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次只是第一阶段疏散难民,仅仅只会疏散一部分。而且按照袁肃既定的赈灾计划,也并非是要疏散全部的难民,等洋河水库和南戴河海港正式投入建设后,还会从难民中征募大批的劳动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冰三尺也非一日之功。整个赈灾工作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来办,哪怕再需要两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也不足为奇。
所有领到钱粮的难民暂时在阳子堡一带聚集等候,等到人数足够众多之后,才再一些跟随一起逃荒的官员或者临榆县官府指派的专员带引之下,动身启程离开山海关。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担心在路上会遇到歹徒强盗,又或者难民当中的恶势力团伙,趁着这些难民有钱有粮时强取豪夺。人多力量大,最起码也能壮壮声势。
当然,袁肃同样提前向难民沿途经过的城镇发去电文,要求各地城镇做好接应和保障工作,确保杜绝发生任何恶性x事件。他在电文里摆出极高的姿态,表示但凡有任何发生在这些难民身上的意外事件,自己都会严厉追查到底。
至于到时候是否真的如追查到底,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他而言,这封电文的只是起到提示和安慰作用,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彰显出自己关心难民的心怀,而并非是堂堂正正做出的一种承诺。毕竟离了山海关之后,他也没有那么庞大的影响力。
几天之后,袁肃接连视察和走访难民,以及亲自主持派发钱粮工作的消息,很快就在整个山海关地区传开,不仅临榆县老百姓们的为感慨,那些仍然处于煎熬之中的难民们更是深感安慰。再加上这段时间孙德盛派人四下散播消息,人们在愈发感到袁肃是百年难遇的好官同时,也愈发埋怨山海关镇守使以及本地官僚的不作为。
舆论声势正在一步一步被推高,尤其是当袁肃发电文“命令”沿途各县关照第一批接受疏导的难民的消息报道出来后,袁肃在山海关一带民间的正直形象总算奠定下里。与此同时,关于吴承禄、赵方毓的负面消息也越来越恶劣,起初是不作为,后来时不检点,再后来就是贪污克扣赈灾物资。
本地老百姓和城外的难民们对山海关各级官僚的态度,从失望、埋怨很快就升级到痛斥、愤怒。袁肃所需要的舆论效果已经出现,他所布置的第一步计划总算落实。
同样是在这几天,山海关镇守使吴承禄却渐渐有了如坐针毡的感觉。一方面是赵方毓许久未曾再见面,另外一方面上次赵方毓说过要去赈灾总司令行营给袁肃一个下马威,也就是说袁肃现在理应知道中央在关注其与洋人往来的消息。可偏偏袁肃这段时间丝毫不见收敛,相反与洋人往来的愈发密切,甚至听吴立可说,洋河水库和南戴河海港的项目很快就会动工。
这些现象让吴承禄百思不得其解,他本不是一个善于心计的人,越是猜不透袁肃在搞什么鬼,越是让自己不得安心。
而随着城内城外民众之间的纷纷热议,称赞袁肃是地地道道的好官,还用上“百年难遇”这样的形容词,实在是一种雪上添霜的压力。他看得出来,袁肃这个毛头小子很会做表面功夫,自古以来官绅与百姓都是两个对立阶层,没想到这小子却跟星斗小民们打成一片。
迫于由内而外的重重压力,吴承禄立刻派人又去邀请于继芳前来商讨对策。
就在这天傍晚,于继芳被吴承禄的管家请到了镇守使署衙。他半个月前离开过山海关,专程去往奉天拜会以前的老主子王怀庆,向其汇报自己策动吴承禄对付袁肃的计划。王怀庆自然还得袁肃这个黄毛小子阴谋陷害耿耿于怀,也对于继芳耿耿忠心表示欣慰,继而嘱咐其量力而为,能成则成,不成也要明哲自保。
---------------------
【求收藏,求收藏,求收藏呀!哎呀呀,哎呀呀!】
第11章,别有用心
早晨时,于继芳才刚刚返回山海关,一进城打听到最近一段时间的局势,顿时意识到情况不妙。原本在他指点之下是吴承禄占据主动权,可自己万万没想到吴承禄还真是一块扶不上墙的烂泥巴,在过去的半个月里几乎什么都没做,眼睁睁的看着袁肃一点点扳回优势,甚至还在不久前窦神父案中无辜折损了三员心腹大将。
当晚来到镇守使署衙,他才与吴承禄见面,连寒暄客套的心情都没有,一个劲儿的哎声叹息直呼错失良机、情况危急。这一连串的话,直说的吴承禄心惊肉跳不止,连忙好声好气的请于继芳出谋划策,为此还不惜提高之前承诺的价码。
于继芳叹了一口气,语气仍然有埋怨的说道:“我的吴大人啊,那位中央特派的赵大人到来时,您应该果断的采取行动,先把袁肃扣押下来,之后该怎么论罪就怎么论罪。莫须有之罪名,还怕找不到说辞吗?”
