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两个都想嫁到郡城去,不过还是三姑娘拔了头筹。”
“我们这个张知县啊,啧啧”
阙氏边说边摇头,“看来唐家真的不会把女儿送过去了,不然也不会急匆匆地把两个姑娘都嫁出去。也是,张知县也不看看自己都一把年纪了,居然还好意思看上人家十五六岁的小姑娘,真是个老不羞。”
因为张知县之前做的那些事,县衙的家眷们都对他有意见,现在阙氏说起他的闲话来便毫不客气。
“他拍马也比不上胡知县,人家胡知县爱民如子,他倒好,什么都想往自家扒拉,连几两银子都不放过。怪不得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只是个知县。”
阙氏抱怨了大半天,到了傍晚才回去。
柳二丫觉得有些奇怪,怎么她突然就对张知县有这么大的意见,以前她虽然也看不上张知县嗜钱如命的样子,但不会这样抱怨个不停。不过晚上她就知道了,因为这个月陶砚拿到的俸禄,变少了。
“只有十二两银。”
柳二丫数着银子,不解地问道:“怎么你的俸禄变少了?”
陶砚的俸禄虽然只有十两,但每个月县衙还会另外发一笔孝敬银,这笔银子有时候多有时候少,但从来没有不发的。
毕竟这些孝敬银都是本县三教九流以及各家铺子的掌柜,还有码头那边给的,柳二丫在码头那边开的小客栈就每个月会给五百文的孝敬银。然后县衙每个月会给底下的人分,陶砚现在每个月能拿五两,年节会更多些。
这是朝廷上下不成文的规矩了。
像知县这样的外官,每年年中以及年底都要给京城的官员们孝敬,美其名曰‘冰敬’‘炭敬’,这些上献的银子便是从这儿来的。
陶砚有些郁闷,“那笔孝敬银张知县拿走了大半。”
柳二丫惊讶,“大半?”
陶砚:“是啊,以前胡知县在的时候,他拿三成,魏大人一成,然后温叔他们这些分两成,县衙上下得两成,至于剩下的两成则送往京城。张知县来了之后亦是如此,然后这个月他的师爷直接取走了六成。”
柳二丫数了数,“那还剩下四成。”
她看着那孤零零的一两银子,“那以后你就只剩下一两了,那岂不是和你做捕快的时候差不多?怪不得今天干娘来的时候很不高兴,还骂了张知县一通。”
“整个县衙都不高兴。”
陶砚的语气懒洋洋的,“但又不好说什么,毕竟这笔钱是不能摆在明面上说的啾恃洸,只好自认倒霉了。”
第106章过渡章
张知县的这一次次举动,真的很让人厌烦。
最起码陶砚就高兴不起来。
若是对方搜刮民脂民膏,又或者是给百姓加一些苛捐杂税,那他们二话不说,想法子往上告状就是了,不把他的乌纱帽扯下来不罢休。
但他偏偏不是。
张知县来了一年多,心思一点都没放在百姓身上,他既不鼓励农耕,又不勉励学子,就一门心思的找名目让人给他送礼。什么纳妾、过寿、抓周、满月等等,捞钱的花样一个接着一个,如今还把手动到了县衙的‘孝敬银’上。
这每一样都是在钝刀子割肉,可又偏偏让人无法反抗又或者是不敢反抗,因为他是朝廷任命的石县知县,是整个县城最大的官。若是因为到手的‘孝敬银’变少了而做出什么不利于张知县的事,那不管是谁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县衙的人虽然私底下抱怨纷纷,但都不敢做什么。
陶砚亦是如此。
他在县衙待的时间不长,之前的胡知县又是一个明察秋毫、体恤下属的人,所以他对张知县这种无所作为,只一心想着发财的官员是一百个不满意。
柳二丫就没他想得那么多。
如今家里进项多,也不缺陶砚这份俸禄,于是她把钱袋紧了紧,然后再给他系上,“少了就少了吧,胳膊掰不过大腿,你总不能从他的兜里把银子掏出来。好在我们家现在也不缺你这份俸禄,以后就留着自己花吧。”
“对了过阵子就要秋收了,我打算收到田租之后,就把家里的粮食换一换。去年的旧粮和今年上半年的都卖了,只留下一部分今年的新粮。”
陶砚:“那就卖了吧,我们家也吃不了这么多粮食。”
柳二丫:“我也是这样想的,估计能卖近百两银子。”
“而且今年盼儿他们养的兔子里面有一半是白毛的,白色兔皮的衣裳讨姑娘喜欢,这样一来今年便能卖到更多的钱。兔皮衣裳能穿很久,我打算分一些到郡城卖,今年年底我们家估计就能攒够两千两了。”
两千两,陶砚想着自家还有田地和铺子,每个月都有进项,的确是不缺县衙给的那几两银子,于是也就释怀了。
不过陶家的人看得开,但其他人家却不是这样。
有张知县领头,此后不但县衙的运转慢慢变得滞涩,不管做什么都要拿银子开路,还有些手紧的人也开始学着张知县往下捞银子。
县城内的商家怨声四起。
“绸缎两匹、点心四匣、银锁一个”
“这是谁送来的?”
柳二丫奇怪地看着桌上的东西,今天家里既没有人过寿,陶砚也没有升官,怎么突然有人送东西来,这礼送得还挺重的。
“太太,是早上有人来拜访老太太,送了这些礼来。”许婶子正在擦拭桌椅,听到柳二丫的问话解释,“她认识老太太,但没见过。”
“那你收起来吧。”
柳二丫道:“这些点心我没见过,好像不是外头卖的。”她吃了一块,这点心甜滋滋的不喜欢,于是又盖上盒子,“这点心太甜了,等下蓁蓁回来看她有没有喜欢的,她若是都不喜欢那许婶子你就和大妞分了吃吧。”
“对了,也给二牛分一些。”
他们家没谁爱吃这种甜滋滋的点心。
许婶子:“是,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