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住了。
尤其是其中还有一个古典诗歌的狂热爱好者,他听了张毅年的吟诵,眼睛一下瞪大:“小张这诗谁写的,真他妈棒”
旁边的人听了,都大吃一惊:“老刘,原来你也会说脏话啊”
对方微微一笑:“该说的时候我也会说,比如听到了这么美妙的诗歌,这世界上除了脏话就再也没有其他语言能够表达我的心情了,这个时候我就会说了。”
那家伙一边说一边走到张毅年身边,抢过他的报纸就读了起来。
“喂,刘哥,我还没读完呢”张毅年抗议。
“要尊重老人家,懂吗”对方翻了一个白眼。
说完这句话,那个家伙继续阅读,这一次,他开始认真阅读了,从标题开始,一字一句读了下去。
他读报的速度并不快,一边看还要一边小声嘀嘀咕咕,但读完之后却摇头晃脑:“说的真好,谁说这个世界不会有战争,谁就会被第一个打败,这篇文章真的不错,当浮一大白。”
他把报纸还给张毅年,然后回到自己的办公桌上,端起茶杯咕咚咕咚的一气把那一杯水喝干。
张毅年拿起报纸才要阅读,其他人一起喊道:“小张,读出声来,我们也听听。”
“对,小张,我们也跟你学习学习。”
大家都被那个姓刘的同事弄得心痒痒的。
张毅年点了点头,认真道:“好吧,那我就读给大家听听,战争离我们有多远,苏秦。这几天在看历史,心中感悟颇多,胸中闷闷的,觉得有很多话想喷薄出来,思来想去”
张毅年抑扬顿挫,读得很有感觉,读到兴奋之处,甚至挥拳助威。
待得他读完,大家都点了点头。
“不错,苏秦说的很有道理。”
“忘记战争的人必然会受到战争的惩罚,这句话我非常赞同。”
“我早就说过,我们帝国早就应该加强军事力量了,在这一点上,我们真的应该向美众学习。”
张毅年也赞同的点了点头。
他决定了,回去之后就把这篇文章推荐给自己在京城日报任职的父亲,因为他父亲跟他的思考和想法基本一致。
“爸,给你看一篇文章,明天你们一定要转载。”张毅年一回到家就把军报上的这篇文章递给了他父亲。
“什么文章值得你这么大动干戈的”他父亲很是好笑。
“你先看。”
他父亲戴上老花镜看了起来。
“战争离我们有多远苏秦咦这个苏秦不是还在拍电视剧吗怎么又跑来写文章了”
不过他还是专心读了起来。
“山外青山楼外楼啧啧,苏秦这文学功底,要是在古代,妥妥的状元郎啊”
但很快,他的眉头皱了起来,脸上的表情也渐渐严肃。
读完后,他掩卷沉思,好一会儿这才抬起头,他没说话,只是走过去,拿起家里的座机拨打了一个号码:
“喂,是老李吗,你们军报上的那篇文章,战争离我们有多远真的是苏秦写的,拍电视剧那个我觉得这篇文章真是不错,我想问问我们京城日报能转载吗可以,不用跟他联系了好,好,那就这么定了。”
于是,第二天,京城日报的评论版块用最大的篇幅转载了这篇战争离我们有多远的文章。
京城日报在京城的发行量虽然不是最高,但也不差,再加上京城日报在文章的最后对苏秦专门做了一个介绍,是以这一天之后,苏秦的这篇文章热度一下暴增,街头巷尾,只要是看过京城日报的,都在议论。
大家的意见分成两派,一些人非常赞同:“苏秦说的非常好,我们帝国人民就是太善良了,就是太天真,老是相信战争一定不会找到我们身上。”
“是啊,帝国真的应该多有几个苏秦这样的人。”
但也有不少人并不赞同苏秦的话。
“危言耸听,这简直就是危言耸听”
“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好不好,战争已经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了,现在是文明时代,谈判才是最好的方法。”
帝国著名的文化专家、国际问题专家张林也看到了这篇文章,读完之后,他只是哼了一声:“一派胡言简直就是一派胡言,这都二十一世纪了竟然还提这样的言论,简直就是开历史的倒车。”
第584章论战
584
张林其实还是欣赏苏秦的
他觉得苏秦的诗写得真好,作词作曲也不错,写剧本和拍电视也有两下子,就是作为演员也可圈可点,这一阵子他还正在追亮剑呢
可是苏秦发表在京城日报上的这篇文章题目为战争离我们有多远的这篇文章,他非常不认同
非但不认同,相反,观点还完全相反。
抽着烟斗在宽大的房间里踱来踱去足足十分钟,这之后,张林回到了书桌前坐下,提笔,写下了一篇文章的标题:
驳苏秦同志的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张林的电脑技术其实不错当然,指的是业余水平但他写东西还是习惯先用笔写在纸上,然后再让秘书录入电脑。
“用笔把脑子里的东西变成白纸上的文字,这是我们这些作家的唯一的能力、以及唯一的骄傲”
他常常这样对身边的人、或者是对采访他的记者说。
“今天无意之间看到了苏秦同志刊登在京城日报上的文章,战争离我们有多远,心中触动很大。
苏秦同志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那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镜湖歌舞几时休,这简直就是神作
可惜纵然如此也掩盖不了这篇文章的漏洞百出和错误连篇。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战争发展的历史,时至今日,当日历本上的页码已经翻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苏秦同志却还在高调的宣扬战争,我感到很可怕,也感到很可悲”
张林写文章的速度也很快,文思如泉涌。
干净而整洁的书房里寂静无声,除了落笔之时笔尖和纸张之间摩擦发出的沙沙声外,再无任何声音。
只一个小时,一篇两千字的文章就新鲜出炉了。
张林又仔细审阅了一遍,满意的点了点头,之后,他站了起来,打开门走了出去。
“小李,把这篇文章录成电子稿,然后给沈龙翔主编发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