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站在城楼上,目光如炬,他敏锐地洞察到了曹操的心思。心中暗暗一笑,他计上心来,想要反制曹操。他转身对张绣低声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曹操绕城巡视了三天,他特别留意了城东南角。那里的砖土新旧不一,城防破损严重,这分明是他想要突破的地方。但他却故意在西北角堆积杂草,制造假象,诱使我军撤东南之兵,去守西北。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在黑夜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地攀爬东南角,发动突袭。”
张绣听后,急切地问道:“那我们该如何应对?”贾诩微微一笑,道:“此事非常容易。明日,我等可挑选精兵强将,让他们饱餐一顿,轻装上阵,悉数隐蔽于东南角的房屋之中。同时,我们让城中百姓装扮成军士,假装在西北角严密防守。夜间,任由曹操在东南角费尽力气攀爬城墙。待他们疲惫不堪,刚好爬进城时,我们便放声炮响,伏兵四起,一举围歼。届时,曹操纵有千般计谋,也只能束手就擒。”
张绣听罢,大喜过望,立即依计而行。一切准备就绪,张绣信心满满地等待着夜幕的降临。而曹操这边,早有探马奔至曹操帐前,气喘吁吁地禀报:“启禀丞相,张绣已尽撤东南之兵,集中于西北角,呐喊声震天,严阵以待。而东南角却显得异常空虚。”
曹操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得意的光芒,朗声笑道:“果然不出我所料,张绣已经中了我的计策!”他立即下令军中工匠密备锹钁等爬城器具,准备夜间一举破城。
白日里,曹操只命军士佯攻西北角,虚张声势,以迷惑敌军。待到夜幕低垂,二更时分,曹操亲率精兵,悄然无声地来到东南角。士兵们用锹钁迅速砍开鹿角,破开城防。城中一片静谧,似乎无人察觉。曹军将士心中暗喜,纷纷拥入城中。
就在此时,突然间一声炮响划破夜空,震耳欲聋。伏兵四起,如猛虎下山,直扑曹军。曹军措手不及,急忙后撤,却见背后张绣亲率勇壮之士,如狼似虎般杀来。曹军阵脚大乱,溃不成军,纷纷退出城外,奔逃了数十里。
张绣率领的军队一直杀至天明,方才收兵入城。曹操在败军中计点损失,不禁痛心疾首,此战折兵五万余人,辎重损失无数。部将吕虔、于禁亦在混战中受伤,令曹操更是愁眉不展。
却说贾诩在城楼上目睹曹操败走的狼狈景象,心中暗喜,但并未因此放松警惕。他深知此时正是乘胜追击的绝佳时机,急忙向张绣进言:“曹操新败,士气低迷,此乃天赐良机。我们应该立刻遣使送信给刘表,请他起兵截断曹操的后路。”张绣闻言,即刻依计行事,修书一封,遣快马送往刘表处。
刘表接到张绣的书信,阅后立刻有了起兵之意。然而,就在此时,探马来报,孙策的大军突然出现在湖口,驻扎下来。蒯良在一旁分析道:“孙策屯兵湖口,这定是曹操的计谋,意在牵制我军。如今曹操新败,若不乘此良机击之,日后必成大患。”刘表听罢,觉得言之有理,便立刻下令黄祖坚守隘口,自己则亲率大军前往安众县,意图截断曹操的退路,并与张绣约定会师。
张绣在得知刘表的军队已经出发后,便与贾诩一同引兵悄然出城,准备夹击曹操。
且说曹操的军队在败退之中,一路缓缓而行,士气低落,士兵们脸上都带着疲惫和哀伤。行至襄城,抵达清水之畔,曹操突然在马上放声大哭,悲切之声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惊得周围的将士纷纷抬头,面面相觑,不知丞相为何突然如此。
众将急忙上前询问原因,曹操泪流满面,声音哽咽地说道:“我回想起去年在此地,失去了大将典韦,如此英勇之人,却在此陨落,心感悲痛,不由得放声大哭。”曹操的话音落下,周围的将士们也纷纷感到心酸,他们都知道典韦的勇猛,对曹操的悲痛感同身受。
曹操随即下令屯住军马,不再前行。他在清水之畔大设祭筵,以吊奠典韦的亡魂。曹操亲自拈香,哭拜于典韦的灵位之前,三军将士见状,无不感叹,有的甚至也跟着流泪。祭奠典韦之后,曹操又依次祭奠了自己的侄子曹安民、长子曹昂,以及所有在战场上阵亡的军士。甚至连那匹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大宛马,曹操也为其致祭,表达了对所有战死英魂的哀悼和敬意。
次日,天色尚未破晓,曹操便接到荀彧的急报。报信之人气喘吁吁,带来了荀彧的口信:“刘表协助张绣,已屯兵于安众,截断了我们的归路。”曹操听后,却不露惧色,反而展颜一笑,对报信之人说:“我每日行军不过数里,并非不知敌军正在追击我等。然而,我已经好了计策,若我军到达安众,定能一举击败张绣。你回去告诉荀彧,让他不必为我忧虑。”
曹操的回信传到荀彧手中,荀彧虽心中仍有忧虑,但也知道曹操向来深谋远虑,必有应对之策。于是,曹操便催促军马加速行进,直抵安众县界。此时,刘表的军队已经守住了险要之地,张绣亦随后引军赶来,形势对曹操颇为不利。
然而,曹操却并未因此慌乱,他冷静地观察了周围的地形,随即下令众军在黑夜中凿险开道,同时暗中埋伏奇兵。
天色微明之时,刘表与张绣的军队终于会合,他们见曹操的兵力稀少,怀疑曹操已经遁去,便都引领兵马进入险要之地,准备发起攻击。然而,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正中曹操的下怀。
曹操见敌人中计,立刻指挥早已埋伏的奇兵杀出,如同猛虎下山,直扑刘表和张绣的联军。联军猝不及防,被曹操的奇兵杀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曹军士气大振,乘胜追击,出了安众隘口,在隘外设下塞垒,巩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