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40(2 / 2)

大明二十四监 梦难成 2380 字 2023-10-04

gu903();朱由校,将官与吏这层壁垒要给捅破,这一下如果让官员们知道。还不一下子捅个马蜂窝从九品官到一品官,这十八级官员,估计一下子都能跳起来反对,十年寒窗、铁砚磨穿,考取的功名,却与下等人看齐了。这让他们情何以堪

孙承宗相当的激动,他也是官员,当然无法接受这等等于践踏蹂躏官员权威的评论。半天不说话,憋出来了这话。那样子就差跳起来大骂昏君了,这是官员不能忍受的极大污辱,就象是有一天,县太爷与一叫花子一齐坐堂审案一样。

“孙老师无须着急,现在官不如吏的情况比比皆是,说是官员贪墨,其实比起酷吏的吃喝拿卡来,对百姓所扰更重。朕免除天下税收,最大的原因恰恰针对的就是酷吏。而在京官之中,吏的待遇比起京官更是强上数倍不止。有的官员的确在办事能力方面不如一位能吏,这些都是一种畸形的现象。”

“皇上此言倒是符合时政,吏的素质参差不齐,的确害人菲浅。”朱由校的话的确如此,读书人的出路很窄,最地一用是书生,直到考出了秀才来才可以有免税、免遥役之类的好处。再到中了举人之后,路子才宽了起来,要么直接的考中进士为官,要么当个西席教个书,当个幕僚之类的。孙承宗就是选择了教书。

“朕想着改革吏制,朕所要做的是天下无吏,并非将如今天下的吏一一的变为官,而是让越来越多的有官身之人却闲置在家的举人,取代吏。首先是人员问题,想我大明,每三年才有一次会试,名落孙山者何其之多,这些人空有一个举人的名号,却没有实际的职责,空闲在家等着实缺。可以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培训专门的业务,然后再经考核,充抵到各地去担任。”朱由校想的不是将原有的吏提到官的位置上来,而是将官员预备役提了进来。

对于大明的酷吏,朱由校没有半分的好印象可言,他们仗着身份,在大明狐假虎威,四处的渔肉百姓,甚至敲诈低级官员。这种大明窗口的腐败,直接导致了百姓对于大明政权的一种极大的不满,再加上一些诱因。使得遍地峰火,一发而不可收拾。大明的灭亡有人说亡自自身,而这个自身之中,酷吏占的比重相当之大。

所以挖掉这块大明的腐肉,是重中之重。朱由校废除税收制度,利害攸关最大的就是这些酷吏。所以他们的反对也是最大,各地冒天下之大不韪违反这种硬性规定的,也就是这些酷吏,没有了税收这块收入,他们的损失相当之大。朱由校对此实施了最为严厉的打击,抄没财产、没收房屋,罚款苦役,受百姓围观嘲笑,以敬效尢。

想要将酷吏们清理出去,在这种那就得找一批人一代替他们,否则只会是一鸡死,一鸡鸣,治标不治本。大明的举人大军也是相当多的。有明一代二百余年,出的举人总共有十万之众,而在各个时期也存活在各个时代的举上也是几千之多。

现在将新科进士一网打尽,收拢到自己的麾下,以皇庄的形式让他们学习,接受自己的改革方式。而后再把全国的举人来个一锅端,慢慢的以实务出发进行培训,让他们接受自己的相对高效的机关效能。长此以往,这天下的官员都将是出自自己之手,都是自己的势力。各地的发展当然的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各项改革还不是自己说了算,哪里会有什么阻力可言

开创以官为吏的局面,这是一项最为省心的一种方式。乡试之后所中的举人,这个举人就代表着有了一张官场的入场卷,他们的身份就是官,但如果没有官位实缺给他们,他们只能在家里闲为吏之职却担着吏职。

所以说乡试也可以当作为官员资格赛。中举了,就拥有了这个资格,但有了资格,并不一定就能当上官,许多的人,终生与官场无缘。他们这批举人在百姓眼里是个举人老爷,但在官员眼里比秀才也就高一级而已,什么都不是。以前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有个免税权,有人将产业安置到他的名下,借以逃税、遥役。国家是一分钱都不会给他们。

如此将这批人拉过来,集中办个职业学校,专门让他们学习一下吏的业务。他们带个从九品或者八品的官身到各地去,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弹。几年下去,潜移默化之下,中举之后就有官当,并不误考进士,这个条件对闲云野鹤在家,看着官员无比渴望的举子们也算是多了一条路。

而随着每年举人的选出,加上全民教育的推广,举人们会越来越多,吏这个词,就会成了历史,而不必等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再来去除了。

“皇上之计倒是两全其美。举子的辛苦,老臣也是经历过的,因不愿靠着免税而占大明的便宜,所以老臣当年也是充当了教习,辗转到了大同教书谋生。直到中了进士,情况方能好转。”

“孙老师之言朕道知晓,比如宋家兄弟、孙元化、蒋秉采他们中举已经十年了,但并没有什么俸禄在身,宋应升哥俩,坚持着走进士之路,四次未中。孙元化则跟着徐爱卿或者是袁崇焕以谋生,而唯有蒋秉采幸运一些,到了山西当上了一个县令,之前也是毫无生计。他们在举人当中,还是幸运的,多数的举人,则只是靠着祖产,或者接纳族中、邻里的土地,以免税名额而取利。如今天下免税,这项收入也被朕给堵死了。此次正好给他们找条出路。”

举人免税赚钱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收了别人的土地,本来按国税该交一两银子的,搞到他的名下不用交钱给国家了。然后举人自己再收个半价七折之类的。

第七百三十四章海西女真

这个损失当然是国家的,本来好好的税收,让举人一搅和,收不成了。而这种事情又恰恰是大明土地兼并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都是百姓自己带枪投敌的,怪不得别人。

因为假借举人的名义以达到免税的目的,是他们私下达成的协议,这种私下协议一般是没有纸面上的东西的,好家伙,这是明显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谁会找头疼来个白纸黑字只是大家这样实施罢了。

但那假土地买卖协议却是白纸黑字的契文,并且由官方认可的。程序相对复杂一点。

契文先由卖主买主双方商定写就,并经中见人册坊、里甲的见证,这就是世俗所说的“白契”,白契有约束力,但缺乏最终的法律效力。要使它具有法律的效力,必须获得官府的认可。要想获得官府的认可,必须将白契变为“赤契”。使白契变为赤契还必须经过买主的税契程序。税契就是由买主或买卖两主呈请县衙查验明白,如果条件具备主要是田地差粮推收过割,再由买主缴纳契税,县衙于契书上钤盖县印。一经钤盖县印,白契就变成赤契了。而后官府用来确立土地产权的鱼鳞册与定遥役的黄册也相应的作出了更改登记。赤契给还买主,田地买卖的程序便告完成。

这点有点象后世的房屋、汽车船舶买卖,是要式法律行为,但私下的协议一样有效。

以后的事情谁又能知道多少当时的举人在世还好说,以后呢过了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