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小孩子也不被允许靠近。
普通百姓对于知识的渴望和敬仰,似乎在这里消失了。
因为村子里的人满心戒备,他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人盯着,好像在防贼,大家都很不习惯这种气氛,但是要对这些村民发作吧,又难免显得小题大做。毕竟说起来,的确是他们过来打扰了这些村民们平静的生活。
他们在这里不受欢迎,每个人的心里都很清楚这一点。
所以他们在周家村一共也没有待够一个时辰,然后就匆匆离开了。
平安想起自己之前在报告书上看到关于周家村的描述,奇怪的是里面虽然提过这个村子闭塞而且不欢迎与外人往来,却没有写他们对人的戒备心如此强烈。最重要的是报告书上有详细的村子概况介绍,包括人口构成,土地和周围的地貌等等。
如果这些内容不是瞎掰的,那么也就是说,那个负责调查这个地方的军官,应该是找到了一种跟这些人相处的办法。
这让平安有些意外,也为发现了一个人才而惊喜。如果能够因地制宜,想出办法让这些人不防备自己,那么将来带兵时,自然也不会拘泥于形式,而是可以灵活发挥出自身的实力。
可惜的是学员们在上交报告之后,便各自回到自己的部队之中去了,平安现在就算想见见本人,也不太方便。
不过这件事也让平安发现了,很多事情不能想当然,他之前只以为让挑将官们来查这些事情就会很容易,却没有考虑过具体所要面临的状况,可以说,学员们出发时的准备十分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交上来的报告居然也没有让平安失望,这倒是意外之喜了。
也不知道冯玉堂培训的时候究竟给他们讲了什么内容。
不过倒是让平安对武学的期待又提高了许多。
离开了周家村的范围之后,众人沉默了一会儿,宰相吴旭之开口道,“我从前只知道朝廷的政令,到了乡里总是难以执行,却不知原来还分种种情况。”
金世文也十分不解的道,“朝廷政令分明对百姓是有好处的,为何他们反倒不肯接受呢?”
像周家村这样的做法,是他们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的。
平安道,“大抵是因为从前吃过的亏太多了吧?”
他们不会是第一个去周家村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或许从前他们也曾经相信过外人,只不过最后的结果并不如人意。所以现在,他们索性警惕一切外来者,坚决不受到任何诱惑。
一切的现状都有其成因。
听到平安这么说,几位大臣倒是有些意外,但仔细想想,也该是这么个道理。
他们其实都已经是一国宰辅的级别,参预军国重事,一言一行都能够影响到这个国家。这样的官员,都是曾经外放,并且做出一定成绩的。不过他们最多也就是做过知县、知州这样的职位,虽然是亲民官,但实际上许多事情不需要自己去做,下乡这种事更是从来没有。
所以明明已经可以决定大楚将来的发展方向了,却偏偏连百姓的需求是什么都不知道。
“像周家村这样的村子,一定还有许多吧?”赵璨道,通过这一次的走访,他也发现了规律,“距离县城或者乡镇越远的地方,也就越是闭塞,政令就越是难以执行。”
说到这里,赵璨想起平安之前跟他说过,皇权不下县这种做法十分不可取,现在想来,真是至理。
不管朝廷制定出了多少有利的政策,只要不能贯彻执行,那就都是虚的。百姓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善,反倒是不少投机之人在其中捞了个盆满钵满。到最后朝廷空折腾一场,耗费了精力和钱粮,实际上根本没有用处。
这种现状如果不能改变的话,他跟平安之前所设想的那个美好的世界,也就只能够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之中了。
其他人闻言都跟着点头,赵璨又道,“这件事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诸公回去之后,都可以思量一番,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带着这些大臣过来,可不是为了做陪衬的,就是为了将他们拉下水,让他们站到自己这一边来。
接下来没有别的地方要去,他们很快回到了行宫里。
几位上了年纪的大人一回来就病倒了,这一趟奔波,对于他们的身体来说还是有些勉强。在外面需要强撑着,回来之后一放松,自然就悲剧了。
莫说他们了,就是赵璨和平安,仗着身体年轻,当时并不觉得如何,现在回来也觉得浑身精力好像被彻底透支干净,需要好生休息一段时间,才能重新恢复过来。
好在这件事情解决之后,他们倒是有了一段消闲的时间。
不过在这之前,赵璨还是安排了人,带着那一百多个随驾而来的同进士,又走了一遍他们走过的老路,然后给他们出了个题目,如何解决目前这个难题。
这些人已经对自己的前途不报任何期望了。——在皇帝那里挂了名的人,谁还敢用他们呢?万一陛下哪天想起来,还得跟着吃挂落。
不过后来得了教育部那边的提醒,让他们随驾前来,这些人心中又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苗。
如果陛下打算放弃他们的话,肯定不会让他们跟过来,既然来了,这件事就有转机。
所以这段时间,他们都在等待这个所谓的机会降临。
而现在,皇帝让他们做事,这群人自然尽心竭力。虽然最后想出来的办法,都没什么可执行性,不过这份心思还是可以嘉勉的。
之后几位大臣也恢复过来,向赵璨提出了他们认为比较妥善的解决办法。这些方法各不相同,不过总结起来,也就是四个字:潜移默化。这种风气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然也不能一朝一夕就打破他。要和平的解决,只能慢慢的改变他们的观念。
只是具体要怎么做,他们提出来的方法,可行性都不高。
这个时候,赵璨才抛出了自己的想法,决定让那一百三十七个同进士留在这里,每个村子一个,教导村中的孩子读书,同时也向村民们讲解一些普通的道理,宣传一下朝廷的政令,这样时间长了,自然能有些效果。
说句不好听的话,就算这代人不能影响,能影响他们的孩子,到下一代时转变观念,也不错。反正不过是十多年的时间,并非等不起。
随驾二来的朝臣之中,虽然大部分并没有跟随赵璨前往,但是也已经听说了这件事。赵璨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提出了办法,他们思来想去,也觉得没有反对的道理,于是这件事,就这么被定下来了。
也不必再挑什么好日子,立刻就让这些支教老师走马上任。临走之前,平安去送行,并且对他们表达了陛下的期望:希望在夏天结束,赵璨离开行宫之前,他们能够在村子里站稳脚跟。
有了这句话,想来这些人都会拼命努力了。他们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自己只有这一次机会。
当然,平安同时也安了他们的心,让他们知道自己只需要在这里待满一年,不论结果如何,到时候都可以离开。对于那部分以为自己被发配到这里心灰意冷的人来说,这个保证也让他们有了期待。
不论如何,做好这件事,一年后离开,或许就能够摆脱之前给皇帝留下的印象,重新得到重用了。
只是如果那么容易就能够达成目标的话,平安和赵璨也就不用发愁了。
所以直到夏天结束他们启程回京之前,一百二十多个村子里,只有八十多个村子的老师勉强寻找到了跟村民们沟通的方式,得到了村民的敬重,开始了教学工作。剩下的人,都还在跟村民斗智斗勇,希望他们能将孩子送过来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