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6(1 / 2)

孤臣孽子 海风中 2370 字 2023-09-30

的风气。元代的“太极书院”讲学内容以理学为主,程朱理学在书院教育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南宋,因此,培养出一批程朱学说的大家。

明万历十二年,“太极书院”改名为百泉书院。到了清朝,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游百泉,书院被改建成供他居住的“万寿行宫”,百泉书院才停止讲学。1826年,辉县知县周际华,这个封建时期的地方官为了能让百泉书院发扬光大,捐出自己的俸银在辉县城内购房百间,恢复讲学,仍命名为百泉书院。这些建筑至今仍保存在辉县市城区的书院街上。

张有新局长指着毗邻百泉湖东岸的一排建筑对记者说:“那就是百泉书院的原址,规模大着呢这里如今是河南省干部疗养院和辉县市肿瘤医院。”张有新说,历史上的百泉书院很有特色,首先是院址的选择上与一般的书院不同,官学大多设在京都或城市,而百泉书院却选择了风景秀丽的百泉湖畔,这绝不是偶然的。书院的前身是“太极书院”,讲学的内容主要是易经,易学是极重视天人关系的,因此,“太极书院”在院址的选择上强调天人合一,把自然环境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注重大自然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再者百泉书院藏书丰富,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宋代时印刷术进步很快,刊刻图书质量高、数量多,无形中促进了书院藏书事业的发展。百泉书院作为当时的最高学府,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著作。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从事学术研究,提高教学水平,书院建有刻印机构,因此书院里藏书刻书盛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典籍,这种风气一直保持到清末。直到今天,辉县市的博物馆里还保存着百泉书院的藏书1万多册,以及清代学者孙奇逢的刻印书版数千块。

另外,百泉书院还有一个特点:在这里读书的学生可以自由流动,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书院采取“门户开放”的教学原则,来者不拒,走者不留。当时各书院的主讲邵雍、二程、司马光、张载等人的政治主张不同,学术见解不同,学派不同,因此他们规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书院而不必放弃自己信仰的学派。这种开放型的教学方式十分有利于学术交流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百泉书院从五代末年创办到清代,历时近千年,从宋代开始,又数度成为中原地区理学研究的核心,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苏门啸台左侧的半山腰上,有一处“饿夫墓”,坟墓里面埋葬着一副铮铮铁骨。“饿夫”名叫彭了凡,清兵入关后,他惋惜明朝的灭亡,不愿接受清朝的统治,携带妻儿举家南迁,四处倡导反清复明。途中妻儿相继死于战乱,况且当时大局已定,一介草民如何能够扭转乾坤绝望的彭了凡带着国破家亡的悲愤心情来到苏门山巅,坐在啸台前说:能和孙登做邻居,一生足以了然后仿效古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绝食而死。彭了凡死后,当时在百泉书院讲学的大学者孙奇逢按照他的遗愿,用两口瓮上下扣在一起,将彭的尸体立于其中,将其立身而葬,并在其坟前写下“饿夫墓”3字。1928年,冯玉祥驻军百泉,书写了“民族精神”4个大字,刻巨石立于墓前。

大明孽子四十六章献陵书院2长啸

师傅王余佑常于愤激之时,登高长啸,朱慈悲本以为这是一种单纯感情抒发,可是到了夏峰书院之后,才知道,啸有2000多年历史,夏峰书院的苏门山是啸的祖庭啸由汉末、三国时代推移到两晋士林,其关键人物是处于魏末晋初的大名士阮籍。

世说新语第十八门栖逸和第二十四门简傲,分别以有关阮籍之啸的两个故事冠首,在客观上彰明了他的这种先导作用。晋书本传:籍容貌瓌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作为寓可变性和随意性于声律之美的口哨音乐,啸足以显现阮籍的这种纯任自然的人生哲学和率意而动的个性特征,所以他对此情有独钟。

阮籍的啸术是渊源有自的。在这方面,他有两位“导师”。其一是“苏门真人”。世说新语栖逸一: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唒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

