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的很,将来怎么教育子女,还有习俗差异太大,也是一堆麻烦。”
李茂点点头,道:“此事的确得好好议议,安家立业,家安不下来,这业怎么立要给人一个希望啊。”
文书丞沉默了一下,又道:“还有一件麻烦事,据此百里外的老河嘴上有契丹的一个部落,相传贞元十六年就是他们血洗的小渡口,他们逐水草而居,夏末秋初的时候,迁移到距此十六里外的一处山岗,去年因为摸不清底细没敢动作,今年开春他们派人假冒商贩来镇子里侦刺,不知打的什么主意,因为这个一度闹的人心惶惶。”
“除此之外,唉,也怪我,当初没跟他们说清楚,此来辽东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避难,还是来建功立业,若是没有目标,把人圈在此处,终究不是个办法。”
最后一个原因其实也是文书丞一直迷惑的,李茂当初建议移民开拓辽东,是感受到李师道的威胁才临时起意,目的也不是很明确,此后他便去了长安,虽然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但辽东到长安关山路远,许多话也不方便在信中明说,这才造成了隔阂。
而最近一年时间,两个人都遇到了很多事,音信一度断绝。乃至李茂到了辽东后,一度竟找不到文书丞在哪。
李茂想了想,道:“来辽东的目的,原本我也不甚明确,但如今却是再清楚不过的:辽东是我大唐土地,因安史之乱而沦落胡尘,迄今已经五十余年,朝廷时刻欲恢复之,只是有河北三镇梗阻才一直未能如愿。若你我在此立稳脚跟,将来配合朝廷收复失地,必是天大的一桩功劳,封侯拜将,指日可待。我们这些人在中原或是走投无路,或是郁郁不能得志,或是出身微贱爬不上去,或是犯了事等着朝廷赦免。我们辗转千里,九死一生来到辽东,有此建功立业的机会,不应该拼搏一把吗”
文书丞赞道:“有这个说法,可定七成人心。”
李茂笑了笑又道:“不是七成,最多五成。建功立业不是所有人的梦想,有些人就没有这么远大的胸怀,他们只是想平平安安过日子。渡海以来,家族破碎,人无所依,法纪废弛,以致拳头硬的说话算,势力大的得势,这怎么能行土匪窝里也不能这么个干法,得立规矩,父兄不在了,我们给他们依傍,不让谁拳头硬谁说话就算,万事都得讲个道理。”
文书丞道:“这两年忙着打仗,过于依靠武力,法纪方面是不如以前严谨
。”
石雄道:“我们在辽东,人少,更得团结,搞到上下离心,一旦战败,这地方就亡了。”
文书丞擦擦汗,连声说道:“这也是我一直担心的,东高镇就像一把刀,这把刀的刀柄喝刀身都是木头的,只有刀刃是铁的,刀刃虽然锋利,却容易折断,而一段折断,木头是磨不出锋刃的,咱们就完蛋了。更可怕的是刀刃跟刀身离心离德,这个问题不解决,终究是个祸患。”
李茂笑道:“自此以后,我亲自统军,让铁刀刃不要嫌弃木头身。”说过又道:“我们造一份名册,东高镇所有的人,不分男女老少,全部在内,从此都是兄弟姐妹,姑嫂兄弟,今生今世,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我一口吃的,我不能独享,你家有余财也要常周济别人。移风易俗,得亲自做个模范,从我自己先做起。人这一辈子活着有多艰难,能吃饱穿暖,病有所依,老有所养,活着的时候有人扶持、关照,死了坟前能有三炷香,夫复何求若我们连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功业,我们就不配来当这个家。”
石雄笑道:“咱们这个地方呀既要让人安居乐业,也要让人能建功立业,团结如一家,生死两不弃,能做到这一点,什么样的功业成就不了”
文书丞道:“是啊,果然能与大众同甘共苦,任谁不誓死效命,功业可期。”
众人边说边走,不觉已经到了东高山下,这山远看不高,近处却需仰视。沉默了一会,李茂又道:“人心若能稳住,下一步就要解决安全问题,契丹人就是草原之狼,偷盗是他们的本性,我们得认真准备,不斗垮契丹人,我们在这块土地上就难以立足。”
问文书丞镇里有多少兵将,文书丞答:“一百八十七人。”李茂摇摇头道:“太少,太少,在这里必须全民武装,人人皆兵,即使是妇女也要参加军事训练,不能上阵杀敌,也有能力自卫,没能力自卫,转移时也不能掉队。更主要的是军训过后,她们就有了敌患意识,有事,下道命令即可,不必多费口舌去解释。此外对付契丹人,靠我们现在的力量还不够,必须找到盟友,附近哪个部落与契丹人有仇”
文士丞道:“契丹人本在辽河以北,来此时日不久,与靺鞨人和室韦人都有仇,跟奚人更是不共戴天,不过辽东奚人人少,而且没有部落,四处散居,拧不成一股绳。室韦人势单力孤,能与契丹人对抗的只有靺鞨人
。”
李茂道:“靺鞨人与渤海王走的太近,不能助长他们的势力,我看还是与室韦人合作,他们对大唐还是忠心的。”文书丞道:“室韦人缺盐和铁,有这两样东西可以打动他们,问题是这两样东西我们也没有。”
李茂道:“这个由我去问桑城主借,目下有两件事得急办:其一筹措粮食,不仅要过冬,还要预备明年跟契丹开战后的军粮,此事着落在书丞肩上。此外是要把山奚王在东高镇的消息散步出去,河对岸的河东扎营,收拢散居在各地的奚人,把他们组织起来,加以训练。这件事石雄要具体经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必细致入微。”
石雄问:“算在第三师编制内吗”
李茂点点头,又嘱咐道:“混编,不要单独搞一个奚人旅出来。”
文书丞担忧道:“若是人太多,粮食恐怕不够。”
李茂笑道:“你不了解奚人的习惯,他们来投他们的王,必带上全副身家,非但不用我们供给粮草,他们还要贡献粮草呢。”
文书丞大喜,到辽东后,他闷头搞建设,心里又排斥跟蛮人打交道,对奚人的习俗的确是知之不多。
说话见李茂已经登上了东高山的山顶,向东望去,一轮朝阳,正离开地平线冉冉升起。
苍茫的绿色大地上镀了一层金,石雄说这是一个好兆头,李茂深以为然。
三天后,李茂、文书丞、祝九、毛太公、诲洛可、秦墨等人在李茂家里开了个小会,人少,会小,议决的事情却不小。
这次会议后,李茂正式打出辽东经略使的旗号,聘诲洛可为经略副使、安东军第三师兵马使,石雄为第三师兵马副使。
聘文书丞为观察副使、东高镇城局使,执掌政务。毛太公为都押衙兼总训练使,祝九为押衙、水军兵马使,秦墨为押衙、侍卫亲军兵马使、团结兵训练使,石空为押衙、侍卫亲军兵马副使。
这次会议过后,驻军分批离开城镇,关入军营进行脱产轮训,李茂亲任教育长,向三军将士灌输忠勇、法纪。
第461章万事开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