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 第十八章 浴血直布罗陀山(5)(1 / 2)

www.biquxsw.cc,请叫我威廉三世 !

沉寂的大地,冰冷的泥土。

一个满身血污的士兵手指动了动,然后缓慢而艰难的睁开眼睛。

他叫里费尔,西班牙陆军少尉,隶属于科尔瓦多团第2营,是一名年轻的步兵排长。

他的耳边听不到任何声音,他的视线中只有死尸、残肢和孤零零的战马,以及满地的枪支武器。血尚未流成河,但这里的泥土却因为血而成为暗黑色。

不远处,带着白色小旗的医护兵正在寻找和救助伤者。

透过尚未散尽的硝烟,里费尔还能看到英军的防线,以及更远一些的直布罗陀山。有些遭到炮击的地方还在冒烟,防线上的圣乔治十字旗仍迎风飘扬。

里费尔一阵心痛。

他试图站起来,他很想捡起自己的军刀,很继续前进,然而他却只能很勉强的挪动一下身体。强壮的躯体此时居然没有半点力气,身上还有好几处地方疼得厉害。

他张了张嘴,发出微弱而痛苦的呻吟。

尽管太阳此时已经处于头顶正上方,阳光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里费尔的军服外表都有些热感了,然而里费尔却冷得嘴唇发紫,周围浓烈的血腥味更是令他作呕。

一阵眩晕之后,里费尔的视线越来越模糊,最后他的世界重新陷入一片黑暗。

当里费尔再度睁开眼睛的时候,他以为自己来到了天堂,因为他看到了蜡烛,看到了天使。

“少尉,您终于醒了!”一位白色的“天使”微笑的看着里费尔,手里拿着一个不大的盘子,里面装着一堆像是纱布和棉花的东西。

“呃……”里费尔想说些什么,但是头部一阵剧烈疼痛。他试图用右手摸摸脑袋,但随即发现自己的右臂由于缠着厚厚的绷带而无法弯曲。

“不用担心,这是拉利内阿后方的战地医院!”“天使”将里费尔的手放回到被子里。

3月的夜晚很冷。少尉的手也是冰凉的,尽管他身上盖着柔软厚实的被子。

“我还没死……”里费尔喃喃的说了一句,几秒之后忽然很紧张的问道:“我的排呢?我的士兵们呢?”

“抱歉,这个我不清楚!或许他们正在哪个地方等待您康复归队吧!”那位护士一面说着,一面替里费尔检查头上和身上地绷带。

“噢……那我的手脚都还在吧!”

对于每个军人来说,完整的躯体是战斗下去的基础。里费尔看过那些在战争中致残的老兵,他不希望自己也和他们一样只能柱着拐杖慢慢挪动。

“别担心!您的手脚都还在!只是昏迷了三天两夜而已!”

护士碰到里费尔伤口的时候,少尉皱皱眉头。但没有喊疼。

“您的伤口已经不再流血了,不过您在一个星期之内还不能下床走动!有什么需要的话,您可以叫我!”护士说完之后便收起盘子转到里费尔左边一张床,那里的老兄似乎伤得更重,脑袋几乎包成了一个大球。

里费尔对于自己被缝了几针丝毫不感兴趣,他开始打量这个地方。

这里看起来原本是一个教堂,而他所在地地方是一条很长地走廊,走廊靠里的一侧依次放置着许多病床。穿着白色衣服的医生和护士在病床之间来回走动,几乎每张床上都躺着一个伤员。

在这个伤兵满营地地方,里费尔却没有感受到多少哀伤和悲观的气氛。伤员们基本上都很安静。只有少数重伤号在低低的呻吟着。

对于里费尔和这些西班牙士兵来说。战争来得如此之快,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参战的兴奋和憧憬之中,战前军官们那慷慨激昂的话语仍在耳边回荡。

“我们有最好的士兵。我们有最好的武器,只要勇往直前,我们将取得一切胜利!”

但是,只要一闭上眼睛,那惨烈的战斗场面令里费尔和大多数人感到心寒。

里费尔和他的排是第一天第一波进攻部队中的一份子,他们在英军直布罗陀以北防线地正面列队,己方炮兵持续1个小时的炮击如同战鼓一般让每个人士气高昂。

“刺刀准备……横队前进!”

里费尔仍记得自己的第一个命令,排里的28名士兵们齐刷刷的拔出刺刀,并在5秒内训练有素的装好刺刀。

“枪上肩……前进!”

里费尔手举军刀,他的士兵则将步枪斜扛在肩上。2万余名西班牙士兵排成一条条横队。接着在一种逼人的气势中迈着整齐的步伐向英军防线推进。

密集队形能够给士兵勇气和信心,也能让对方火炮杀伤力大增。

在开始向英军防线跑步冲锋之前,西班牙人一直保持这种古老地队形。

英军防线上的200多门大炮在这一天成为死神最厉害的武器,数千西班牙士兵倒在英国人的炮口之下,通往直布罗陀山的路上几乎躺满了西班牙步兵。

尽管密集队形随着冲锋的开始转变成为散兵进攻队形,英国人的机枪却毫不客气的开始收割西班牙士兵的性命。这种在波兰、在法国、在英格兰杀人无数的利器再一次成为可怕的“杀人机器”,西班牙进攻部队中过半的死伤来自英军防线上那百余挺维克斯重机枪。

一支近千人的西班牙骑兵试图突破英军防线侧翼,结果在英军2个机枪连的阵地前伤亡殆尽。

西班牙的将军们相信自己的士兵是最好的,而他们的士兵也在战斗中证明了这一点。在撤退命令下达之前。10个步兵团无一人后退。

西班牙军队如同海浪般涌向英军防线,却像碰上了坚固的海堤一样被无情的击碎。

里费尔并不知道,在他倒下之后,西班牙军队又发动了三次猛攻,然而全部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