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节(1 / 2)

这些夫人同自家丈夫接触久了,自然觉得自家丈夫说得有理。

但这一年多以来,但凡是皇后娘娘做出的决定,基本都是可行的,是百姓们欢迎的。

所以她们才会疑惑,这海运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沈楠枝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诸位觉得自从大宴同西域诸国的联系更加紧密起来,自己生活是否有什么变化呢?”

不等诸位回答,沈楠枝便继续说起,“若是诸位觉得有变化,那么大宴同海上另外的国家通商之后,生活便会有更大的变化。”

沈楠枝一锤定音,也足够看出她对海运一事的支持和强硬。

宴会到了尾声,沈楠枝像是才想起诸位夫人原本进宫意图,轻描淡写地说道:“陛下是天子,天子所做出的决定哪里能够让旁人劝说几句便说改就改。”

“诸位都是聪明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你们比本宫要清楚许多。”

沈楠枝看着诸位夫人离开,忍不住揉了揉额头。

她简直都不知道朝中那些老古板大臣都是怎么想得,竟然还想从她这里曲线救国。

她原以为自己在朝堂中保持沉默,便已经足够说明她的态度是支持慕行徵的。

没想到竟然还有这么多会错意的。

“都走了?”诸位夫人离开不久,慕行徵便到了坤宁宫,看沈楠枝的样子,走上前为她轻揉额头。

“是不是有一批老臣快要退休了?”沈楠枝勾住慕行徵的手,让慕行徵在自己身边坐下。

“确实,早朝跳得最高的几位确实到了之前所说的退休的年龄,还有几位即便是不退休,也在自己的位子上做不了多久了。”慕行徵语气慢悠悠的,似乎根本每当一回事。

反而是沈楠枝正色起来,“陛下准备离京前动手?”

慕行徵之前同她说过几个名字,大意是这几个名字已经上了他的监视名单,若是日后再不消停,怕是会被他斩草除根。

“离京前总该让京都彻底平静起来。”慕行徵没有隐瞒自己的想法,他如今跟沈楠枝一样想不通,六部尚书加丞相全都已经辞官,现如今朝中已经不是六部治天下的时代。

大都是朝臣辩论,再加上慕行徵的发号施令,为什么总有老臣还活在以前的记忆中,觉得他软弱可欺。

“不仅是京都,各地都有脑子不清楚的官员,离京前从京都开刀,离京后便可以从南凌开刀了。”

看慕行徵心有成算,沈楠枝没再说什么,只是在心中忍不住为那些看不清形势的老臣祈祷了一番,希望他们能在慕行徵真正动手之前,察觉到危险,早日辞官,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体面的落幕方式。

“朕已经将事情逐步安排下去,再有半个月的时间,朝堂便会再一次大清洗,此番过后,朕的朝堂之中便不会再有这些只知道说着礼制复古这些人,全都是兢兢业业,为百姓考虑的新鲜血液。”慕行徵一想到自己即将要看到的场景,便觉得热血沸腾。

此后朝中官员在无人倚老卖老,而是全凭自身的实力和业绩说话。

沈楠枝却转而从慕行徵说起了另一件事情,最初慕行徵计划的是前去南凌的时间,加上赶路一共三个月,沈楠枝没有反对。

是因为她此番去南凌只有一个目的,那便是亲眼看着大船入海,入海之后便可归京。

但这两日看自己的工作计划才反应过来,自己魔怔了。

自己一直在等地质监测局的人向自己汇报有关石油的发现,但是却忽略了另一种东西——水。

既然南凌附近有高山有河流,定然是存在落差的,她完全可以在南岭附近利用水能提高现有的工作效率,而不是单纯像现在一样依靠劳动力的堆积。

利用水的落差所形成的弄能,利用压力,将水能转化为机械能,解放人力的劳动。

沈楠枝最初想到的便是水力发电,但如今沈楠枝连蒸汽机都没能研究出来,电能对于沈楠枝来说实在是个极大的跨越。

但即便没办法一步到位,水的能量也足够让沈楠枝研究利用了。

“如此怕是在南凌的时间不会短。”沈楠枝简单解释了一下,让慕行徵有个提前的心里准备。

毕竟若是真的准备利用南凌的地势大力发展南凌经济,怕是三个月根本不够。

“朕知晓了,朕会安排下去。”

慕行徵点点头,“朕已经派人去请吴湾国有经验的航海人士,虽然他们如今存活的虽然不多,但只要能有一个来大宴,便是向导。”

朝臣眼见阻止无能,只能任由慕行徵一一安排,除了南凌,旁的地方慕行徵也一一安排了监察人员,所有的诉求只有一个全力建造排洪系统。

今年会有洪涝一事,慕行徵没在报纸上公布,不过此时想要建造沟渠的消息已经传往各地,已经开始招募人手了。

以往大宴也有这样的工程,就是每年要去的服徭役。

因此这消息出来的时候,百姓们有些惶恐,因为服徭役并不是都在本地,大家都不知道会被分在哪里,没有工钱不说,还有可能一辈子都回不来了。

服徭役这三个字对于百姓而言就跟让人去送死没什么区别,各家都在想办法避开这次徭役。

但是在听到官吏的宣读之后,却忍不住疑惑了。

“这次真的是就近分配?男女皆可,包吃包住,还给工钱?”百姓们听清楚上面的内容之后,三三两两的结伴而来,眼中有些怀疑,但是并未离开。

主要是这样的事情,大家都没有遇到过。

原以为减轻赋税,也没有征兵打仗,朝廷还便宜卖给他们东西,帮助他们种地已经是天大的好事了。

没想到现在连服徭役也能给钱了?甚至还男女都可。

“这是朝廷下来的诏令,我为朝廷办事,也没有骗您的必要呀,不信您上前来好好看看。”

经过两年的夜校学习,但凡不是故意晚间逃课的,上至八十岁老人,下至五岁小儿,都是识字的。

若是一节课都不缺,还时时复习的,现如今只要报纸上没有生僻字,理解一篇文章是不成问题的。

因此既然官吏这么说了,带头发问的那人便是接过了官吏手中,转成用于传递各个政令的报纸。

又对着围着的百姓重新读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