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设计原子弹地工程师也已经保证。肯定可以让原子弹装到轰炸机上去。问题是。轰炸机肯定要根据原子弹的外形进行改进,而且其内部结构,特别是弹舱结构也要改进。比如普通“鹏”式轰炸机的弹舱内就设有两条并排的炸弹挂架,可以挂十几枚,甚至是几十枚炸弹。而在投原子弹的时候,只需要挂一枚炸弹,而且炸弹挂架的承载能力要高得多,就得对弹舱的承力结构进行调整。飞行员的问题并不大,麻烦的是,现在科学家知道原子弹的威力有多大了,那么怎么保证投下了原子弹之后,轰炸机能够逃出爆炸杀伤范围,而不是被原子弹给干掉呢高空投弹是唯一的解决办法,这样炸弹落下的时间会更长。飞机也就有更多的时间逃出危险空域。可这仍然不够”必须要给原子弹装上减速降落伞。
投弹的精度也有要求。当时负责该项目的陆航将领要求轰炸机飞行员能够在8000米的高度上,将炸弹投到一块篮球场大小的靶子上去。这个要求就有点过头了。说白了。原子弹那么大的威力,就算是投偏了一点,对其杀伤效果也没有什么影响吧。只是负责投掷原子弹的部队是帝国最精锐的战略航空兵飞行员,对其要求自然就高得多了。
可以说。在首相的直接命令下。各项工作的速度都加快了不少,只是当时薛希岳还没有决定是否立即使用原子弹。毕竟罗云冲的战略轰炸已经取得了非常显着的效果,“橙色作战”也已经全面拉开,只要美国出现饥荒,那么战争也会很快结束,有必要在这最后的时刻用上原子弹吗
科学家可没有管这么多,当时“盘古计划”的科学家利用首相的支持。不但在加紧做好原子弹轰炸的准备工作,还积极的展开了另外一项研究工作。
原子弹产生巨大威力的基本原理是重核在裂变的时候会损失质量,而质量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可是在第一次实验爆炸之后,科学家们发现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裂变对核材料的利用效率相当低。当时20公斤的铀235实际上只损失了不到1克的质量,也就是说,核材料的利用率不到两万分之一。这是核裂变的一个天生的缺陷,毕竟重核在裂变成轻核的时候,损失质量只占到了原子核质量的很小一部分。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来提高核材料的利用效率呢科学家们想到了另外一条途径,那就是核聚变
核聚变的作用原理与核裂变一样,也是利用物质的原子核在发生变化的时候损失质量产生能量,只是其作用方式完全相反,核裂变是重核裂变为轻核而损失质量,而核聚变是轻核聚变为重核而损失质量。当时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证明氢院子的同位素氖与氤都会在聚变的时候释放出核能,而且其释放核能的能力是裂变的千倍以上
实际上,在研究原子弹的时候。科学家们就已经注意到核聚变时释放出的能量要大得多,只是在经过了理论计算之后,科学家们不得不暂时放弃了核聚变方面的研究,原因只有一个,要使轻核聚变成重核。需要上亿度的高温,而当时是没有任何人为手段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温度的。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人工的办法实现核聚变。
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科学家们找到了火种,通过测试,原子弹爆点的温度完全可以引发核聚变。也就是在第一次核实验装置爆炸之后。
就有科学家提出,用原子弹作为雷管,引发核聚变。制造出一种威力更大的炸弹来。
当然,要制造出氢弹这是后来的称呼绝不是理论计算那么简单的事情。当研究深入下去的时候。很多问题就逐渐暴露了出来。不说别的,氘与氚都是气体,而气体的密度是相当小的。而要提高密度,就要设法将氘与氚变成固体,而这就需要零下200多摄氏度的超低温,而当时是没有办法长期保持这种低温的,因此,要制造出氢弹,在没有取得技术突破,或者是找到别的办法之前。那不比登天容易多少。
对科学家来说,最缺的实际上还是经费的问题。“盘古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制造出原子弹,而且当时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制造出了原子弹,因此当原子弹试爆成功后,帝国就不会继续为“盘古计划”投入资金了。科学家也就没有办法继续开发出威力更大的氢弹。也正是如此,当时很多科学家就借用“盘古计划”还没有正式终止的机会,开始着手进行了氢弹的研究工作。
最主要的问题是,首相当时没有决定是否使用原子弹,可以说,使用原子弹本身不止是军事问题。还是政治,外交,甚至涉及到了道义问题。如果可以不使用原子弹就击败美国的话,那么为什么要使用呢可以说,薛希岳的犹豫也是有道理的。只是有一个问题,当时初了薛希岳之外,几乎所有参与了“盘古计划”的人员都想知道原子弹在战争中的实际威力。也就在这个时候,一封由200多名“盘古计划”的主要推动者联名的信件送到了薛希岳的办公桌上。
第二十六卷未来启示第十四节死神的怂恿
战后,关于唐帝国有没有必要在最后关头用上原子弹。以及当时薛希岳为什么要决定使用原子弹成为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可以说,唐帝国有一万个理由可以不使用原子弹,可问题是,这一万个反对理由,也许还不如一个支持理由更有说服力,那就是,投入了数百亿的“盘古计划”就只是为了一次实验吗
实际上,在当时帝国内部,关于是否使用原子弹的分歧也是相当巨大的。不说别的,之前极力主张帝国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就分成了两派,一派坚决支持用原子弹,而另外一派则坚决反对使用原子弹。
当时反对使用原子弹的主要就是帝国理论物理学的知名泰斗。当初,这些人几乎都签署了联名信,支持启动“盘古计划”研制原子弹,可是在实验爆炸成功之后,几乎都转为反对使用原子弹。而这些科学家有几个重要的共同特点,一是都集中核物理的理论研究,大部分理论都是由他们提出,或者是奠基的。二是都没有参加“盘古计划”的工程阶段工作,也就是没有直接参与“盘古计划”三是都属于帝国物理学界的泰山北斗,大部分的年纪都在60岁以上。
支持使用原子弹的主要就是直接参与了“盘古计划”地物理学家。
gu903();以及工程师。论知名度,这批科学家远不如那些泰山北斗。但是其在“盘古计划”中起到的作用都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实质性工作,原子弹就搞不出来。而这些科学家与工程师也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大部分人都将其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盘古计划”其中很多人甚至数年没有与家人联系过,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项庞大的工程中来。二是以实验物理学家,或者是工程师为主。几乎都是实干型的人才。虽然其在理论研究方面并不怎么样。但是其在动手能力方面明前要比理论物理学家强得多。三是都属于中青年。当时联名给首相写多名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平均年龄不到4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