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瞭解狀況之後,列托─佛貝克馬上下令攻擊,瞬間在印度部隊中造成大混亂。這些驚慌失措的印度部隊被從港口擊退,許多士兵拋掉步槍,退回沙灘嘗試逃脫。一天的戰鬥之後印度遠征軍全盤崩潰,如果德軍再度進攻的話,幾乎可以確定會是場大屠殺。但是這時列托─佛貝克給英軍一個機會,要求他們撤退。英軍指揮官不得不拉下架子來接受這個提議,把士兵都撤走,但是所有的給養和武器都落在德國人手中。在這場戰鬥中,英軍死傷約8oo人,德軍則只有15o人左右。更重要的是,德國人擄獲大批現代步槍和彈藥,十六挺機槍,還有不計其數的食物、衣物、以及其他有用的給養;許多這些裝備一直被德國人使用到終戰為止。
6上對峙
在這次戰役後,英軍士氣大大低落,也沒有足夠兵力再進行攻勢,整個1915年雙方形成對峙狀態。但是德國人並沒有閒著,他們常常派出班級的小部隊滲透入英屬東非,攻擊防衛薄弱的烏干達鐵路和橋樑;像在1915年7月,烏干達鐵路在一個星期內就被炸斷了5次(通常連火車一起報銷)。這種小規模的滲透行動讓英軍防不勝防,單單調去防禦鐵路的兵力就達到了8,ooo人之多,相對地卻更提高德軍方面的士氣。
在這期間,雙方都在儘量增集兵力。英國人從南非和羅德西亞調來白人部隊,輔以印度部隊,本地的土著部隊則只佔極少數;他們的給養也從各地而來,武器彈藥則由英國本土供應。在消耗資源這一點上,列托─佛貝克的策略是成功了,英國不但將原本可用在歐戰戰場上的武器分撥到非洲,更將那些原來可以調到歐洲作戰的部隊派來對付他。而德國人方面由於被封鎖,他們嘗試自給自足,不依賴德國本土的補給;在兵源方面,他們除了接受白種殖民者的志願役外,更大量招募本地的土著部隊。這些土著部隊證明了比英國的白人部隊更能適應本地的氣候,在日後的作戰中是很重要的因素。
水上對峙
這段期間,除了在6上對峙外,在水上也有對峙。德國巡洋艦「哥尼斯堡」號在開戰前到達德屬東非,開戰後進行通商破壞戰,擄獲英國商船「溫徹斯特」號,並擊沈了英國巡洋艦「pegaus」號和一艘巡邏艦。但是不久她的引擎故障,不得不藏在一個河口三角洲的水道中進行修復。這時英國海軍部調集大量船艦仔細搜索德屬東非海域,終於發現它的蹤跡。由於英國海軍沒有那個三角洲的水文圖,無法派大型艦隻進去攻擊它,於是派出艦隊在外海進行封鎖。德國海軍部為了補給它和列托─佛貝克,特地派出一艘假冒丹麥船隻的補給船,從德國本土萬里迢迢運來補給。不幸的是德國海軍密碼被英國破譯,英國海軍戒備森嚴,「哥尼斯堡」號無法突圍會合,補給船反而在近岸處被英國巡洋艦擊毀。但是英國海軍的本位主義在此顯露無遺,德國補給船在被攻擊後衝到岸邊,沈在不到1o公尺深的水裡,大部份的結構體都還露出水面,英國巡洋艦就認為大功告成,得意洋洋地走了,沒有把它徹底破壞。德國人馬上進行打撈工作,雖然船體無法修復,她上面的大部份補給品,包括要運給列托─佛貝克的新式步槍和彈藥、機槍、野戰砲通通都被打撈起來,在清理後仍然功能如新,在日後讓許多英國士兵對自己的海軍恨得咬牙切齒。
不過,英國海軍對自己分內的事還算盡職。在這段期間,他們把原本巴西在英國船廠定製的三艘內河砲艇(類似美國南北戰爭時北軍的裝甲砲艇monitor)接收過來,從英國經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蘇彝士運河一路拖到東非。由於它們吃水很淺,可以進入三角洲的水道,然後再配合飛機觀測彈著,對「哥尼斯堡」號展開砲轟。英國海軍的運氣還不錯,在經過兩天的交戰後,它們把「哥尼斯堡」號擊沈了,自己只有一點輕傷。但是本位主義再度發生效用,英國海軍看到「哥尼斯堡」號沈沒,接著就興高采烈地收兵。德國人卻努力地進行打撈工作,把「哥尼斯堡」號上的1o門1o5mm的砲以及彈藥都撈起來,同樣地在日後作戰有很大功用。「哥尼斯堡」號雖然被擊沈,卻充分地發揮了吸引英國軍事力量的效能;在整個255天的封鎖期間,英國海軍派出多達27艘的艦艇來擔任封鎖的工作,這些艦艇共消耗了38,ooo噸的燃煤。
