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节(1 / 2)

张夫子,也是这群人当中,官职最高的一位,而且家眷不少,他有父母及一弟一妹,还带着新婚的妻子。

另外还有一名专事养马的邓师父,养过几年的马,对马很有经验,张,邓二们都被封了个六品官。其他的人,就不可能封官了,但让他们来养马,自然也就只能算是吃官家饭的不入流的小吏了。

实际上,应该说所有来养马的人,都是不入流的小吏,只是张夫子,邓师父二人是正经的六品官员,吃朝廷俸禄,其他不入流的小吏就吃地方的,归清源县拿银子出来养他们。实际上就是归安修远管理和负担了。

但其实他们的口粮大部分还得靠自己种田,上头只会发一点银子给他们。独身一个人的,当然够吃,还有多的,一大家子的,生活就不会多好了。不过他们来时,上头已经赏赐了些金银细软给大家,因此这批人,都不算是穷人。

养马场的建立,芦苇村自然也有些很大的改变。原先芦苇村人,开发出来的地方只不过占了整片芦苇林的十九一,二。现在,多了这些人,自然就要开发更多地方出来。而且,从此芦苇村正式更名为芦苇村战马养殖场。

不过,这一切,对辛湖来说,没多大的影响。

她依旧种着自己家的地,养着自己家的娃,依旧与春梅秋菊,张婶婶,胡大嫂等人,闲时在一起做做针线活,偶尔出去打打猎。

养马的人,对于这个力气大,武艺高的女孩子,还是蛮有好感的。特别是那些吃过大郎煮的大锅饭,吃过芦苇村众人制的肉,鱼等物的人,更是对她佩服的不行。

而芦苇村里仅剩的几匹好马,也成了养马场的公家物品,把那些伤马,老马换给大家使唤了。

芦苇村人口大增,再加上附近的小村子人口也不少。自然而然的,对集市的需要就很迫切了。

安修远仔细寻思了几天,干脆就在以前大郎他们说的三岔口,新建了正式的驿站,再加一个小集市。

这个地方,连接三条道路,其中还有一条通往清源县的官道,本身就是个很重要的地方。而且以后芦苇村开始输送马匹之后,这个地方必定会热闹起来,来往的官员也不会少,所以先建立一个驿站很有必要。

驿站的工作人员,就直接在来养马的伤兵中挑选了两户人家过来打理。集市则由芦苇村的人管理,说白了就是由辛湖管理,其实也不需要她做什么,只不过是借着芦苇村的名,让附近的村民们,敢放心大明的来这里做生意买卖而已。

驿站的地址就选在大郎他们最初搭建的那个供自己人出行歇脚的地方,把那旧屋子推了,重新盖了一溜,而新建的官驿名,就叫芦苇村驿站。

从此,这里有了正经的官驿,也有一些小店铺,专营杂物,比如盐,油,布,针线等,附近村民必需要去买的商品。

逢初一,十五村民们也可以来这里自由交换物品。集市的收入只要交一点给清源县衙,当作维护集市的费用。新集市的兴建,令辛湖他们很高兴,以后他们买这些必需品就不必要出门好几天了,跑大老远的路才能买回来了。

与此同时,安修远开始正式对清源县的人口登记造册。把那些诸如翠竹村,张家村,芦苇村,以及芦苇村附近的各小村子,以及还有更深藏的一些村子全部都登记上来。

这可是个大工程,但这项工作,长远来说对朝廷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比如田税人丁税等等。同时也杜绝了,以后的清源县的最高官员,再从中谋私利。

因此,芦苇村这个地名正式记入清源县的村名名录之中,可以通过官驿写信了,而芦苇村等人也正式有了新的户籍。以后他们想要出个远门,就可以到清源县去办理路引等身份文书了。

作者有话要说:不知道我70+的时候,能否象我看到的老人家们,这么快活啊。不过,兴许,我也活不到那个岁数啊。

第138章麻烦

三年过去,这三年里大郎跟着江大山追随着燕王章炎,可谓是南征北战,跑遍了大半个安庆朝。期间也立下了赫赫战功,是章炎座下的有名战将。

三年后,燕王终于驱逐了来犯的外族,并且斩杀了盘居此地多年的潘王,成功收回河山。至此,边陲重镇全部回到安庆朝的手中。老百姓也安稳下来,是年六月燕王搬师回朝,留下江大山依旧镇守在边关。此时,江大山的长子已经五岁了。章炎也二十一岁了。

回朝的军士将领们,一路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这三年中,安庆皇帝治理国家还是很给力的,免掉了不少税赋,令老百姓喘过气来,各地也慢慢恢复了生机。特别是一些原本就比较富裕的地方,很快就又热闹繁华起来了。

所以,回来的路上,大郎见到很多当初他们来时的荒凉之地,都已经种满了庄稼,四处是村落,百姓一副安居乐业的模样,心情极好,觉得自己的付出还是很有用处的。

gu903();“哎,大郎,这次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了。我也可以回乡娶妻了。”蒋大厨兴奋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