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5(1 / 2)

隐相 水叶子 2362 字 2023-10-03

速适应新的科考章程,介时又会有源源不断的士族门阀子弟据此进入朝堂”

“何也”唐松自设一问,“其根源还在科考的内容,我朝取士所考,正是士家门阀数百年积累之所长者,这些子弟族中所学之精,甚或远甚于官学,远甚于天下绝大多数士子,如此,其在科考之中又焉能不脱颖而出”

别看都是教育,似乎学的内容也一样,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比起来,那差距真是极其明显的。这就好比后世的英美诸国,一国之内学校无数,但细数那些最顶级政治家们的教育背景,你会发现其中很大比例居然是同出于相同的几个学校。

相对于一万乃至十万所学校,三五所只是个很小的数字或比例,但就是这三五所培养出的顶级政治家却比其它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五所更多,这就是底蕴,就是精英教育的巨大威力。

这种情况唐松曾对武则天说过,是以也就没再多加赘言,话语一转道:“是以要限制士族门阀,仅靠改变科考制度远远不够,若要一劳永逸,就只能釜底抽薪”

“这就是尔所言之的变革科考内容”

“是”唐松慨然而答,“士族门阀几百年积累在于儒家五经,在于歌诗辞赋。这是其底蕴之所长,朝廷若想对其加以限制,便只能于科考中避其长而扬其短,如此,方为臣下所言之釜底抽薪”

你擅长什么,我偏偏不考什么,或者弱化什么,将你几百年积累下的内功废于一旦,这就是唐松制定章程的指导思想及落脚点。

“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之经典便成为各朝取才取士之准绳。前朝太宗时更有孔丘后裔、国子监祭酒孔颖达撰成五经正义颁行天下,李世民亲下诏书,将此五经正义定为士子必修之书,朝廷取才之基。数十年来,天下皆以此为常例。尔之此言说来容易,行来却难”

唐松也从胡凳上站起身来,“臣下何曾说过科考中要尽废五经及辞赋”

唐朝三百年文化开放,儒释道三家俱都进入鼎盛期,释道两家不去说它,在世俗及政治生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仍是儒家。

这一点唐松很清楚,他更清楚要想在这时代的科考中彻底废除儒家的内容是不可能的。

就是有这个可能,这也绝不是唐松想要的,他不是疯子。

他的想法说穿了其实很简单,儒家和辞赋当然要考,但其在科考中的地位不该像现在这般傲视诸科。

他想推行的新的考试内容就是像后世的高考那样,弃专为博,科考不再广分诸科,而是将诸科的考试内容杂糅到一处。

介时,一个唐朝士子若想考中进士,他不仅需要考五经正义和辞赋,还需要考明法、明算、明书诸科的内容。

当五经正义与辞赋不再是唯一的取才标准时,这种科考内容的变革虽然不能完全限制住士族门阀,却能极大的消解他们几百年积累下的优势,将他们拉回与天下士子同一起跑线上。

到那个时候,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界限就会被最大可能的打破,没有了秘密武器的士族门阀子弟也将被基数庞大的寒门子弟大潮给淹没。

除了变革科考内容,取消进士、明经诸科而改为综合各科取士之外。唐松的章程中还有两项与之相配套的内容。

一是对门荫袭官的限制,古代之高官可依据自己的地位使子孙直接入仕,自身地位越高,其子孙入仕时的授官以愈高。而今士族门阀子弟在朝中掌实权者虽然不多,但品秩高者却不少,这一条若能堵住亦是好事。

对此,唐松思量多时,深知若想完全取消门荫制度断无可能,这几乎是与整个官僚阶层对抗。所以按他的想法是将门荫的品秩提高,譬如以前正五品以上官员就有此特权,而今能否将特权行使的标准提升至三品。