同時,在德屬東非和比屬剛果交界處是非洲第二大湖──坦干尼卡湖。德國人在開戰時制敵機先,把兩艘渡輪改裝為砲艇,把湖上的比利時和英國船都轟得片甲不留,掌握了整個湖的控制權。英國人為了制衡,從英國本土一樣也是萬里迢迢地運來兩艘小汽艇,從非洲西岸沿剛果河上溯,再用火車、拖拉車和牛力車慢慢地由6路運到坦干尼卡湖。他們的運氣也很好,跟德國船交戰時竟然毫無半點損傷,並且擄獲兩艘改裝砲艇,把湖面控制權又奪回來。
英軍攻勢
到了1915年底,在英屬東非方面的英軍指揮官被撤換,改由南非出身的司瑪特將軍接任。他在1916年3月初就展開攻勢,並且不顧雨季的問題,步步進逼,到了8月底就攻佔了德屬東非北部的「中央鐵路」。在紙面上,這個是極大的勝利,因為不但這個地區是德屬東非大多數人口集中的地區,跟歐戰方面要打上幾個月才能進佔那麼幾碼的情況相比,要好得太多了;但是在實際上並非如此。德國人方面,列托─貝佛克堅持他不決戰的策略,只是有計畫地逐步後撤,時機和地點合適的話就打個後衛伏擊戰,要不然就是把帶不走的東西來個堅壁清野、一燒了事。英軍多前進一步,他們的補給問題就更嚴重,不少部隊都是在口糧減半的情形下辛苦掙扎的。口糧不足再加上天候不良,士兵紛紛病倒,許多部隊的戰力只剩下一成不到,自然無法完成司瑪特設想的兩路包抄,逼迫德軍決戰。這時比屬剛果也派兵侵攻德屬東非的西部,雖然兩面受敵,德國人仍然保持極高的士氣。
1917年初,英軍再度更換指揮官,然後花了整年的時間把德軍逐出德屬東非。列托─佛貝克率領部隊進入葡屬莫三比克,繼續跟英軍周旋到底。英國領導階層不能理解的是,明明整個德屬東非都已經落入英軍手中了,為什麼還不能把列托─佛貝克解決掉?為什麼三不五時就傳回消息說在某地又跟德國人交戰,然後又沒有下文?這時列托─佛貝克的部隊其實只剩下幾千人而已,但是這幾千人都已經是在灌木叢中身經百戰過來的部隊,而且他們因為人數少、所需的補給品較少,在葡屬莫三比克四處攻掠還能支撐下去;龐大的英國部隊則又面臨了補給的問題,根本跟不上飄忽不定的德國部隊。
l95號齊伯林飛船的遠征
當列托─佛貝克在非洲辛苦掙扎之際,德國並未忘記他。德國統帥部決定派遣一艘齊伯林飛船,載運必要的醫療器材與工具來補給列托─佛貝克的部隊。當然了,這會是一個單程的任務,因此連飛船本身都得別改裝,以求在成功到達東非後能夠拆卸下來用在其他用途上。終於,齊伯林飛船l59於1917年11月21日從匈牙利起飛,途經土耳其、地中海、埃及,11月23日凌晨在蘇丹府喀土木以西接收到一道無線電訊息,命令返航;於11月25日下午3點鐘回到匈牙利。全程花了95「小時」,共4,22o英里,它並沒有到達德屬東非,也沒有到達赤道(赤道橫貫烏干達和肯亞),最南邊約到北緯15度左右。不過那道無線電命令很可疑,直到今日還不知道是誰下令返航的,有的歷史家認為是英國情報單位拍發的假命令,成功地騙倒了德軍。
收場
就這樣,戰爭還一直繼續下去,一直打到歐戰結束後(1918年11月11日)還在進行,直到停火消息傳到非洲,列托─佛貝克才在11月25日投降。這時他的部隊還有15o名白種軍、士官,1,156名非洲士兵,1,598名挑夫,一門擄自葡萄牙的野砲,37挺機槍(其中3o挺擄自英軍),另加約1,ooo支英製和葡製步槍。
這場持續了四年又三個多月的戰鬥終於結束,列托─佛貝克回到德國本土,受到英雄式的歡迎。他早在非洲時就已經獲頒meda1demerit(德軍暱稱為b1uemax,德意志帝國的最高榮譽勳章),並且晉升為少將了。他後來競選議員,在威瑪共和的議會中相當活躍。當希特勒上台後,他逐漸淡出政治,最後在1964年去世,享年9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