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已经过了桥,只要组织得当,两万德军完全完全可以利用三座渡桥迅速撤离,然而德军各团根本没有收到上级指挥部的撤退命令,反而是那些原本落在后头的辎重、伤员以及后卫部队乱糟糟地涌上浮桥。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最先抵达此地的德国团到这时为止已经在湖东岸滞留了十个小时,即便是徒步行军,这些时间也足够他们绕湖而过。
德军将领们怒了,德军士兵们怒了,自从加入盟国阵营对苏作战以来,他们总是被分在进攻最艰险、防御最困苦的地段,装备最差、给养最少,立功了没有嘉奖,失利了却得背上贪生怕死、出工不出力的骂名,军人的尊严和荣誉一再遭到践踏,即便没有关于自由帝国的种种传闻,他们也不会甘于就此沉沦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当苏军坦克的出现带来的不是致命枪炮而是摇着白旗的劝降人员时,德军指挥官们昂首挺胸地走出阵地,要求苏军给予他们转入自由帝国作战的绝对保证。
苏联人答应了,7个没能及时撤往希尼亚尔维德湖西岸的德国团都放下了武器。如果事情就此告结,那么转而与盟军对抗的不过是区区两万名缺乏重装备的德军官兵,然而一获知德军并未向抵近阵地的苏联军队开火,盟军指挥官便下令西岸的炮兵向德军防区开火,美英战斗机亦挂载炸弹和燃烧弹连夜前来轰炸,数以百计的德人未来得及离开阵地或在前往苏军指定集结区域的途中倒下,这些德国团的指挥官们出离的愤怒,他们获得苏军允许,通过部队电台在德国防卫军联络频率发出联名电报,控诉盟军的种种不公,号召昔曰同僚们不再为盟军作战,转而奔向真正代表军人意志和信仰的国度北斯堪的维尼亚自由帝国
第97章大溃退
在战场上,消极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现象,更蕴含着人世不可小觑的哲理。能让部属或盟友摆脱消极,统帅者方有可为,如若不能,那么纵使这位统帅才华横溢,想要扭转局面也难上加难
在希尼亚尔维德湖向苏联军队弃械投降的德国兵团向德国防卫军各部发出电告之后,苏联方面紧接着以苏军大本营的名义发布公告:但凡战场投诚的德人,既可选择战后返回德国,也可自由前往北欧,或是加入留在苏联军队担当德国志愿者的同胞们。双管齐下,就算德军部队的军官们仍有顾虑,盟军指挥部岂敢继续对这些动摇的德人委以重任
可是,1948年的盟军战线已与一两年前有了很大的变化。美队阵亡、失踪、被俘及因伤退役者高达170余万,即便不断从国内征募新兵,驻欧美军在盟国战场力量所占比例从接近百分之五十五下降到了百分之四十一;英队的损失也达到了80余万,受人口基数及预备兵力制约,他们的兵员补充远远比不上消耗,兵力占比从百分之二十一下降到了不足百分之十;法队在战争伊始并未参战,波兰军队的处境也一直较为尴尬,这两个国家最多时也为欧洲盟军贡献了三分之一的陆上部队,只是他们的战斗力一直被视为盟军战线的鱼腩,除了在少数战斗有出色发挥,大部分场合都扮演着喽啰跟班乃至打酱油的角色。此消彼长,百余万德人凭借他们一贯的严谨、敬业以及优秀的军事素质而逐渐从辅助力量向主战力量转变,战斗部队所占比例稳步增加,到苏军再度发起战略攻势时已经接近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说,德队的动摇意味着盟军短时间内失去了五分之一的作战兵员,而且是介于绝对主力于二流部队之间的五分之一。这样一来,盟军指挥部就只能动用预备部队或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去填补德军战力不堪支配留下的空缺
另一方面,位于波兰中东部的大纵深防线并不像盟军对外宣传的那样坚不可摧,自从昔曰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击败法国后,没有哪个军事决策者会投入近乎天文数字的资金物资去修筑一道不能移动的防御体系,它的存在不过是在辽阔无阻的波兰平原上设置了“人造栅栏”。实际上,它的修造过程仅仅花费了五个月时间,法国人拿出了设计,美国人提供了经费,德国人贡献了专业的工程部队,波兰近三分之一的劳动人口承担了主要的基础工程。防线拥有四十公里宽的防御纵深,前哨、雷场、反坦克堑壕、主防线、预备防线以及增援区域等配置一应俱全,主防线上还配备了大量的混凝土堡垒和装甲炮塔,数千门新旧不齐的火炮固定在防线区域。然而,一个多月前苏军情报部门就获得了这条防线的设计图纸,结合详尽的地理资料,他们很容易制定出一套幸而有效的进攻方案。在苏军航空兵后期乏力的情况下,春季的雨水成为掩护苏军地面部队的天然因素,趁着连曰阴雨盟军战机出击效率下降,苏军再度掀起了进攻狂潮,原本由德队负责防守、其他盟队临时顶替的奥尔什丁南部地区、切哈努夫以及拉多姆地区,以坦克部队为突击主力的苏联军队皆在较短时间内攻破防线。线状防线一旦出现了破口,其余地段固若金汤也无济于事,盟军驻欧司令部连忙调遣战略机动部队美军精锐装甲师,前途填补漏洞,英法两国亦调派驻扎在德国的部队火线增援,加上盟军航空部队不惜代价地投入战场,苏军在多地的攻势都受到了遏制。但是,这注定只是海潮冲垮堤坝前的反复,攻坚经验丰富的苏军步兵不甘落后,他们继而在防线中部和南部形成突破。利用这动荡的局势,斯洛伐克的者和游击队亦在苏联的支持下发动武装暴动,大大牵制了斯洛伐克军队和驻扎在斯洛伐克北部的盟军部队。
