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1 / 2)

墨香风韵 思雨 2333 字 2023-10-17

用道,构成了所谓的一纵一横。西汉时称纵横之说为“长短说”,长说、短说和一纵一横含义相同,都是说纵横之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去说服对方的一种方法。“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三晋第处冲要,又是角逐智勇之地,故顺时言变,鼓舌游说的谋臣策士便应运而生。在中原逐鹿之际,权术捭阖的纵横家们驰骋其间。

到战国晚期,因秦强六国弱已成为定局,故凡联合关东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而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如战国策就把秦和六国对立起来,并总以苏秦、张仪为合纵连横策略的代表性人物,双方各自为六国或秦的利益而进行辩护。

苏秦死后,其书信被辗转传录,成为纵横家的重要教材之一。而纵横家直至汉代初年,还是一门“显学”。由此可见,苏秦对于那个时代,尤其对于其身后的纵横家们有着怎样巨大的影响。

作品相关战国时期武侠考

侠的萌芽,除了全民尚武、习武的社会环境外,还有当时一种独特的社会心态,那便是弥漫于全社会的经久不衰的好剑之风。

越女大概要算是历史上有较完整记载的最早一位民间剑客了吴越春秋记载。除了越女,当时还有些剑伎家也相当有名。如剑术“迫则能应,感则能动”、“变无形象”、“如影如响”的老剑客鲁石公,能“驰弄七剑,迭而跃之”的宋艺人兰子、“在赵者,以传剑论显”的司马氏,都是活跃在民间社会的名噪一时的剑客。

他们的出现,意味着具有专门武艺的民间武士群体的产生。这一新的社会现象对于侠的萌芽和诞生无疑有着直接的影响。

养士之风的出现为侠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适当的场合与内在的驱动力。养士这种方式,既能为游士中的侠提供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活动场面,又能为初生的武侠创造实现自我价值和发挥社会作用的大侠机会。养士之风使散落在各地的侠凝聚起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它又使初生的侠能够打破地域、身份的界限自由地流动和组合,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和人生目标。正是养士之风,保障了稚嫩的侠的幼体迅速生长,这完全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条件所致。

侠的活跃引起了社会的振荡,这一振荡在当时生气勃勃的思想界迅速得到了反响,这便是墨家对于武侠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他们的活动与主张,为侠的诞生和生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进入战国时期以后,以“争于气力”为时代特征的战国时代,把春秋时期早已存在的列国纷争的局面公开化、激烈化、深刻化了。七个实力大致相等的政权兼并了大大小小百余个诸侯,公开地直接地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和人才的激烈竞争,竟然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极为辉煌的文化景观。武侠阶层才离母腹就碰到了这样一个群雄并峙、百家争鸣、崇能惜才的大好机遇。空前广阔的历史舞台和灵活有效的社会机制,使得武侠阶层迅速地发育和成熟起来,成为战国时代一支极其活跃的社会力量。

战国时代城市的兴盛,使得武侠有了聚集、交往和活动的中心。战国时代的著名游侠,大都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里存身和活动。

战国时代波橘云诡的外交与政治斗争,惨酷激烈的兼并战争,布衣一言而为卿相的社会现象,以及商业和大城市的发展,使得民间质朴、淳厚的风气受到极大的冲击。当时的一个不良社会风气就是不择手段、求富图贵。另一个社会风气就是以利相交,不讲情义。还有一个表现就是重才不重德。武侠阶层所尊奉的行为准则恰好与当时的社会风气背道而驰。武侠才独立特行,以对抗社会的姿态、取极端的行为引起世人的瞩目。

战国时代,武侠作为一独立的社会力量为人们所承认,其标志就是“侠”的名称的出现。

冯友兰在原儒墨补一文中曾指出:“侠之一字则在晚周较晚的书中,方始见。”他的论断大致是对的。直到战国中期,尚未见典籍中有“侠”的专门名词出现。那时的“侠”往往还是与其他各类武士混称为“国之豪士”管子问、“豪杰之士”盂子滕文公上、“剑士”庄子说剑、“私剑之士”韩非子显学、“死士”墨子备梯等,不一而足。墨子经上篇曾有“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的话,同韦经说上篇也有“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的解说。行侠,一般被人们称作任侠,那么,墨子中的话可能是夫于“侠”的概念的最早阐述。

到了战国晚期,典籍中已正式出现了“侠”字。其中,较为集中的是韩非子一书。书中的八说、显学、五蠹诸篇,都将“侠”作为与“儒”并列的重要社会力量看待。

战国策燕策三载田光的话,有“节侠士”一词,庄子盗拓篇有“侠人”之说,吕氏春秋音律篇也有“侠”字出现。可见,战国时期“侠”的称呼已经常使用。

战国的武侠与说士一样,具有自由的身份,在列国间周游,但其目的不是为了“致仕”,而是为了“交游”。他们既与民间社会的豪杰之士交往,也与诸侯权贵结交。

中国的先秦社会尚未形成分野明晰、各成体系的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固守古老文化传统的游侠被战国社会似乎一致的强大的时代潮流冲出了常规的生活轨道。他们佩着利剑,四处飘泊,甚至隐名埋姓,在有限的特定的圈子里交往,心灵里深埋着对于整个社会与世风的敌意,人们也将他们视为特殊的一群、主流文化的离轨者。形成了一种极端的行为和乖僻的生活方式。孟子描绘他同时代的游侠北宫黝的个性:“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恶声至,必反之”,便是如此。

从战国游侠个人的素质看,大都是战国时代出类拔萃的人才,智勇双全,并非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文献称我国中期的游侠孟舍,“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个很有头脑的人。

战国时代,游侠是个十分活跃的阶层,甚至发展成为当政者不得不正眼相看的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韩非曾郑重其事地指出:“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已成为统治者无法往制的社会武装势力。韩非的话道出了战国游侠发展的趋向:他们已逐渐疑聚成社会群体,并在群体内确立了自身的道德准则与行为方式,为了在群体内显示自己的义节不错触犯法网。这说明自由的、独来独往的个体行动的游侠,到了战国中末期已呈集群化趋势。

战国时代,重名好义的风尚在武侠阶层表现得尤力强烈。为了“名”这种抽象的精神价值被社会与历史所认可,武侠们不惜抛家弃业,甚至献出生命。

伦理化的侠是侠把民族的共同美好道德作为自己的信条,以优秀传统道德作为侠义原则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在江湖分出的正邪黑白中,正派侠士们忠于师门、孝于家族、信于朋友、义于江湖,也是一个官民社会中的道德楷模、一个反抗不道德行为的坚强斗士。侠的伦理化使侠者坚决不与假恶丑的东西同流合污,在世态炎凉而个人无能为力时,能够出淤泥而不染,维护着伦理道德的神圣和纯洁。这一类侠,很容易和隐士结合而成为侠隐,不仅退出红尘,还以退出江湖的方式净化着江湖。

作品相关白起考

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统帅。

白起是继孙武之后,中国战争史上又一个伟大的军事统帅,也秦国历史上战功最为卓著的将领。白起一生善于用兵,征战沙场达37年之久,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歼敌百万,未尝败绩,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史学家司马迁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少年时,勤奋好学,既学文,又好武,善动脑筋,工于心计,性格内向而坚韧,办事有主见。长大成人后,独闯咸阳,谋求官差。

白起的先祖是秦武公的嗣子公子白。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继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国都城雍今陕西凤翔附近的平阳今陕西歧山、郿县一带,德公把平阳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为氏。白起的父亲希望白起长大以后能够像吴起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就给他的儿子起名为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