吴承禄苦闷的说道:“此事谈何容易?岂不说没有证据,再者这袁肃终归是大总统的侄子,这么草率鲁莽的行动,就怕会适得其反。”
于继芳唏嘘的说道:“什么适得其反呀。那位中央派来的赵大人都已经带来总统特令,换句话说就连大总统都不信任这位侄子。吴大人啊吴大人,你可知道这袁肃真实的底细吗?他自称是大总统的侄子,可是从来都未曾与大总统见过面,无非是沾了袁氏一族的姓氏,又借着镇压滦州起义一事,侥幸得到了大总统的认可罢了。”
吴承禄无奈的说道:“就算是侥幸得到的认可,那终归还是认可。正所谓血浓于水,万一闹出什么意外,到头来背黑锅的人还不是我。”
于继芳继续说道:“什么呀这是,您是不知道,自从大总统认了袁肃这个侄子之后,袁肃仗着大总统侄子的名义,在滦州一直不安分守己,大总统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对这个小子大发雷霆。可见大总统心中已经后悔认这个侄子了。”
吴承禄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大总统的家事岂能单凭判断而定,更何况他原本就不擅长动脑子,自己又怎么可能看出这一层意思。
再次叹了一口气,于继芳摆出一副深沉的样子,他很清楚现在再埋怨吴承禄也无济于事,吴承禄的能力已经到了这个坎儿上,要怪也只能怪自己当初没能提前看出这一点来。
“事到如今,袁肃这厮已成气候,实在是难办啊。”
“那,于先生,难不成就眼睁睁看着这黄毛小子胡作非为吗?”吴承禄着急的问道。
“倒也不是没有办法,为今之计,就看吴大人您有没有这个胆量了。”于继芳表情和语气一样,都显出十足的凝重。
“还请于先生明示。”一听到这里,吴承禄迫不及待的问道。
“袁肃这厮如今在山海关广收民心,其目的就是为了取代吴大人而做铺垫。事已至此,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若吴大人还是一副踌躇难定的心态,此事再无回天之力。”于继芳郑重其事的说道。
“都到这个份上了,不是他死就是我亡,这小子敢登鼻子上脸,那老子就跟他拼到底。”吴承禄气势汹汹的说道。
“很好,吴大人有这样的决心,那接下来就好办多了。当务之急,吴大人应该立刻调集兵马进城,然后火速包围赈灾总司令行营,先发制人将袁肃这厮扣押下来。”于继芳语气果决的进一步说道。
“这……这会不会太鲁莽了,兵戎相见可是大事,万一火拼起来,就算料定了袁肃也不好向上面交代呀。”吴承禄听完于继芳的话,整个人顿时又如同泄气的皮球一般,脸色满是忧虑顾忌之色。他在山海关任上这么多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最不喜欢的就是调兵遣将,自己的原则很清楚也很简单,那就是在近畿要地能不动武就不动武。
“我的吴大人,你刚才还说要跟袁肃这厮拼到底,怎么才一转眼的功夫又有这般顾虑?”于继芳简直哭笑不得,语气万分急切的说道。
“于先生,这里可是近畿要地,发生火拼当真是很难向上面交代呀!”吴承禄强调道。
“近畿要地,近畿要地!吴大人你可知道当初袁肃这厮是如何逼走了王镇守使的,这厮现在胆子是越来越大,他从来就没考虑过近畿要地不可轻易乱来。现在吴大人心中还有顾虑,等到袁肃这厮一切准备就绪,然后调兵遣将向吴大人您发难时,倒要看看是谁先挑事端。”于继芳声色俱厉里的说道。
“可是,就算把袁肃扣押下来,接下来又能如何是好?难不成就凭着莫须有的罪名把他正x法了?总统特令上也说过,如果查证袁肃勾结洋人属实,那是要押送进京审查。更何况我们现在没有足够的证据,纵然把他押送进京也没办法交代。”吴承禄说道。
“还需要什么交代,吴大人,你还打算交代什么呀?不管有没有证据,眼下吴大人你最需要做的就是赶走袁肃,扣住他的人,押他进京审查,就算没有足够的证据也最起码可以让他不敢再打山海关的主意,不是吗?”于继芳语重心长的说道,说话时的语气就好像是一个教书先生在教导一个学童似的。
当然,如果单纯是帮吴承禄保住山海关的地盘和镇守使的职衔,这全然不是他的本意。
他所要的做的,就是要替昔日的旧主子王怀庆报仇雪恨。只要吴承禄能把袁肃抓起来,那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得太多,没有罪证可以捏造、伪造罪证,就算再不济也可以雇佣几个杀手在押送袁肃进京的途中干掉这小子。
至于袁肃意外身亡之事,如果能糊弄过去那自然是最好不过,就算糊弄不过去中央政府追究下来也是吴承禄的责任。对于他来说,吴承禄只不过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自己从来没想过傍着吴承禄来飞黄腾达。只要事情办妥了,他随时都可以消失的无影无踪。
第12章,栽赃嫁祸
吴承禄暗暗叹了一口气,他立刻意识到于继芳的话正好说到了点子了。虽然袁肃这个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胆敢觊觎他的位置让人大为光火,如果能寻一个机会给严肃一个教训那自然是再好不过,即便不能教训袁肃,只要能摆脱这个麻烦的人也算可以息事宁人。
于继芳说的一点都没错,管他是否能够给袁肃定罪,只要能想方设法赶走这小子就行。
gu903();一念及此,他缓缓的点了点头,深沉的说道:“于先生你所说的不错,那么,你觉得我应该什么时候行动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