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以郑某的推断,这未来必将迎来一个航海大世。或许将来国家之间的较量,主要就体现在海疆力量上了。无奈朝中多半人反对下西洋之举,这些鼠目寸光之人,哪能想得到这样的大时代呀”洪涛听后颇为认同的点点头。
看来此人对航海事业的高瞻远瞩,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呀或许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倒有些委屈他,影响他施展胸中报复了。
洪涛出言安慰:“郑大人无需如此,时代的脚步不会停歇,历史规律也会做出选择。我们无需想的太多,坚持你的理想,纵然一时间失意,你的功绩定然也会被后世所铭记”。
听到洪涛的话,郑和点点头:“嗯,或许吧其实,我的生死倒不算什么,只要大明帝国的航海事业,由此而兴起,我郑和死而无憾。
奈何那些官吏的眼中,只有所谓的经济利益,民生之责,却无法看到数百年后的辉煌大世。倘若将来中华海防萎缩,必然要被外族所欺凌,情何以堪呀,唉”。
洪涛也没想到郑和所担心的,居然乃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从这一点来说,此人并非是盲目的航海冒险者,而是隐藏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洪涛觉得,他今天算是重新认识了这个伟大的航海家。他喜爱冒险的背后,居然还暗含着如此之多的心思。不过,他还是决定要开导一番此人。
只听洪涛言道:“其实,他们也没有错,民生乃是国之根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以农业起家的大国。若是抛开万民之利而不顾,倒也有些顾此失彼,得不偿失了。
贫道在想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实现共赢,通俗来讲,就是发展一种航海贸易。如此一来每次下西洋,郑大人的船队不但能自给自足,还能为国家创造无尽的经济效益。
这样的话岂不是两全其美,有时候,必须要以商人的眼光来看世界,才能让事业长久发展。若是没有经济利益的驱使,单纯的依靠国库,那无疑于坐吃山空呀
我想,假若大人以此来上书皇上,说不定那些反对的浪潮,都会变成支持的呐喊。这样大人的烦恼不就迎刃而解了,呵呵”。
听着洪涛的话,郑和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真的无法想象,一个平凡的小道士,为何会有这样的见识。他看起来也就二十余岁的年纪,却有着同龄人难以企及的成熟和见识。
不过,这个念头他也就在内心一闪而过,只听他叹息道:“道长所言应该就是发展海外贸易,实现互利共赢吧这个想法,郑某早期就向皇上建议过。
可是,却被他言辞拒绝,唉没办法,自太祖皇帝起,大明皇室就看不起商人。按咱们永乐大帝的话,那就是我大明泱泱大国,巍巍中华,还差这几个小钱吗
你此次出使的任务,便是扬我华夏天朝的威仪,让大明的皇恩,辅散向整个大千世界。朕要创造的是万世不拔之基业,让各种反对之声,从此以后销声匿迹”。
说到这里,郑和悠悠一叹,又饮了一口清茶。洪涛听的出来,他这一番话对朱棣还是颇有一些怨气的。不过,郑和作为朱棣的原班人马,对他还是从心底里敬佩。
关于这位永乐大帝的心理,洪涛大概分析了一下,怕是与消失的建文帝不无关系。想当初,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乱臣贼子,不承认其地位。
所以,这位永乐大帝,就想用政绩来证明自己,有资格做一个好皇帝。让那些所谓的反对之声,就此戛然而止。命郑和下西洋也是想告知海外番邦,如今的大名皇帝乃是我朱棣。
写这一章,沧海查阅了许多历史资料,还专门观看了郑和下西洋的纪录片。我想文中所分析的郑和与朱棣的心理,还是比较符合真实历史的。有兴趣的书友欢迎留言,咱们共同讨论,呵呵
第245章顺风船
通俗来讲,朱棣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在宣扬皇威的同时,借以提高他的国际地位和认可度。只不过他的表现好似有些过了头,忘记中华的帝皇,从来无需得到别人的认可。
即便是百国来朝,也不能说明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只能成为一个笑话。那些国家的使臣,并不在意你中国的皇帝是否为永乐大帝,他们的心里只有大明朝的财富。
既然你要认可,我们就全力拥护,尽情吹捧。只要给钱就行,掠夺你天朝的金银财宝,对我们才是最具有吸引力的。精明如朱棣,不可能不知道这些番邦的意图,但他还是强撑着。
为什么呢就因为这牛皮吹出去了:天朝上国,物产丰盈,地大物博,又怎么能小家子气呢因而,他也只有打肿脸充胖子,自己吃糠咽菜,也要对外显示出他的阔绰和胸襟。
永乐大帝的功过是非,自有后世来评判,暂且不论。且说郑和再次悠悠一叹:“说起来这下西洋的起因,倒显得稍微有些滑稽,道长就权且一听吧
众所周知,昔日建文帝消逝在一场大火之中,成为了大明的一个未解之谜,也使皇上有此而落下心病,耿耿于怀。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一个亡国之君,能有多大作为。
只要皇上得民心,受万民拥护,他建文帝即便是有三头六臂,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花,根本无需太过在意。不过,以郑某对他的了解,只要百姓安居乐业,建文帝定然也会随遇而安”。
洪涛听到他的话,微微点头,没想到他对这个朱允炆竟然如此了解,或许这也与郑和此人的眼光有关吧。随后,郑和将杯中的清茶一饮而尽,洪涛又给他甄满。
只听他再次道来:“永乐二年在泉州港,一个消息传的沸沸扬扬。传闻一个神秘的僧人,由开元寺方丈协助,搭乘阿拉伯的商船出海而去。
就这样以讹传讹,到达皇上的耳中,就是建文帝出海逃离。就因为这个莫须有的消息,皇上发下诏书,组织远洋船队,下西洋寻找逃离的建文帝。
由于我郑和祖籍云南,乃是阿拉伯人的后裔。再加上自小又酷爱航海,故而便被皇上委以重任。以大明国之名义,出使西洋,扬中华之国威。
只有我自己知道,明面上是出使西洋,实则暗中打探建文帝的下落。到现在郑某都不相信这建文帝,逃离了大明国土。他只要不是太笨,断然不会离开故土。
话又说回来,大明疆土浩瀚,哪里藏不得,为何要去那些蛮夷的番邦之地语言不通,生活习惯的差异,并不是那么容易克服的。
这一点,郑某心知肚明,但是却不能明言,皇上的性格我还是比较了解的。三下西洋,我询问过许多阿拉伯商船,根本就没有丝毫有关神秘和尚的传闻。
我想,这建文出海的可能性,已经是微乎其微了”洪涛听完他的话,微笑开口:“关于建文之事,贫道可以保证,他不会再干涉大明的天下,大人尽管放心。
你的猜测非常准确,连贫道也不得不佩服。既然郑大人以诚相告,贫道自然也不能有所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