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江乐当初开玩笑说过的话,她还和唐元后来说过,她没想到唐元真的去给她要了这个恩典。
官家给了序,这倒是让不少想要自荐来写序的人退了一步,望望天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
而在这之后,卓三来了京城,还带上了一篇惊艳绝绝的文章,是晋书佐所写。
他拿着文章带着晋书佐参与科考,顺带来京城收学生来了。
进士科考未曾正式敲定几年一次,时而一年一次,时而两年一次,时而三年一次。这一年有一场改制后的考核,晋书佐便是要参加的。
进士科考对卓三和晋书佐而言不算困难。
卓三文章惊艳了全京城,还是因为那张脸没去参加殿试。这一回倒不是负责科举的官员让卓三别去的,而是卓三自己主动不去。
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收学生。
真当上了官员,那反倒是没意思了。
这一回晋书佐倒是也争气,凭着这两年所学的内容,上了殿试。他到底是在姜子建手下当过几年主记书佐,对不少事情都有所了解,在殿试上也没有太过害怕。
这一举没拿成状元,倒是也成功拿了一个探花。
探花不是京城人,也不是什么世家子弟,当然引人注目。
卓三很是满意,拿出自己的书,外加上拿着晋书佐探花的名头,在京城收起了学生。这时正是各地学子都关注着科举的时刻,不少人想着看看书如何再说,谁料就被卓三“哄骗”入了门。
有人在书中发现了江乐痕迹,因为如今验尸断案在这一回考核中,还当真考了一题。卓三于是借着江乐的名头,彻底赢了个大满贯,回头见了江乐笑得合不拢嘴,直说着回头娶妻要请江乐喝酒。
江乐二话不说当场伸手要钱。
亲兄弟还明算账,别说他们还不是亲兄弟。
卓三也不介意,该给就给,随后就美滋滋带着晋书佐跑路。
晋书佐刚考上了进士,京城中想要嫁入他家门的无数,吓得他差点来江乐这儿躲人。然而唐元怎么可能让闲杂人等进入自己家门二话不说把曾经官家对他的催婚手段,用到了晋书佐身上。
于是晋书佐对唐元也是躲着走了。
两年多过去,又一件大事发生。
南方有一州发生了洪涝灾害,这事情被压着没能及时上报,酿成大错之后,官员仓促向京城求助。由于洪水灾难的缘故,当地建造的居养院先是爆满,随后居养院被抢
救济的居养院本就是救济百姓的,可如此多人怎么能救济得过来
官家听闻此事,大发雷霆。
朝中举措一项项颁布下去,先是周边临近州府送去解决百姓吃食问题,再是特派了专门治理水域的官员前去救急,随后又是各项减免税收的政策。
而祸不单行,西南一州又发生了地龙翻身。
地龙翻身乃大事情,无人敢不报上来。
这一报上来,朝中一阵静默,一时间不知道该将这个事情“归罪”到何处。
白将军这些时日已是又去守了边疆。朝廷中董丞相和户部尚书等人时常互相扯皮,两方在朝中都有不少依仗,小摩擦却是没有大问题。
唐元在朝廷中占据重要位置,却又似乎从未进入到争执之间。
隐隐的,关于各地前两年发生的,关于董旭的一些恶意传闻,渐渐传到了京城,慢慢到了官员们耳中。
董旭一样听闻到了这些话语,眉头紧紧皱起,私下下令人去彻查到底是谁要在他身上泼脏水。
第108章已是三年
这一年事情一项接着一项。
总是每隔几年,就会有一连串的大动荡。
这一年边疆也是不好过,有不少趁机过来捞一把的异国人,战事胶着。
官家不得不听从礼部的建议,在祭祀先祖和上天之类的仪式上多做出一点能安抚民心的事情。皇太后至今安在,她怜悯无辜百姓,领着皇后、将军夫人,带着一群女眷一起向上天祈福。
越是群臣想要小心翼翼避免慌乱引起更大纷争时,民间关于宗教信仰问题,又是闹腾了一波。
人过得一旦不顺心起来,便会相信一些奇怪的事情,还非给那些奇怪的事情找特殊的理由。
比如朝廷之上,总算有人跳出来,剑指丞相在民间有奇怪的传闻,怀疑居养院改制不合理。
董旭面无表情听完了这位官员的话,还时面无表情和官家表明自己无辜的态度“这各地荒诞的事情都算计在我这个常年在京城中的人,未免也无理取闹了些。”
有脑子的都知道这是无理取闹,偏生那官员不依不饶“这话若是没有依据,又怎么会传到如此境地这天地发生异变,总是伴随着一些事端。如今这事端显现在丞相身上,丞相不要反省自身么”
董旭任由这官员胡说,还借着这话恭敬给皇帝行礼“臣是该反省自身,自身不足,这才给小人以机会,泼上脏水。”
皇帝安抚了两句董旭,在朝廷之上,便想要将这事就此翻过篇章。
谁料这会儿又一名官员出来了,另外提了一个人“臣以为,这京城中还有一人,着实该反省自身。臣有本要奏专说那京城中一名小辈江乐”
江乐这会儿终于出完了最后一本验尸纲目,正好九本,将她能够大体笼统写出来的知识体系都写了出来。其中包括她以前所学的东西,民间能够理解的东西,以及为官验尸断案时要注意的事情。
甚至她还写了验证是否亲生子的不合理性。
由于她最后一本写的时候,写了不少破解以前误区的事情,比如符纸、香灰之类可能致死等等。巧合和民间这各种教派撞上了,即便有官家撑腰,她还是被放到了风口浪尖上。
朝中这文臣上书,便觉得她有功之后便试图哗众取宠。要是那些符纸、香灰都没有用,那皇家祈福一事,岂不是也跟着无用
江乐这是在明晃晃打脸,打官家的脸,也打礼部的脸
朝廷之上总有一类官员平日里看着也就那样,最喜欢犀利顶风批判人,若是被驳了,便正大光明辞官,只为了一个直言进谏的“人设”。
若是没被辞官,就会更加跳脱。
先前那位官员和这位官员都属于这类。不过前者没敢太过对上董旭,后者则是觉得江乐不过就这般人物罢了。当下他就对上了江乐,疯狂进行了批判。
他说着说着就刹不出车,一本不留神,话就从江乐转到了皇帝身上,对官家支持江乐,导致江乐年纪轻轻就敢胡言乱语,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
这位官员平日里极为热衷于诗词歌赋,哪怕是说实事,也爱讲究文书用词。皇帝本就不喜这类,这回还被如此当着面,几乎指着鼻子骂,脸上绝无半点喜色。
皇帝注视着下方那位官员,声音冷漠得好似下一秒就能说出处斩的话“上天管百官行为是否得当,朕还能理解,百官所作所为是牵动所有百姓的。但这管你如何上茅房,朕也就不能理解了。你说说她错,便用实证举出,举不出就自己去大理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