舍此之外,三品以上官员子弟据门荫授官时亦需考试,唯考试通过者方得出仕。一并将其初入仕的品秩降低,原授从八品者可降至唐代流内品秩官的最低一等从九品。

至于对依靠门荫出仕者的考功与迁升调转,亦有相应匹配之章程,总之是尽最大可能限制其家世的作用,避免其太快升迁,为依靠科考入仕的寒门子弟提供一个尽可能公平的成长环境。

二则是对国子学的改造。依唐制,国子学有自己的一套评定标准,凡评定合格者即可不由科考而授官。唐松的章程便是想改变这种情况,将国子学士子的授官亦纳入礼部科考体系中。

在此之后,唐松亦在章程中建议,大力缩减国子学中进士与明经科学子的人数,提高历来不受重视的明法、明算等科的人数与地位。按他的设想,似进士、明经这等“道”科与明法、明算等实用性强的“术”科之间,其比例最好是三七分。

即国子学每十个士子中,三个习进士明经、七个习明法明算等“术”科。

从变革科考内容到门荫制度,再到对国子学的改变。唐松这一本章奏中的章程虽然是从限制士族门阀的初衷出发,但其意义实已远远超越了限制士族门阀本身。

其在这本章程中引入的许多理念都是直接来源于后世的高考乃至大学制度,若果真能实行,在打压士族门阀,给天下寒门子弟提供更多、更公平机会的同时,亦将从根本上改变唐朝的士林,改变天下人对读书的看法,进而为未来的唐朝,为即将到来的璀璨盛唐提供更多也更为实用的人才。

将天下人才绝大多数都牢笼于五经正义与诗赋之中,这本身就是对人才最大的戕害,而人才又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得以兴盛的根本。

这就是唐松从上次帮办考务时便开始萌生的野望,数月之后最终形成了这本章奏。

这几个月以来,唐松几乎将所有的心神与心思都沉进了这本章奏之中,即便是处身于掖庭冷宫的小黑屋时也不例外。

可以说,这本包含着上百条细密章程的章奏凝聚着唐松无数的心血,既是其呕心沥血的结果,亦包含着他做大事的野望。

毕竟从骨子里来说,没有一个男人不想做大事,唐松也不例外。

这数月间的无数个夜晚,每每想到这些章程,想到这些章程若能实行将给天下带来什么改变时,唐松都不免激动不已,常中夜坐起,难以入寐。

但是现在看来

“即便朕命人将尔之章奏誊抄政事堂诸相公时已将诸多章程隐去不提,然群议之结果仍不尽人意,这章程中桩桩件件对朝堂,对天下震动太大,亦不曾有先例可循,诸相不能不慎之,朕不能不慎之”

虽然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但听到武则天这话,唐松心中仍是猛然一空,无尽的失望如钱塘江潮般逆涌而上。

沉默良久后,唐松终于开口道:“这本章奏可能上大朝会吗”

周承唐制,若无特殊大事的话,每月初一十五时会有两次大朝会,届时凡在京六品以上官员俱都要上朝,凡重大政令举措必都会放在大朝会上廷议,廷议过后随即颁行天下。

唐松这本章程非同小可,若要实行必然少不了这道程序。虽然上了大朝会也不一定能在廷议中通过,但若连大朝会都上不了,那就说明彻底是没希望了。

缓缓踱步的武则天背过身去,低沉的声音传来道:“政事堂诸相以为此章奏中诸多章程有骇物议,若冒然便上大朝会廷议,恐会惑乱人心”

又是一桶冷水兜头浇下,使唐松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之中。

武则天踱步间转过身来,看着胡凳上低头沉默的唐松,眼中有丝丝怜惜闪过。

又是良久之后,唐松抬起头来,带着最后一丝希望开口问道:“我这奏本中章程极多,竟无一条可予实行”

gu903();“此前你所拟定的科考章程刚刚推行,诸相以为科举不宜再变,当以稳定为先。朕意当前诸科可先不变,然,诸科之外可再加设一通科,此通科科考之内容便如你章程所言,取进士明经、明法明算乃至明书等科内容入其中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