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1(2 / 2)

风帆战舰 胖子的幽怨 2074 字 2023-10-14

gu903();给我招

资源不够是吗

给我买

只要能出成果,不惜赏赐

重新有钱的国姓爷,开始了一轮扩招。

尤其是工人和技工给往死招。

招来陶瓷的技工,开了几个砖窑、陶瓷窑,除了烧点砖、陶瓷用于日常生活,还有就是看看能不能烧出玻璃和水泥。

穿越大剧中总是能看到穿越者烧出玻璃来大卖,但问题是哥们当年读书的时候都是混日子比较多,高中那会儿的物理化学知识高考结束后就还给老师了。

看小说那会又是一目十行,观书只观大概,根本就没有细心看过,更加不用说去记了。

再加上人又不聪明,脑子又一般,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只好用笨办法,用钱砸了。

让这些工人实验过成千上百次,总会搞出几个成果。

郑成功也不贪心,只要有一两个能做主打产品的就行了

这个时代的制作工艺,火药威力不够,需要数量来引起质量的杀伤力。

以前手雷的生产受制于材料的限制,一个月顶天了就生产一万颗。

导致郑成功只能留给同安两万多的手雷弹,如果当时手雷弹足够的话,说不定同安就不会被攻破,叶翼云和陈鼎就不需要牺牲了。

现在有了厦门水师的船舰,有了银子,就可以扩大贸易,增加材料了。

手雷弹一定要生产足够,绝对不能再发生叶翼云和陈鼎这样的牺牲了

至于燧击火枪制造到是不难,有样板,那些铁匠早就制造出来了。

可问题是火药和子弹的消耗大啊。

就像现代买车一样,你能买的起车,但不一定养得起车。

买车,一个月月供可能也就一两千元,供个两三年也就供完了。

但停车费、油费、保养费等,一个月起码也要两三千了,而且还是没有期限的那种。

对于缺少铁矿的金门来说,要制造兵器,要制造盔甲,制造完这些,子弹的消耗是当时的郑成功承受不起的。

因此对于郑成功来说,制造射程和威力暂时没有突出优势的火枪不划算。

在金门的时候只是叫工匠制造了一百支燧击火枪,安排一些士兵训练。

现在拿下了厦门,燧击火枪被郑成功列于重点研制制造对象了。

为此,郑成功还成立了三千人的火枪营。

鸡蛋不能全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道理郑成功过还是懂的。为了安全起见,郑成功将厦门原本的火炮坊都迁移到金门去,厦门只研究制造火枪,金门专心研制锻造火炮。

在冯澄世的陪同下,郑成功巡视了金门的火炮坊。

宋应星正忙着试验新造的火炮,根本没空搭理郑成功。郑成功也不敢去招惹这倔强的老头,只要宋应星是帮自己在研发火器,这老头爱咋咋的

看着正卖力敲打的铁匠,郑成功问道:“现在金门火炮坊,主要是制造什么火炮”

冯澄世忙回答说:“回大将军,现在主要是仿制你上次叫人送过来的神威大将军炮”

“怎么样,能制造出来吗”

“绝对没问题,而且大将军,我们现在施行的是秦制的“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奖罚办法。要求兵器上都要刻上制作年代、机构、督造者以及具体制作者的名字。每件武器零件都要有制造工匠的名字后,制作工匠的积极性和责任性更强了。火炮的质量也有了保障,不会再发生发射几次就炸炝的事。”

听到这,郑成功忙夸奖道:“好,亨臣果然用心了。有功就要赏,你的月俸禄增加三百两”

冯澄世忙拱手说道:“下官惭愧,这些都是宋先生的功劳,是他遍寻古籍,才找到这样的好办法的下官也只是照搬照做而已,实在是有亏大将军厚赏”

郑成功摆摆手说道:“没有你来组织施行,就算有好办法也没用。实施下去,完善制度,这些都是你的功劳,安心领功”

“那下官谢大将军赏赐”

“亨臣,这神威大将军炮射程是多少”

“大概1500米左右”

1500米,还不够

未来火器的发展,郑成功心里比谁都清楚。比起威力,更重要的是射程。

1588年英西大海战,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就是因为火炮射程比不上英格兰队,所以才会输掉那场关乎国运的海战,让英格兰从此崛起,成就了日不落帝国。

现在金门制造火炮的工匠技术和经验日渐熟练,是时候该让宋应星他们增加火炮的射程了。

郑成功对冯澄世说道:“亨臣,在威力不变的情况下,射程每增加一百米,匠工立马赏一千两白银,同时还可以改变户籍,让他们的子孙后代都可以进学考科举。”

“是,大将军,下官一定会将你的话传达给那些匠工知道。”

听到郑成功设下的奖赏,那些匠工顿时两眼发红。

明朝的匠工等社会地位特别低,而且世代不得转业,永受奴役,不能考科举,不能当官。

银子还是次要的,可以改户籍,让自己的子孙不用世世代代都从事匠工这一杂役,可以进学考科举做个老爷。

这是多少匠工梦里的幻想,现在有了机会改变命运,为了子女,匠工豁出命了,日夜煎熬的想尽办法,拼命地增加火炮火枪的射程。

甚至好几次为了试验火炮,这些匠工不要命似的,拼命增加火药的剂量,造成了几次炸炝,死了几个人。

郑成功知道后吓了一跳,深怕出事,连忙喊过冯澄世责骂了一顿,重罚了那几个匠工,同时规定了几条禁令。

这才让那些匠工疯狂的举动停了下来,老老实实地想办法改良火炮。

第七十一章四海商行上

回到厦门,郑成功和郑泰一起查看厦门的特产以及外贸的情况,组织船只贸易。

厦门,别称鹭岛,简称鹭,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

厦门位于福建省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