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与设备,产量还不会很高,大部分时间便是消耗在这铳管的钻镗上。
其实当时大明工匠中己经普遍使用一种人力钻床,便是用木料做框架,用圆形石盘做惯性轮,系上皮条后用人力拉动,使石盘带动钻头旋转钻膛,这种钻床比光使用人力进步不少,但还是很累,改进成水力后,便如虎添翼了。
易飞眼前的水力钻床,便是这种人力钻床的改进版,钻膛速度飞快地提高到六天一根,这效率的的提高可说是非常显著了。
听了程乐的话,易飞也是吃了一惊,“五天一根”
他在这水力钻床的周边走了几个来回,就这简单的机械,可以六天钻取铳管一根
建立了水力钻床两百座,一个月可以钻取铳管一千根,需要人手不过五十人。余者工匠都在打制其它部位,月可生产火铳近千门。
由于增加人手,加上新开设水力锻床数十座,盔甲厂一个月成品两百副全甲也很轻松。各厂规模的扩大,对铁料的需求急速增多,打制一千门火铳,需要熟铁四万斤。打制精良铁甲二百副,需要熟铁三万多斤。还要打制腰刀长枪等武器,各方需要铁料都是天文数字相对此时的大明而言。
旺盛的需求下,乔甸山那个铁矿矿工急速增加到一千人,他们大量使用火药开矿,使火药厂的工匠也急速增加到三百多人。
论起生产能力,易飞现在的军工科在整个大明算是出类拔萃。
不过易飞也发现一个问题,就算以自己极为出众的生产力,火铳还好从崇祯七年一直到现在几年中,自己门下打制出来的盔甲,竟比不过一次性从清兵手上抢夺的盔甲数目。
六月与建奴一战,此战自己夺回各样甲胄近万具,相当自己所有工匠日夜打造五年盔甲数。
虽吃惊这个发现,易飞也不会因此停下自己军中的武器打造与研制,造不如抢,那是流寇思想,易飞一向鄙视。
算算自己军中原来盔甲,还有从清兵手中夺回的盔甲数,朝廷拔下的盔甲等,易飞现在己经有盔甲一万六千余副。其中铁甲约二千五百副,还有众多的棉甲与锁子甲。
从清兵手中夺回的盔甲运回镇西卫后,镇西卫制作盔甲与军服的工匠日夜赶工,将它们改造成大明军队的甲胄样式。如果这些盔甲未来全部装备军队,镇西军豪华的装备阵容在大明各将稳排第一。
“自生火铳的打制进展如何”对于与李闯一战中大出风头的鲁密铳,易飞也是十分的向往,但是他知道这种技术积累不是一时半刻就能成行的,退而求其次,得到自生火铳也是十分不错。
“大人见谅,相比于鸟铳,自生火铳匠工们还不太熟悉,如今匠工们依旧在磨合,产量还是不尽人意。不过,平均每天一百五十杆火铳,卑职可以保证”程乐答道。
易飞点点头,心情舒畅的详细观看各处厂房,从火药厂一直看到火铳厂。相比当初的凌乱,现在各厂完善了许多,也不再有工匠缺失之虑。
易飞解救回来的十多万百姓,加上那些流入平虏、安东两卫的闯军流民,内中至少有好几千的工匠。这些工匠一一被统计出来,纷纷送入镇西卫各匠坊中,只要易飞钱粮跟得上,未来在几年之内,他都不会有工匠之缺。
易飞主要为燧发枪而来,这个技术在镇西卫算成熟了。他的军中,就有百多门张维世发给的自生火铳,也就是燧发枪,有了实物参照,打制起来就更容易了。
比起碍手碍脚,雨天无法使用,作战要拖根长长点燃火绳的火绳枪,燧发枪颇有优势。当然,燧发枪不是没有毛病,燧石冒出的火星经常不足以引燃火药,使哑火现象时有发生。扣动扳机需要很大的力度,从而影响精度。
燧发枪还有一个严重缺点,就是延时发射。从扣动扳机到真正射出,有一个明显的延迟过程。任何对移动的目标开火,射手射击前都必须考虑这个问题,而且没有任何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虽说燧发枪有这一系列毛病,性价比远远比不过同时代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火绳枪,不过历史证明燧发枪是未来火器发展的趋势,易飞还是决定大力发展。
有了燧发枪,就可以考虑用刺刀代替长矛,这也是大势所趋。
不过初期刺刀的安装与加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制造刺刀对钢质要求极高,相关冶金生产难度极大,没有优质钢铁,造出的刺刀没刺两下子,或是撞下盾牌就断了,然后被对方砍死刺死。
曾有例子,二战后期日军由于缺乏钢材,导致造出的刺刀质量飞速下降,刺刀刺入人体后飞快变弯或者折断。
没有优质钢铁,造出的不合格刺刀在肉搏上没有丝毫优势。而且要造刺刀,对火铳上套筒、卡座之类的配套设备精度要求非常高,对现在镇西卫手工工厂的生产是个严峻的挑战。
刺刀必须能快速装卸,装卸部分相对精密的零件容易损坏,增加成本。刺刀比大刀、长矛之类的武器更容易损毁,原因其插上去前,充其量不过是一把轻匕首
当然,火铳使用刺刀也有优势,因为不需要专门的长枪兵了。
这利弊间的权衡,让易飞还没决定军中是否要使用刺刀,还是暂缓数年,等技术成熟后再说带着这个心思,易飞仔细巡察着屈野河边军工坊。
“盔甲、火铳、已经可以进行量产了,而平虏、安东二卫的屯田到明年夏收之时也能见到成效,爆兵的基础也是有了。只要熬过这两年,就再也无惧于人”
第258章爆兵
崇祯十年二月,各地屯田开垦春耕也开始告一段落。
镇西卫、平虏卫、安东屯卫,基本上在易飞治下的田地都是开发一空。易飞限于人手,治下的田地开垦数量虽然非常之众,但是还有着许多的地方一片荒芜。
不过易飞并不在意,依旧是按照一户三十亩地的限制发放田地,并不刻意扩大人均田地数量。这样也可以减少土地兼并,有利于精耕细耕,虽然田地数量只是三十亩上限。但是产量足以和五十亩甚至更多的粗耕田地媲美。
大明如今天灾人祸不断,各地流民和潜逃的军户每日都有,这近一个月以来,易飞收容的流民便达到六千人之多。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与日俱增之中,不断增多的人口,也是给粮食供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而亢源中作为易飞扶持的对象,这些年来,单靠粮食一途便是发了大财。每年愈增的粮食消耗也是耗去了易飞无数的金银,也是慢慢让亢源中的腰包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