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25(1 / 2)

匈奴皇帝 芈黍离 2152 字 2023-10-12

琤是完全在与土地、人口、钱粮打交道。屯田改制落实,是他要交给刘渊的一份答卷,他很是在意。

“殿下”法正迈步入内,见礼,手里捧着一叠奏折。

“孝直来了,走”将法正唤至身旁,刘琤依旧怒气难平:“那些庸官,真该都与之裁撤了”

“都裁撤了,陛下用何人来治理大夏”法正轻笑道:“殿下,您最近有些急躁了。”

刘琤闻言一愣,随即面露苦笑:“屯田改制,事关大夏稳定,耗费了这么多时间与精力,在这收官之际,底下人却执行不力,孤怎能不急”

在旁几名户部官员,都侧耳听着刘琤与法正的对话,心中感叹,整个户部,也就法正能与郑王关系这般亲近了。

“殿下也不要只盯着那些迟滞郡县。”法正安慰道:“并州有韦、杜二公,河东有贾太守,凉州有钟使君,这几地进展,可不慢”

听法正这么一说,刘琤面色方好看了些,不过随后还是凝声道:“还需请诏,责令诸郡县,半年之内,必须授田到户。但有逾期者,重惩”

“臣这边有一则好消息,郑县屯田事已然处理结束,无遗漏,无异议,其治下数万屯民,人皆欢庆,赞誉陛下与朝廷”法正这个时候满含着笑意对刘琤道。

“郑县郑竹”刘琤闻言,不见喜色,反而眉头一皱:“孤素知郑县进展不慢,然如此迅速这其中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这是郑县经郡府上呈户部的文书,请殿下过目”

刘琤接过,细细阅览,上面记录了郑县屯田事始末,很详细,诸多刘琤想看到的细节都未遗漏。

过了好一会儿,刘琤终于露出了笑容,轻轻感叹道:“这小小郑竹,倒是给了孤一个惊喜”

语气中透着对郑竹的喜爱:“依孤看,这举于小乡亭里间寒门,比起大夏留用的那些世家子,理政能力要强得多”

法正听刘琤这话,也不当真,清楚其是在说气话。郑竹终究是个例,虽然在大夏这样的个例也还有一些。臣服于胡夏的士族们,还是为这个王朝贡献了诸多人才的,他法正也是其中一份子。胡夏能在并、雍、凉站稳脚跟,这些臣服的士族也是有出力的。

“这样”刘琤想了想,对法正吩咐道:“郑县自长安快马可一日而还,烦劳孝直亲自走一趟,替孤再确认一下郑县之事”

刘琤崛起于郑县,又是郑王,对此县,是有特殊感情的。郑县那边若是真的,那他准备再好生提拔郑竹,故他对此极为慎重,他有意将郑县推为天下县邑的榜样。

直到法正回归,刘琤喜而入宫,欲直陈刘渊。

帝宫之内的刘渊,这两年,除了一如既往地操劳军国大事之外,日子过得很平淡。储位之议以刘瑞入住东宫暂时告一段落,夏国上下有了一段安宁,哪怕是表面上的。整个夏国显得很平静,而对夏国来说,平静难能可贵。

他的后宫倒是有不少变化。

思妃刘氏汉万年公主薨了,其于夏宫本不怎么受宠,又屡出思汉之言,更惹刘渊不喜。一直想要个孩子,刘渊少临幸,肚子又不争气。何惠妃当年薨逝时,就想抚养其子刘珣,结果被刘渊安排给皇后刘芷。就这么,郁郁寡欢而亡,终时不满三十。

董妃白也去了,欣喜怀孕,却难产而亡,给刘渊留下了个小皇子刘琪,算是由喜变丧。

唐妃产子,婴孩之出,半月而夭亡。唐妃忧卧病榻,其后自请搬往昭台宫,与万年公主刘纾作伴。

万年公主刘纾

已经彻底沦为“过气”公主,渐渐淡出旁人视野。初时,刘纾“失宠”,还是在夏宫掀起一阵波澜,引起上下非议。惹得刘渊大怒,杖杀了数十“长舌”之宦官宫娥。而刘纾,也慢慢成为夏宫的禁忌。

但在刘渊深处,刘纾还是那个他最喜爱的长女,只是由于那禁忌的原因

对刘纾,刘渊是早解除了其禁足令,只是刘纾似乎习惯了昭台宫的生活,仍然幽深居宫中,偶尔至上林苑行猎散心。偷偷地看望过刘纾,见着失去了活气的爱女,刘渊时感心疼。

算得上好事的,要数甄氏姐妹,甄姜给刘渊生了个公主,甄洛生了个皇子,都是母子平安。

刘渊发现了一件事,自己倒是蛮能生养的,都年过不惑了,还能播种,的活力不错。细细算下来,自己已然有十子四女。

还是在宣室殿中,太子刘瑞身着绣龙袍,向刘渊禀报着今岁即将举行科举之章程。看着刘瑞在下侃侃而谈,刘渊的注意力在其袍服之上,刘渊前不久提了一句,太子可着“龙袍”,如今就已经穿上了。

至于科举,是这两年刘瑞与一干清流鼓捣出来的,当然少不了刘渊在背后的推动。准备了这许久,一套比较原始的科举制度被研究出来。今岁秋,华夏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将在刘夏帝都长安进行。

女人太多,好久不临幸,快忘光了。干脆写死几个。

第417章这个太子不好当

“父皇”刘瑞不由试探着唤了刘渊一声。他这般说得口干舌燥,刘渊似乎一点与没有听进去

“哦讲完了”刘渊的反应,更令刘瑞心里一凉,连装都不装一下。

脸色稍白,有些难看。王柔在旁,能体会到刘瑞的心情,不由拱手对刘渊道:“陛下,太子殿下为科举之事,劳心劳力,如今看来,却是准备充足。只待大夏俊杰齐聚长安,便可又为我大夏遴选出不少人才了”

“此事,便由汝与吏部全权负责”刘渊闻言看了刘瑞一眼,淡淡道:“我大夏各州各郡都缺人才,当重视之”

“诺”刘瑞受命。

科举制的提出,在大夏,倒未有多少人反对。刘渊掌权是一方面,没有没有经历过“九品中正制”,对科举制也没那么抵触。再者,商量出的夏科举制,由大夏各地官吏举荐。

大夏诸州,每岁,县长可举荐一人,县令可举荐二人,郡守五人,刺史十人,如此下来,也只是在察举制之后增添了一项考试。而不是仅仅举孝廉,或州郡县官推举,便可出仕。刘渊的原意,便是想要从制度上将之前落下的官员选拔重新收拾起来。

刘渊也看得出来,此科举与他的预期还差得远,依旧阻隔者寒门子弟正常上升的途径。大夏这些年,崛起了那诸多寒门士人,也只是由于胡夏的特殊性。

而刘渊,暂时也只想将“科举”这个概念灌输于大夏上下。日后,总有慢慢改革完善的时候。

如今草创之科举,没有什么乡试、会试,就是将各州各郡举荐上来的士子集中在长安,进行一次统一的考试选拔。至于科目,暂只明经、明法两科。考试方法,墨义与策问。

gu903();如此地简单粗暴,却是个不错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