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捡回一命可真是不容易啊”
“宗大人,要不要转过炮口轰他几下”炮台守兵仅剩的一个军官一把总,望着撤退中的红巾军一脸恨意的提议道。
湖口炮台上的五门万斤青铜炮可是能调转方向的,之前它们一直在轰击外面的铁甲车船,现在外面也清净了,也能掉过头来修理一下地上的红巾军陆军了。
炮台满编的三百多守兵,打到现在原配只剩下了百十人,守军防御千总和三个把总先后毙命受伤,还能继续指挥战事的竟然只剩下他最后一个把总。这把总在意识到意义之后心中虽然欣喜万分,可是对红巾军的恨也是深入到骨子里了。
宗一源惊愕的看着眼前的把总,心中恨不得挥出一剑当场砍了他。“现在打炮找死不成”
“李大人,咱们要是再挑头开炮,山下逆匪若回来了该怎么办”
李把总无言。
南昌城。
对于这座城市,梁纲记忆中只有八一南昌起义,别的再无印象。如今站到南昌城下,也同样没什么感慨。
水师营主力战船顺赣江而上,临到南昌城外,横列作一排,黑幽幽的炮口直指对面的城墙。
“放”
陈达元一声令下,赤军号上左舷五门船舷炮连同船首、船尾两门重炮,陆续开火。而几乎是在赤军号开火的下一秒,镇江号、定江号两船也同时轰开了火炮。
六十门船载炮,连同陆地上的炮营主力,足足百门大炮轰击到了南昌西城墙。一时间弹片横飞,碎石齐溅。
算上全部的乡勇城内守军也才不到八千兵力,这点力量梁纲根本就没看在眼中。之前时候打攻城战,他唯恐的是红巾军训练不周,入城与清军刀枪肉搏时伤亡太大。可今天他却是一点都不担心这个,与红巾军相比,充斥了大量乡勇和衙役的南昌守军,素质更差,战斗力更弱。
相信当一营和三营齐齐冲进城中时,就是南昌清军溃败的开始。
“砰砰砰”
炮声暂停,三营首先向南昌城冲去,当一排排云梯搭上城头时,一群群的清兵也涌到了城上。
二十来个狙击手纷纷开枪射击。
密集的枪声,如爆豆般的响起。青白色硝烟不断的在火枪营阵列中升起,空气中弥漫着浓郁呛人的火药味
景德镇。
这里是中国的瓷都,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四大名镇。延续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厂就坐落在这里。
它距离浮梁县城只有二十里路,可是二十里外的浮梁县令面对大兵压境的红巾军也只能束手无策。
本身而言,景德镇并无太大的财富,它主要的功能是制瓷而不是经商,所以说浮梁县城的财富要比之强大出许多。但是对梁纲而言,它那里面的一些工匠,尤其是御器厂里的那些人,可个个可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梁纲现在还说不准自己要在那里落脚,但是地点在东南是绝不会差的,如此靠近海边,海上贸易当然要发展。如此自己若能生产出一些瓷器来,就不失为一项长久进利。
张世龙攻占景德镇,不是为破坏,而仅是为了撷取一些优异的工匠,好为日后打算。钱财方面,红巾军真正的目标应该放在浮梁才对。当然了,御器厂里面的一些精品,梁纲也是照收不误的。
当天红巾军就攻克了浮梁县,拿下了这座全国第一的五品知县衙门。近百亩的占地,县衙坐北朝南,错落有致,廊道相接,浑然一体,确是有中国第一县衙的派头。也从另一个方面上衬托出了浮梁县城的繁华与福泽。
“杀啊”南昌城下,倒塌的城墙为清军守兵诠释了火药桶的爆炸威力。
陈虎一下,第一营和第三营当前,七八千红巾军蜂拥杀进了南昌城中。
“大人,撤吧”脸上沾着血迹,头上裹着白纱,汪怀远一脸焦急的向着陈淮劝道。
第二卷烽火连天二百八十四章又跑了一个巡抚
二百八十四章又跑了一个巡抚
“给我追杀了陈淮。”只有立马杀了他,或是赶得他不得安稳,江西全省各府县才会各自为战。而没有一个统一的带头人之后,一盘散沙的江西,那就是一个渣。
梁纲两眼凝神,郑重之极的对陈虎下令。红巾军没太长的时间浪费在江西,南昌城他都不会多呆上两天,到明天处理完物资后,他就会立刻率军折返九江,然后大军沿长江而下直入安徽和两江。
这种情况下,把江南的江西省瘫痪掉,就显得极有必要了。
“将军放心,我定取那陈淮老儿的脑袋。”陈虎自然也知道红巾军的下一步行动计划,明白江西省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意义。所以语气斩钉截铁的向梁纲保证。
大步踏出巡抚衙门的陈虎,带着他的第一营和火枪营高琼的二大队,以及新兵二营的高燮部余部,配合着炮营一大一小两个臼炮分队,马不停蹄的向着更南的抚州府追去。
梁纲在江西境内再一次分兵,却也是敲准了江西各府县无能。
北京紫禁城,毓庆宫。
朱珪一脸忧愁的向着嘉庆帝解说着江西的乱局,“逆匪主力现已撤出南昌,梁逆十有八九是要顺江而下。届今消息已经过去了七八日,说不定此刻逆匪兵锋就已进入两江繁华之地,大清钱粮所在,祸在眉睫啊”
虽然陈淮来报,他已经在赣南抵挡住了红巾军陈虎部的进攻,可是殿上的嘉庆和朱珪却是半点高兴劲都没,那里挡住有什么用牵制不住梁纲的主力,红巾军就可以一头扎进两江去。
gu903();“陈淮,这个陈淮”,嘉庆两眼中尽是愤怒的火花,一张脸上布满了杀气,“江西之战他屡屡丢城失地,损兵折将,现只挡住了一支小股逆匪就上书求功,不杀实不足平朕心头之恨”这一口气发不到梁纲头上,憋得极的嘉庆完完全全的牵怨到了陈淮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