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臣都沉浸在魏忠贤带来的巨额商税中时,为首的袁可立带着些担忧,心中纠结一阵后,还是说出口。
“陛下,老臣有话说。”
朱由检喝着茶水抬头道:“袁爱卿请讲。”
“陛下,虽说魏公公商税收的不少,这会不会对商人的积极性造成打击?刚才老臣陛下的商税条例中,对月营业额在三千两以上的大商号征收十税三的商税,如此高的税务,可能会造成既得利益群体的抵制。”
袁可立这一番话说完后,在场的众多大臣都冷静下来。
能有资格站在这儿的都不是傻子,袁可立的话其实说的很隐晦。
对商人造成打击其实就是在说,现在大明的商品流通,大多依靠民间的各大商号和行商商队,万一这些人都不运东西到北京贩卖,这问题可就大了。
再说朱由检提到的十税三的税务制度,袁可立说的是对既得利益群体,这个包含的范围就比较广了。
在朝的许多大臣身后的家族多少都涉及到商业经营,哪怕是寒门出身的官员,在其身后也有支持的商号。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许多人从小就开始读书,但是家里穷,这个官员家庭所在的当地,如果有做生意的商人或者地主觉得这个人是个潜力股,就会资助他学习,参加考试,等这个人成为官员后,自然也会给与人家好处作为反馈。
这就是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官商士绅结合的群体。
而这个群体在现在的大明朝是极为常见的。
就拿身为内阁重臣的孙承宗来举例,孙承宗幼时家中贫困,没有额外的钱让他接受教育,孙父不忍儿子被埋没,便找当地的一个地主借贷供孙承宗上私塾。
后来那个地主发现孙承宗聪慧,就免了孙父的借贷,甚至直接拿钱资助孙承宗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最终成为名震天下的蓟辽督师。
而在大明现在的时代,受人恩惠百世记早已成为一种主流文化。
就像是那些犯了罪的官员,基本是要砍头的,最终皇帝一句话给其赦免后,这个官员就认为是皇帝给了自己再生之恩,由此皇恩便凌驾于一切。
龙案上的朱由检非常清楚袁可立话中的含义。
心中斟酌片刻后开口道:“袁爱卿不愧为四朝重臣,看待问题的角度确实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