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韩王献玺之后,韩国彻底沦为秦国的藩国。秦王送公子非回新郑,立为代王,但韩国境内上下皆为秦臣、行秦制,韩国已名存实亡。
而秦国从发兵到韩国投降,前后不过两年的时间,彰显出了绝对的实力。
与秦、韩毗邻的魏国,彻底为秦兵强势吓破了胆。魏王主动献地请求联盟,不思抵抗,只求暂缓为秦所灭的攻势。
但秦国的下一个目标本就不是魏国。
公元前240年,秦国突然发难。
秦国放言:近年燕、赵交战频频,而燕太子丹始终在邯郸为质。明明两国有盟约在先而赵国不遵守,念及秦王与燕太子多年友情,秦王不忿。秦国要求赵国要么停止刀戈,要么将在邯郸为质的燕太子丹送回燕国。
否则,秦国不会放任赵国毁坏中原平和。
“阿母,我不明白。”
咸阳工坊内,德音、文茵跟在赵维桢身边,听说工匠们讨论起这件事,纷纷围了过来。
德音困惑地挠了挠头:“王上放言,不是为了打赵国吗?那赵国把燕太子归还给燕国不就是了。”
赵维桢闻言莞尔:“于公于私赵国都不会的。”
趁着学堂放假,赵维桢就带着两名宝贝闺女出来转转。
秦王年幼时,时常随着赵维桢在食肆、工坊,以及田地织坊当中行走。现在国君成人了,没道理区别对待自己家的孩子。
“为什么?”连文茵都把目光从铁匠手中的兵器恋恋不舍地收了回来。
“于公,虽赵国扣留人质还要打燕国,是为不义,但两国开战到底是两国之间的事情。秦国可出言责难,以此发兵,就是威胁。”赵维桢说:“不论赵国是止战,还是送回人质,都是听从秦国的话,显得低了秦国一头,有失诸侯威严。”
这主意还是赵维桢出的。
感谢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本上两国打仗,第三方要搅混水时用的外交辞令写得那叫一个清楚。
而且,赵王偃是什么德行,她还不了解吗。
“于私,当今赵王可恨死秦国了,尤其是恨王上。”赵维桢嘲讽道:“小时候太子丹没少帮王上和他打架呢。”
抛开国事不谈,这就是赵偃欺负燕丹,嬴政过来帮忙。
赵维桢几乎都能想象到赵偃在朝堂之上气到吹胡子瞪眼的模样。
她话音落地后,德音和文茵纷纷震惊地瞪大眼。
“王上……王上还打过架?!”
“阿母一定是在说笑!”
赵维桢:“……”
看着两张写满了难以置信的小脸,赵维桢忍俊不禁地摸了摸她们的头。
在双胞胎心中,秦王政的地位相当之高。
虽然他年轻、对两个小豆丁也不错,但他到底是国君。平日私下里的嬴政并不是个如朝堂上那般冰冷强硬的人,可他总是板着一张脸,不见喜怒又冷锐干脆的模样,对小孩子还是挺有威慑力的。
这样的嬴政,就算让双胞胎姐妹抓破脑袋,也想不出他有与人打架的一天。
打的还是赵王!
“我再告诉你们一个家国级别的机密。”赵维桢附身,凑到两名女儿身边压低声音:“王上小时候还偷喝过酒,甚至偷偷醉了!”
什么?!
双胞胎闻言,两双清澈的狗狗眼恨不得要瞪出来了!
姐妹二人震惊到愣在原地,而后墨家钜子秦央才迎了出来。
如今秦央见赵维桢,简直就是商人见到活财神。他无比热情道:“君上,我听荡威说,你是又想到了什么新点子?”
新点子……倒也不能说新的吧。
赵维桢笑眯眯地拍了拍德音和文茵的肩膀,嘱咐几句不能耽误工匠们工作,就叫侍人看着她们先行参观工坊。
待到女儿们离去,她才从袖子里掏出图纸。
“我听荡威说,蜀地来了不少技艺精湛的铁匠。”赵维桢将薄薄的图纸递了过去:“你们研究一下,能大批量生产么?”
秦央赶忙接过图纸一看,而后愣住:“这不就是长剑……不对。”
他猛然抬头:“君上想制长刀?”
“刀柄作圆环状,就叫环首刀吧。”赵维桢说。
严格来说,这东西叫汉刀。
先秦时期的骑兵,由于没有马具,兵器也跟不上,因而功能主要是协助步兵作战,作侦查与骚扰。
赵维桢将马具拿了出来,秦国的骑兵除却用长矛冲锋外,其余武器多为弩、弓箭,以及长剑等等。
但这样的冷兵器其实不太适合马战。
因而到了西汉时期,骑兵取代步兵成为作战的主要战力后,青铜剑彻底退出历史,取而代之的则是汉刀。
秦央本身就是工匠,他比赵维桢更了解骑兵们的需求。只是一眼,他就看出了长刀的优越性。
“做单刃,是个好主意。工艺就简单很多,也就不怕损耗。”秦央连连点头:“剑为双刃,用起来就需要技巧,单刃可防止兵器伤及自身。如此一来,骑兵在马上的动作可由突刺便劈砍,更容易上劲。”
剑为双刃,单刃就为刀。
那工匠打造时,单刃肯定比双刃更容易一些。
赵维桢也是听到荡威说,蜀地的工匠有着更高超的冶铁工艺才想试试看的。
“你与新来的铁匠们商量一下,”赵维桢说,“能否将刃做薄一些,刀身重一些,用冶铁制造最好。”
在历史上,到西汉末年,钢制兵器已经完全取代了铜兵器,技术相当成熟了。
可惜的是赵维桢不是很懂化学,更不懂炼钢。
她也只能是力所能及地提供生产铁兵器的条件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