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1 / 2)

他的母亲是苏州人,他对她唯一的印象,是他小时候每晚睡觉前听到的苏州摇篮曲。

部队文工团的表演都是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他已经很久没听到过苏州话唱的歌了。

重锋停下了脚步,方浩明见状,朝他挤了挤眉,贼兮兮地说:“锋哥,我去开路,你就在这儿看着就行!”

说着,不等重锋回应,方浩明一头钻进人墙里,其他战友不满地回过头,然后就看到他们那新调过来的团长,正站在几步开外,朝他们这边看来。

众人都以为新团长要进来训练场,顿时自动朝两边退,让出一条道来。

场内的那姑娘轻盈地转了半圈,刚好回眸看了过来,重锋抬起眼,刚好跟她目光对了正着。

方浩明毕竟还是团长的勤务员,也不敢太放肆,看一眼就退了出来,小跑着回到重锋身边,既是意外又是高兴:“巧了,居然是白天掉水里的那姑娘!”

第4章红与黑

对于李潇潇来说,想要推迟文工团的考核时间,其实并不难。

如果部队那边请剧社演出,社长完全没理由拒绝——

第一,部队军官救了一名落水社员。

第二,这是大军区部队,万一哪位首长觉得演员好,顺手提点一下,对演员来说是莫大的帮助。

第三,距离考核还有三天时间,只要能通车,返程只需半天。

如果要演出,因为白天战士们要训练,社长只能将演出定在明天晚上。

除了知道剧情的李潇潇,谁也不会想到,明天晚上后半夜就会再次下暴雨,战士们刚修好的路会再次被冲断。

这样一来,剧社就会再次被困在村里,而起因是为了部队演出才停留的,首长自然不会让部队耽误二十几名年轻人的前途,只能打电话给市文工团,让那边推迟考核时间。

所以,李潇潇要做的,是促使部队那边向剧社提出演出请求。

于是她花了一下午的时间重新填词,写的是这批军人为白沙村做的事情,曲子用《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是《红灯记》里面的一个唱段。

紧接着,她又带着歌词纸和笔出门,在训练地外跟孩子们一起猫在墙头。

她观察着官兵们,根据口音判断他们老家是哪里,再在歌词纸上标记,哪句词用哪种方言。

等官兵们结束训练后,她跟着村里的少年少女孩子们一起进去,人一多,战士们为了活跃气氛就开始唱军歌。

只要有声音表演的地方,就是李潇潇的战场。

原身天赋高,高在音域广,声线好,李潇潇用起来完全没有违和感,仿佛就是上一世自己的身体。

她发声用共鸣腔,唱起高亢的军歌时,声音在一众粗犷的男音里丝毫没有被掩盖,反而被衬托得清晰又洪亮,战士们纷纷叫好,又起哄让她唱点别的。

接着李潇潇就用上了下午改编的歌曲。

战士们铁骨铮铮,平日流血流汗不流泪,但当他们听到熟悉的家乡方言时,都忍不住想起家中父母,脸上不由自主地动容,有人眼中甚至泛起了泪花。

而且,那歌词竟然都是他们的写实!

虽然他们的付出不图回报,但是有人能将它们记下来,还写成歌,用这么美妙的歌声唱出来,怎么能让人不感动呢?

路过训练地的人纷纷被歌声吸引,顿时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战士们和村民们紧紧挨在一起,一开始还有人鼓掌,后来都安静了下来,认真地听着场中那大眼睛泪痣姑娘唱歌。

这里跟平时的单向舞台不一样,李潇潇周围一圈都有观众,所以她非常注意照顾各个角度,结合唱段的动作转身。

忽然,她看到人墙被打开了一条通道,而那个白天救了她的团长,就站在场边,静静地看着她。

“无畏风雨,不、不惧洪水……”

李潇潇也不知道怎的,看到那团长,就跟老鼠见了猫似的,心里一咯噔,嘴瓢了一下,又飞快地稳住。

幸好已经到了尾声,她硬着头皮唱完了最后几句,在雷鸣般的鼓掌和喝彩声中,尴尬地朝外面的团长笑了笑。

李潇潇心中哀嚎一声:太倒霉了,怎么就偏偏碰上他?

原身对他可没有半点尊重,现在她来唱这首歌,在他眼里看来一定很讽刺吧!

“小姑娘是剧社的演员吗?这歌是你自己写的吗?”

李潇潇连忙回过神,循声望去,朝问话的中年男人笑着点点头:“是,我是羊城剧社的。”

“不错,很新鲜……”中年男人穿的是四个口袋,朝她竖起了大拇指,“唱得也好!”

其他战士们也纷纷附和,不知道哪个先开的口:“副团长,咱们请剧社的演员同志唱一出呗反正他们本来也是来这里演出的,碰上大雨就没演了。”

部队外出野营拉练时,本来就有带宣传队,但这些文艺兵体能本来就比不上其他军种,外出时自然也带不了太重的行当,像京剧必备的配乐乐器,那是想都不要想。

那位副团长笑着用手指点了点众人:“你们这群小兔崽子……这样吧,你们要是明天能把路修好,我就去跟首长提。”

众人欢呼一声,拍着胸口说:“保证完成任务!”

那副团长又看向李潇潇:“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

李潇潇眨了眨眼:“铁梅。”

众人都是一愣,当场哄然大笑,知道这姑娘是学了他们的“我叫解放军”。

她刚才唱的就是《红灯记》里李铁梅的段子,于是大家干脆叫她小铁梅,又鼓励她明年去考光州军区的文工团。

李潇潇用力地点了点头:“我会努力的!”

她本来就有这个打算,所以更不能让他们知道名字——她可不想带着为情跳江的黑历史进部队文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