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节(2 / 2)

gu903();哪怕郡王自成一国,他们似乎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话又说回来,跟着郡王好像也没什么不好,俸禄比起先前直接翻了倍,年底还能得到丰厚的年终奖,好好办差也不会动辄得咎,还不用绞尽脑汁给上官送孝敬,日子也挺舒心的。

至于朝廷会不会把他们当做叛逆进行讨伐……朝廷连北戎都打不赢,更何况是把北戎打得根本不敢再犯的郡王。

这么一想,似乎也没什么可怕的。

李洵亲自为林德康主持接风宴,除了为他站台背书之外,也有让文臣们认清现状的意思。

见在座众人惊疑片刻后,都心安理得地参与进了这接风宴,便知道他们的心已经定了。

如此,以保父的能力,也不可能弹压不住这些人。

接风宴后,林德康又主动地找李洵问起接下来的政务重点,以便安排工作。

李洵对自家地盘上的事情自然是如数家珍,很快便分出了条理,交待道:

“当下第一要务便是农事。”

越冬的大麦收割后,便要安排春耕了。

除了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还得引入并推广一样经济作物,那便是棉花。

在北疆度过了一个冬天,他深刻体会到了寒冷天气对士兵作战的限制。

之所以不进攻北戎,不仅是因为对士兵的体质没有把握,更是因为军需跟不上。

低温御寒对军需物资的消耗本就巨大,野外作战就更是成倍增加。

燎原与樊城军营里的军需,御寒物资被层层盘剥之后本就是不够的,需要从河原匀些过去。

河原的物资也不过是仰仗着从北戎军营抢的那一拨。

虽说给每个士兵配一身御寒装备不是问题,但训练中也会有所消耗,老实待在军营附近越冬还行,要去风雪交加还温度更低的地方打仗,御寒物资就远远不够用。

若是能速战速决尚且好说,一旦陷入僵持,物资补给跟不上,士兵们恐怕只能冻死在北戎的城邦外。

这一冬过了,下一冬的御寒物资哪里来还未可知。

御寒衣物无非是粗丝制成的绵,或者动物皮毛。

抢不是长久之计。

买……闹到如今这个地步,嘉佑帝若还能允许他从中原地区购买军需相关的物资,那他就是个傻瓜。

哪怕或许还有别的办法得以斡旋,也总归不如自己的地盘上能产出更稳妥。

北地较为干旱,要出产蚕桑气候不支持,栽种桑树再养蚕产丝需要的时间也太长了,远不如棉花当年栽当年便可收成来得方便。

而且,棉花的保暖性,以及产棉需要耗费的人工都比用丝要强。

他手下的两郡两城,耕地面积广阔,若好好利用起来,今年冬天不管是粮食还是御寒物资都不愁了。

棉花在如今的西戎便已经有少量种植,要获得种子并不难。

难得是,要在短时间内找到足够的种植的人手,还得引导百姓科学化种植,并且控制好种粮食,种牧草以及种棉花的耕地比例。

第75章

林德康一边听,一边在心中默默筹划思考着这些事。

他出身翰林,在地方为官,又进入六部,最终成为一国丞相,对于劝课农桑之类的地方政务有很丰富的经验。

“此事臣先和周如植商量一番,看他那边是什么规划,再写个人手部署,钱财挪用的条陈给郡王批复。”

李洵嘱咐道:

“调集一切可用物资,尽可能满足他的需求。”

林德康点头应了,又道:

“如今郡王治下地广人稀,耕地抛荒颇多,若是粮食钱财够得上,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再收拢一些流民,等开了春,种植的一季有了收成,他们便能自给自足了。”

这方面李洵是心里有数的:

“粮食储备有限,南边也不好买粮了,最多还能收容两万人。”

这些方面心里有数后,林德康便要去找周如植商量农事部署。

李洵想着反正林德康还要写条陈给他,倒不如跟着一起听听,也免得他写条陈时还得多写很多前情,反而费事。

而且,农业发展事关重大,他也希望能在起步的时候亲自把关。

索性叫了周如植过来,三人就在郡王府进行商议。

周如植很快被召到了郡王府,给两人汇报前段时间的考察情况。

他在年前年后这段时间,已经将整个肃城,以及周边的燎原樊城给逛了个遍,结合以往的地方志,以及他自己家中典籍(李洵派人从秦郡搜罗来的)的记录,对于周围的土壤情况,适合栽种的作物已经心中有数。

如今这些地方的土地,有一小半都是种植了冬大麦的,成长状况如何,还得等开春雪化了才知道。

肃城比起他往日牧守的秦郡,气温还要略低一筹,因此虽然能种植冬大麦,其生长周期往往需要更长,一般越冬大麦要等到五月才能收割,再怎么都是赶不上春耕接种小麦的,只能等收获以后,因地制宜种些生长周期没那么长的蔬菜作物。

比如李洵让种植的甜菜,便可与冬大麦轮种。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