眼看防线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盟军司令部却始终没有重新启用波兰境内多达两百多个团的德国部队,但他们又不愿意放这些德军官兵回到国内,所以给予这些部队的命令通常只有一个:就地驻防,不得擅自后退。结果,上百万德国防卫军官兵在防线后方隔岸观火,看东西方阵营的数百万官兵为了为国家利益展开惨烈的拼杀。临近五月下旬,在兵员和气势上皆落于下风的盟军部队终于堕入溃败之局,波兰平原上已经没有再供他们收拢部队、组织防御的防线了,在盟军司令部的无力节制下,各部队仓惶不堪地推向奥得河流域过了河便是与波兰大纵深防线同期修筑的德国东部防线。不过,从波兰东部战线退守大纵深防线只有百多公里,从大纵深防线退往奥得河流域却有足足300英里,一列列满载伤员和美英官兵的火车在通往德国的铁路线上奔驰,多数法国和波兰的部队只能在拥挤不堪的道路上缓缓行进,国家的实力决定了地位,高低贵贱之分在盟队总是似有似无地存在着若是安好,大家相安无事,一旦大难临头,这种差别待遇就会毫无遮掩地凸显出来
四百万盟队在前溃逃,六百万苏联军队在后追击,上千万军队浩浩荡荡行进在波兰大地上,纵使飞机飞到临界高度,人们也难以一览事件全貌。在距离卫星拍摄技术还有数十年之久的时代,人们只能凭借想象力去揣摩这是怎样一幅浩荡壮观的景象。就在这你追我赶的千万人群中,编为243个步兵团、181个工程营以及46支读力炮兵部队的百万德军显得非常另类,他们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目送名义上仍是盟军同僚的各队通过铁路和公路撤走,数以百计的盟军战斗机和轰炸机仍在竭力阻挡苏军航空兵和地面部队的七星你,但渐渐的,这些盟军战机的数量越来越少,天空中又能找到苏军侦察机和战斗机的踪影了。就地驻防的命令未被取消或改变,德队自然而然地成了后卫部队,尽管他们挖设了临时阵地并且做好了战斗准备,但各部将领们很快在私下里达成一致,他们下令在己方防区铺设醒目的德国旗帜,在阵地前的雷场插上警示旗,只要苏联军队不强行突入他们的防区,官兵们就只在战壕中固守不出。在局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进攻的苏联军队和无奈留守的德队之间很快达成了默契,苏军战机在德军防区抛掷传单而不是炸弹,苏军部队绕过德军防区继续前行,只有在必须使用德军防区的桥梁和道路时,双方才会各派联络员进行当面协商,然后德队就会“丢失”一部分防区,任由强大的苏军洪流从他们面前滚滚而过,将他们整个“包围”在防区内。当然了,这与正常的包围是有很大区别的,没有炮击,没有围攻,甚至没有断绝或破坏水源,而只是一种沉闷的等待。
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前线的德国防卫军多数选择向苏联投降或已经在协商投降事宜,盟国驻欧司令部的新任指挥官麦克阿瑟先生和他的盟国搭档们还是作出了一个艰难而重要的决定:以德国防卫军集体叛离为由宣布在德国进入紧急状态,所有留在本土的德人必须在军营等待下一步指令,德国的军事防务由盟队全面接管
随着盟队源源不断经铁路线抵达德国,盟军至少不必担心没有足够的军队占领并控制德国了。在完全不具备反抗能力的情况下,德国总统霍夫赫尔斯滕及防卫军高级将领明智后果严重但还是选择了妥协,他们以政斧和军队的名义宣布德国进入特殊时期,军队和民众须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无条件接受和配合盟队的管制,而全民普选和国会内阁的组建也只能顺延下去。鉴于盟军准备利用德国东部防线抵御苏军进攻,征得盟国司令部同意后,霍夫赫尔斯滕又发布了疏散命令,将德国东部的居民向中部和西部撤离,由于盟国不同意德国动用军队协助民众疏散,德国首脑们只好将组织疏散的任务交给仍在运转的地方政斧机构和有意愿、有能力从旁协助的国内党派德意志复兴党当仁不让地位列其中
治标要治本、打蛇打七寸,如若盟国不顾欧陆战事的颓势而继续强攻北欧,苏联反而会失去双方阵营的核武器制衡,但盟国高层显然没有掌握真正的内幕,更没有分清楚北斯堪的纳维亚自由帝国和苏联孰轻孰重。随着波兰战局的恶化,盟国暂缓了其在北欧的军事进攻,并逐步从挪威前线撤回了海军舰队和陆战部队,以加强盟军在欧陆战场的实力以及战术的可选择余地。
gu903();第98章为自由而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