本条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曰: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游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姓名,有竹实数斛,杵臼而已。籍闻而从之。谈太古无为之道,论五帝、三王之义,苏门先生翛然曾不眄之。籍乃嘐然长啸,韵响寥亮。苏门先生乃逌尔而笑。籍既降,先生喟然高啸,有如凤音。籍素知音,乃假苏门先生之论以寄所怀。其歌曰:“日没不周西,月出丹渊中。阳精晦不见,阴光代为雄。亭亭在须臾,厌厌将复隆。富贵俛仰间,贫贱何必终”

“苏门先生之论”是指大人先生论,即大人先生传。大人先生的生活原型即是苏门真人。此文开篇写道:“大人先生盖老人也。不知姓字。陈天地之始,言神农、黄帝之事,昭然也。莫知其生平年之数。尝居苏门之山,故世或谓之。问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其视尧舜之所事若手中耳。以万里为一步,以千岁为一朝,行不赴而居不处,求乎大道而无所寓。先生以应变顺和,天地为象,运去势隤,魁然独存,自以为能足与造化推移,故默探道德,不与世同。自好者非之、无识者怪之,不知其变化神微也;而先生不以世之非怪而易其务也。先生以为中区之在天下,曾不若蝇蚊之着帷,故终不以为事,而极意乎异方奇域,游览观乐,非世所见,徘徊无所终极。遗其书于苏门之山而去,天下莫知其所如往也。”对这位神秘人物,阮籍极为钦佩,故仰慕、崇敬之情流溢于笔端。苏门“长啸”的故事在啸旨苏门章第十一中有进一步的演化:苏门者,仙君隐苏门所作也。圣人述而不作,盖仙君述广成、务光,以陶性灵,以演大道。晋阮嗣宗善啸,闻仙君以为己若,往诣焉。方被发握坐,籍再拜而请之。顺风而请者三,承风而请者再。仙君神色自若,竟无所对。籍因长啸数十声而去。仙君料籍固未远,因动清角而啸,至四、五发声,籍但觉林峦草木皆有异声。须臾,飘风暴雨忽至,已而鸾凤、孔雀缤纷而至,不可胜数。籍既惧又喜而归,因传写之,十得其二,为之苏门。今之所传者是也。

孙广认为苏门仙君之啸是对广成、务光等“仙人”的啸法的传述,主要用以陶冶精神、修身养性,并敷衍为广大无边、弥沦万物的“道”。他的啸如同鸾凤之声,震颤林峦,感动风雨,具有不可穷尽的艺术魅力。“真人”即是“苏门仙君”。所谓“上陈”、“下考”、“复叙”云云,乃啸旨所谓“再拜而请之”的具体内容。但这些都不能使“真人”动心,而一声长啸却使之开颜解颐。“真人”以优美、雄壮的啸声对阮籍传情达意,阮籍闻之,心领神会,于是创造了“阮氏逸韵”。对此,啸旨阮氏逸韵章第十三解释说:“阮氏逸韵者,正阮籍所作也,音韵放逸,故曰逸韵。”世说新语栖逸一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称阮籍:“嘐然长啸,韵响寥亮。”这种风格放逸的啸声,与孙登“动地”之啸也颇为接近详见下。阮籍是中古时代最杰出的啸者。他受到了“苏门真人”的启迪,并由于独觇其秘、传写人间而万分欣喜。虽然仅仅“十得其二”,却已经不同凡响了。苏门长啸的故事是非常著名的,对后人影响很大。南齐书卷五四高隐列传宗测传:宗测字敬微,南阳人,赍老子庄子二书自随。子孙拜辞悲泣,测长啸不视,遂往庐山,止祖炳旧宅。测善画,自图阮籍遇苏门于行障上,坐卧对之。

又清史稿卷四八五苑传:吴文溥,字澹川,嘉兴贡生。亦以诗名。其为人有韬略,超然不群,能作苏门长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