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北伐 第004章 退敌(2 / 2)

大宋第一盗 雪山飞狐 2581 字 2023-11-13

佘太君言语诚恳,神色坦然。确实是打心眼里感激谢慕华。

谢慕华一看这铜钱心里就盘算开了,宋朝一贯钱差不多就是三百多块人民币。请人下馆子吃饭也就是几十个铜钱的事儿。一匹好马才不过十贯钱,宋初的物价更低,这两百贯钱可不是小手笔,购买力已经非常强了。

别的不说,两百贯钱在太平兴国四年,娶媳妇买房子那是足够了,还是娶个小家碧玉,在首都开封府买房子呢。

谢慕华穿越到了这儿,身无分文,举目无亲,又没有一技之长。既然来了这里,只怕也回不去后世了,安家立业处处都要用钱,这二百贯来得正是时候,简直是及时雨。

“你就不要再客气了。”

杨九妹看谢慕华默不作声,以为他不好意思要钱,笑呵呵的小脸,装模作样的一板,说道:“再客气就是看不起我们杨家!”

谢慕华伸手接过了两盘铜钱,入手就是一沉。不过沉归沉,这可是钱啊。

刚才冒死去见刘继轩,等于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嘴皮都说破了,才哄得刘继轩退兵,这杨家送些钱,我也受之无愧。刚才佘太君还说了,到了代州还有重谢。既然带了个重字,想来没有个千儿八百贯的,杨继业也拿不出手。

谢慕华这钱一入手,心里就踏实了许多。本来他就是穿越而来,身无长物。现在不管怎么说,二百贯钱在手,想买地耕田也好,想打本钱做生意也好,总归是有了底气。

想到这儿,谢慕华不由得感激起佘太君来,他一整衣衫,微笑道:“既然如此,我就恭敬不如从命。多谢杨夫人!”

佘太君看谢慕华不矫揉造作,故作清高,也没有见钱眼开。谈吐落落大方,不卑不亢,不禁微微一笑,心中对谢慕华又多了分好感!

“不知道先生将来有什么打算?我看先生一表人才,谈吐不凡,要是想谋个功名,实在是再容易不过了。眼下契丹胡虏虎视眈眈,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不如先生跟我面见父翁,保荐先生!”

杨六郎也是慧眼识英雄的人,遇到这样的人才,自然而然的起了招揽之意。

佘太君却轻咳了一声:“六郎,谢先生才华出众,又怎么能屈居边陲之地?等我们到了代州之后,让你爹爹好好酬谢先生,大宋国势蒸蒸日上,谢先生这样的人才必然能出人头地。”

谢慕华心里一突,这老太太可一点也不糊涂。自己来历不明,却又自称是海外归来。虽然顾着情义,佘太君还是要邀请他去代州酬谢一番,但是之后,就必然要和他撇清关系。

至于他谢慕华是不是人才,跟他们杨家有一毛钱关系?杨家一门虎将,人才还少了?

老太太一番苦心都是为了杨家着想,投降不到一个月的人,要是现在就在收揽人心,招募人才,必定会引起朝廷的猜疑。

对于自己这样身份不明的人来说,越早撇干净了越好。

谢慕华看得很清楚,所以他很郁闷。从小到大,他听过无数次杨家将的故事,却没有想到,真正和他们见面之后才发现,杨家这个忠烈之名,是不知道用多少谨慎和小心来换来的。在这个君王就是一切的时代,忠臣良将也只不过是帝王的工具,良禽择木而栖,谈何容易!

反正手里已经有了几百贯钱,杨继业那里还有丰厚报酬在等着我去拿,那干脆拿了钱就跑路,去南方做个小生意或者当个小地主,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得了。谢慕华盘算着未来百来,宋朝还算是安定繁荣,就算是算上南宋,江南起码还有二百多年好日子,反正谢慕华没指望自己能活到三百岁,哎……

谢慕华笑了笑:“多谢老夫人提点。”

杨延昭何等聪明,又如何不明白母亲的一番苦心,他低下头,默默不语。

杨九妹是个急性子,看着这几个人说着自己听不懂的话,忍不住开口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啊?”

杨延昭摇了摇头,拉着妹妹远远走开。

谢慕华主意一定,心里就舒服了许多。他眼睛一转,瞄到了一辆挂着厚厚蓝色帘子的马车,脑子里猛然闪过一个念头。

车队里总共只有三辆马车,一辆是佘太君的,一辆属于杨九妹。但是还有一辆,里边的人却一直没有露过面。

吃饭的时候,是杨九妹亲自把饭菜送到那辆马车里。

昨夜激战的时候,那辆马车里的人也没有出现。这里到底是何方神圣?

是杨家的儿媳妇?不应该有这样的地位啊。

是其他的权贵家眷?杨家只不过刚刚投降,就算有权贵想和杨家结交,也犯不上把家眷送到这儿来啊?

佘太君顺着谢慕华的目光看了过去,咳嗽一声,把谢慕华的思绪从沉思中拉了回来。

“我们在路上遭遇了刘继轩,耽误了行程,这里到代州不算很远,接下来的日子,我们要快马加鞭,日夜兼程。九妹不喜欢坐马车,谢先生身体虚弱,就坐她的马车休息吧。”

佘太君淡淡说道。

谢慕华只得躬身一礼:“多谢夫人!”

只不过他的眼神却忍不住还是往那马车上多瞄了两眼。

他却没有留意到。

那马车上的帘子微微掀起一角,里边一双明亮的眼睛,也正看着这个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退了数百强兵的人。

雄关雁门,号称“天下九塞”之首。

雁门关,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群峰挺拔,山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从战国名将李牧开始,直到如今的杨继业,千年来,中原子弟在这里与野蛮外族不知道血战多少次。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谢慕华低声吟道。

“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不想你远在海外竟然也知道这诗句?”

杨六郎、杨九妹和佘太君不知何时来到谢慕华的身旁。

谢慕华微微一笑,点了点头,右手遥指远山:“代州,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柢雁门、宁武、偏头三关,咽喉全晋。自从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以来,忻、代之地就必然是契丹入侵的重要策源地。一日无法收复幽燕,就必须以太原为重镇,以忻、代为据点,北阻雁门。杨将军守此雄关,真不愧是当今名将!”

佘太君诧异道:“先生自称在海外多年,不想对中原之地竟然有如此见识?”

谢慕华暗自好笑,这是《读史方辇纪要》上的评论,自己只不过是盗用前人智慧,借来一用而已。

当下谢慕华谦逊的说道:“我家祖上虽然远离中原,却时刻不敢忘本。中华典籍是家中世代相传的,每代子弟都要不忘故国,研习经典。那雁门太守行是在下最为喜爱的诗句之一。方才在下看到雄山万里,江山如画,忍不住大发感慨,一点愚见,倒是让杨夫人见笑了!”

佘太君淡淡一笑,心下不禁对着海外归子谢慕华暗暗佩服。

中华历史上,一个个闪耀的名字响彻在雁门关外,李牧、蒙恬、卫青、霍去病、李广、薛仁贵……都曾经在雁门关叱咤风云,为保中原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与匈奴,突厥,契丹各族舍生忘死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