨迹呈抛物线状,其顶点是近万米的高空,而且飞行的速度呈急速减速的趋势。

因此导致该型炮弹,真正抵达目标的实际时间,通常要花五十多秒,甚至更多的时间。

然而,根据每门大炮试射表上的记录,想击中某一具体区域,并不是只有一种射击方式,而是随着装药的多少,以及炮口角度的调整,可以找出多种的射击方式,而且随着这些细节的差异,就会出现炮弹滞空时间的差异,有的需要1分03秒,有的需要48秒。

甚至有些炮弹发射技巧的差异,导致炮弹飞行过程仅仅只有12秒之隔。

但是182毫米重炮的射速尚佳,由蚂蚁机器人操纵时,每分钟高达68发,发射间隔是78秒,为“三弹同时着地”提供了可能性。

当然,三弹同时着地,本来就是理想化的炮击技巧。

想要做到这一点,不但要精确计算加药量、方位角度,以及装弹频率,而且往往口径越大的炮火,其射速就越低,根本无法实现三弹同时着地,若是炮火的口径小了,射速倒是能跟上了,可惜炮弹的滞空时间又短了,最后仍然是徒劳无功,该技巧的难度可想而知了。

但是对于刘少将而言,这些麻烦都不是什么问题了,因为他有黑科技智脑在手,计算区区二十多门重炮的射击角度,以及加装发射药量的多寡,完全可以在001秒之内搞定。

何况他还有五十多个贴心的蚂蚁机器人在手,只要制定好所攻击的目标或区域,剩余事情就不用他再管了。

当智脑、蚂蚁机器人,以及182毫米重炮,完全整合在一起时,竟然发生了化学反应,原本射速为每分钟68发的重炮,居然打出了每分钟12发的成绩,这可是105毫米山炮的射速,再结合“三弹同时着地”的射击技巧,真不亚于上百门重炮集火的效果。

而朝香宫鸠彦与笠原次雄,认为“超级重炮射速较快每分钟4发”,完全是一种主观上的臆想,他们一直到二战结束之后,才知道这个秘密,那时早已时过境迁了。

gu903();11月14日凌晨,新的朝阳终于升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