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本小丛书,有人出价2万,我也舍不得卖,不为什么,就是舍不得,也许我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卖书人”李大兵摇头感叹道。
林逸完全可以理解他的感受,作为一名并不合格的卖书人,这个李大兵也许并不成功,可是他得到的许多东西,却是很多用钱买不到的。
一种心安,一种乐趣。
看似落魄,实则洒脱。
在古旧书屋内,林逸和刚认识的李大兵又交谈了一会儿。时间差不多,林逸这才执意离去,李大兵非要送几本书给他,用他的话说,这些书不值钱,只希望林逸能够记住,在白浪街还有他李大兵这样一个朋友。
林逸无奈,只好把书收下。
接下来,李大兵又详细地给林逸介绍了另外几家旧书店,说自己这边没啥好书,那几家可不一样,应该有他喜欢的。
俗话说得好,同行是冤家,像李大兵这样热情给同行冤家介绍生意的,绝对少有,可见,他不在乎别人赚钱比他多,只在乎林逸这个刚交到的朋友能不能淘到好书。
第五十四章奇书姑妄言
按照李大兵提供的淘书信息,林逸不必像没头苍蝇般在这白浪街四处瞎转,很快就找到了另外几家古旧书店。
其中一家名叫“崇文书店”的老板是个年轻人,穿着黑色九分裤,白色紧身t恤,留着鬓角露头皮,上面长头发的时髦发型,尖嘴猴腮,一脸的精明能干。因常参与网上旧书拍卖,其书价较高,用玩旧书的话来说就是能找到许多有用的书,但找不到淘书“捡漏”的乐趣。
不过林逸不同,在他看来,只要这里有好书,就一定会有“漏网之鱼”。
这家书店比起李大兵那家书店,绝对装修上档次,实力雄厚。四周粉刷亮堂,单单面积就有90个平方左右,四面全部都是黄木材质的大书架,上面分门别类,历史,政治,宗教,文学摆满了各种书籍,这还不算,在一面墙的拐角处做了玻璃展台,展台里放着的都是一些线装古籍。
林逸背着手走近了去看,只见这些线装书基本上都带函,函套上面贴着古色古香的书签,书签上面记录着这本书的名字,内容,年代,以及收藏价值等,而在函套底下,则直接打着价格标签。
林逸仔细看去,分别是
民国11年印刷丸散膏丹自制法药丸秘方,药散秘方,药膏丹酒秘方,线装四册一套全,售价1600元。
民国上海涵芬楼四部丛刊尧峰文钞册全,景林佶寫刊本,精美软体字,内页品佳,售价1000元。
民国中华书局聚珍版论衡四部备要本,32开白纸线装6册一套全,品好,有一册有文字批注,售价96元。
1963年,上海古籍影印明刻本嘉靖衡州府志3册九卷全,有古城区地理版画和山水地图。属于衡阳市地理志,讲述当地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人情。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故乡,线装,内容完整,总体5品,有的地方有点水印,售价700元。
林逸大致看了这几个,就觉得这些标价实在有些太离谱,一般人很难承受的起。
看模样,这位打扮时髦的书店老板把这种古籍摆放在这里,除了做展示外,也并没有存心去卖,大有“钓鱼”的嫌疑。
毕竟这些书不过是民国时期的,又都是比较常见的,却都差不多上万尤其那套1963年影印本嘉靖衡州府志,能够上千就不错了,却标了700元的天价,看起来这老板想要三年不开张,一开张吃三年。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很多玩收藏的都不专业,尤其一些喜欢冒充斯文的大款暴发户,不管懂不懂,就认准一个理儿,只要东西贵,就是好的,越贵就越好。
这种胡乱标价的天价“古籍”就是给他们准备的,也只有这些人买古书像买白菜一样,成捆往家里弄,然后再捯饬一个大书房,整一些大部头砖头厚的精装书,和这些线装书分开摆放,显得汗牛充栋。完毕,这边是西方的精神食粮,那边是东方的古籍收藏,谁看了都要翘起大拇指赞一声:“牛b”
看到这里,林逸就摇了摇头,虽然他很喜欢这些书,不过价格他难以接受,尤其人家搞得这么“隆重”,又标注清晰,摆明了只有买得起才拿出来给你看,不买的话,你就隔着玻璃看。
林逸隔着玻璃看的时候,那个尖嘴猴腮的书店老板并没有主动上前,这种事儿他见多了,喜欢线装书的大多数都是读书人,可惜读书人又大多数是穷鬼,能看懂书,却买不起书,只有那些穿金带银的阔佬,他才会主动上前介绍,甚至于打开柜台让他们一睹古书芳泽。
开书店这么几年,这老板已经做出了自己的经验,书这玩意邪门的狠,你越是把它当成东西,它越不是东西,相反,你越把它当成宝贝,它就真的成了宝贝,往往能够钓到很大很大的大鱼。
林逸见自己在古籍这边来回蹭了几趟,没人搭理自己,书店老板更是连眼都不瞅一下,觉得无趣,也懒得再看下去,于是离开展台,朝那些面向大众的书架走去。
这一看不要紧,尼玛,大众化的书竟然也贵的离谱,不说别的,单单有一套林逸看上的,价格就高达1元。
什么书
1999年1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红色精装本中国古代第一奇书之姑妄言一到四册,全套,大16开。
林逸之所以喜欢这套书,主要是因为这套书太有名气了,并且在国内市场上很难觅到,就算觅到,也可能是盗版。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套书是禁书,并且是大大的禁书,比金瓶梅禁的还要厉害
话说这姑妄言乃成于清代雍正年间一部奇书,署名“三韩曹去晶”,该书仅以抄本流行,在清代文献中从未提到,直到近年在原苏联列宁图书馆发现原抄本。不过一开始还以为是韩国人写的,什么“三韩曹去晶”,实在太思密达了,直到六十年代,才有人认识到这本书乃咱自家老祖宗留下来的一套旷世奇书,不是高丽棒子的东西,甚至有专家认为,这部杰作的艺术成就,堪与金瓶梅红楼梦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