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1(2 / 2)

龙兴华夏 银刀驸马 2326 字 2023-10-15

“大人”望着脸上阴晴不定,神色不断变换的林义哲,徐润不由得担心的叫道,见林义哲毫无反应,他便又重复了一次:“大人”

“噢,”林义哲终于从神游天外中返了回来,“徐先生。”他看着一脸担心的徐润,立刻面带歉意的笑了笑:“我这会儿一时失神了,让先生见笑了。”

“大人这一阵子过于劳碌了,当注意歇息休养才是。”徐润一向是个明事理知进退的人,见林义哲如此的神不守舍,便也很体察人意的不再追问。

“若此一番劳碌能有成果,便也值了,就怕”林义哲叹息道。

虽然徐润已摆明了不会深究自己刚才那一刻的失神,但林义哲却认为自己完全有解释的必要。

其实也不完全是解释给徐润听,也是为了将自己的心神扳回到原有的轨道上来扭转历史这条路委实太难走,他也实在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心情来留给自己。

“大人莫要让此辈扰乱了心神。”想起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事,徐润也不由得怒火满腔。

他恨恨道:“这起子所谓的清流,当中外有事之时空言盈廷,杳无实策及军事甫定,则当政办事之人创一事则群相阻挠,制一械则群讥糜费,当真是庸言误国”

“这还不算什么,即便是船政不为这些宵小所阻,也不过是临事点缀,稍加裱糊而已。”林义哲此时已完全恢复了惯常的平静,他继续道:“船政于我大清而言,不过是粉饰一新而已,即便偶有小成,却也难当真算得上是自强之途”

“点缀、裱糊、粉饰”徐润重复吟了这几个词汇,良久,方才苦笑着道:“今日听大人一言,方知大人果然目光如炬若论对我大清积弊洞察之深,除大人之外,不作第二人想了”

对徐润发自内心的赞叹,林义哲却只能报之以略显尴尬的一笑自己不过是百年之后的事后诸葛,作为一个穿越者,这些其实一直都是他心头的重负

“这几日和那些日本人谈古论今,感慨颇深”林义哲的语气中透着极为诚挚的钦佩他是一个穿越者,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历史相当的熟悉,而柳原前光等人却是在日本国势倾颓前发出的高屋建瓴,二者之间的高下,不问可知

“大人”徐润看着林义哲,沉声说道,“你心乱了”

林义哲抬起头来望着徐润,窗外的月光映照下,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嘴角眼睑处细密的鱼鳞纹,虽然老人的精神看去还算健旺,举手投足间却已老相尽显,只浓眉下一双瞳仁仍是炯炯有神,显得深不可测。

林义哲心下一凛,这几日因为额绫的缘故,他的心绪的确是略乱了些,虽已着力掩饰,但却没料想还是被徐润一丝不漏的收入了眼底。

“先生说的是,我这几日,的确是有些心神不宁”林义哲努力斟酌着词句,但一时间竟然觉得词穷,只嗫嚅着却已不知如何继续。

“大人不必说了”徐润知他心中因何为难,也不由得一笑,竟伸手拍了拍林义哲的肩:“大人少年心性,本就比我这样的老朽多了几分牵挂,不过”徐润脸上的神情一瞬间已转为庄重,“大人莫要忘了,曾文正公曾有言,欲兴大事业,这修身二字便是首要,今日老朽把这话再提醒于大人了,还望大人牢记在心。”

“先生说的是”林义哲叹息了一声,答道:“不是先生提醒,险些忘记了”

“这本就是老朽的责任,”徐润点了点头,他看了看脸色有些憔悴的林义哲,突地一笑,说道:“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先生看过我写的那些个涂鸦之作”林义哲苦笑道。

“嗯”徐润微微颔首,“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好一句故常敢破格”徐润轻轻抬手微一击掌,赞叹道:“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然能把变法中之如何得人一语道破的,还是你林鲲宇”

“先生过誉了”林义哲此时的诚惶诚恐与惭愧可是罕见的发自内心,因为这并不是他的原创,“不过是少年人聊发狂言而已让先生见笑了”

“大人切莫如此说,老朽观大人与李制台书信往来,感触颇深,是以平日对大人的书稿,多留意了一些”徐润叹道,“大人与李制台,都是敢为天下之先,可谓一时伯仲,不相上下啊”

“李制台雄才大略,非我能及也。”林义哲听到徐润赞叹李鸿章,心中不由得暗暗叹息。

在原来的历史时空里,贯穿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整个“同光中兴”中,李鸿章及其所创建的淮系官僚集团都是走在时代最尖端的一群人

想到李鸿章的筹议海防折,林义哲的心中便感佩不已

大凡文字高手,都最擅夹带私货而李鸿章天生一支铁笔,更是个中高手

李鸿章的文章中,林义哲最为推崇的便是筹议海防折,此奏折洋洋洒洒九千余字,名为“筹议海防”,但实际上却是在恭亲王所提的“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条下另行发挥,且别有推衍,以“用人”一条为例,恭亲王所提者不过“简拔人才”而已,而到了李鸿章这里,却成了改革科举,以西洋之学取士的绝大文章

一言以蔽之,李鸿章的这份筹议海防折,名为应恭亲王之议而“筹议海防”,但实际上却是为一个老大帝国如何变革以求自强的而进行的战略谋划

对于这份筹议海防折,后世最为熟悉的大都是其中那段振聋发聩的警世之言“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但这也只能算作是对眼前形势的描述和判断而已,实际上,李鸿章的这份奏折中真正的戏骨乃是紧跟在这段警世之言后的一句话“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又岂能以成法敌之”

林义哲喃喃自语道,一双黑沉沉的瞳仁里竟罕有的射出了几分癫狂

不宜以成法敌之,那欲制强敌,又有何法李鸿章自己在奏折中就给出了答案“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

“穷则变,变则通”林义哲缓缓地自牙缝里挤出这六个字,而一双手亦已是攥得紧紧的,“外需和戎,内图变法”

李鸿章本人的睿智与远见自不必多说,单单是这“外需和戎,内图变法”的八字国策,就足以使他远超同侪即便是到了林义哲所来的那个时代,中国所能选择的国策不也还是与之仿佛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更何况李鸿章的变法主张乃是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在日本入侵台湾事件之后所提出,莫说是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论要瞠乎其后,那个自诩为“圣人”的康南海的变法主张的提出也还要晚上十余年

尤为可笑的是,康有为还曾声称翁同龢乃是“中国维新第一导师”,这也当真有趣,翁师傅一生行事,唯有“败事有余”四字可以形容,此獠在康有为口中竟可为“维新导师”,也当真是贻笑百年不过考虑到翁师傅和康圣人在功名心热与寡廉鲜耻上的一脉相承,康某人能做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