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范景逸的那个座师,也不是别人,而是原东阁大学士韩爌,只不过此时韩爌因为国本之争的事,恶了万历皇帝,前两年便给贬回了老家去。
没了韩爌庇护,范景逸以后的仕途便有些暗淡,不过这也比那一开始就外放的新科进士们。
范景逸看完卢飏的八股时文,又向其讲述了作八股文的一些要领,不知不觉间,便到了中午,忻杭便跑进来叫两人去吃饭。
趁着卢飏和范景逸讨论八股文的时候,范景逸的老婆范李氏早就做好了饭菜,因为有卢飏赞助了猪羊等肉食,这一餐的伙食很好。
特别是忻杭和忻蕊两个小家伙,吃得是满嘴流油。
范李氏是范景逸老家的一个小地主的女儿,自然也没有那些大家闺秀的毛病,范景逸也不避讳卢飏,一家人便都坐在一起吃饭。
席间,卢飏陪着范景逸喝了两杯,两人在饭桌上依然讨论文章,说着说着便说到了国子监中的各种典籍。
国子监作为古代的最高学府,各个朝代都很重视,期间不光教书育人,也有不少大儒在其中做学问,自然也有不少世上罕见的典籍。
特别是卢飏的本经是《春秋》,需要阅读的典籍甚多,便对国子监中的藏书赞不绝口。
心道幸亏进了国子监,若不然就在延庆那穷乡僻壤的地方,买本时文集都买不到,能考上进士才怪。
虽然明朝的印刷业已经很发达了,而且因为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普及,书本的成本较同时代的西方,依然降低了不少,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仍然较贵。
而且活字印刷术由于要制作泥坯活字,依然很繁复,不光时间长,而且还需要排版,对于印刷大本的书籍并不方便,是以书本依然很贵。
除此之外,泥坯的活字虽然成本相比与木板雕刻或者铁板雕刻的活字低,但是质量确实不佳,多次印刷之后,活字便变得模糊不清,大规模印刷,需要多次制作活字。
卢飏觉得若想改革大明,避免大明如历代封建王朝一般落入三百年一周的死循环中,除了要革除土地兼并、藩王、士大夫这压在大明百姓身上的三座大山之外,还要开启民智,而开启民智,首要便是普及识字,这书本便必不可少了。
所以卢飏之前在国子监读那些典籍的时候,便想着如何将这些典籍用廉价的方式给更多的士子看到,从而便又想到如何让书本普及到大明的家家户户。
就如当年朱元璋给每家每户发放《大诰》一样,若是每家都有一本三字经,那大明的识字率定然会突飞猛进。
此时与范景逸谈起国子监的典籍,卢飏便又想起了此事。
“老师,这国子监典籍甚多,为何不印刷出来,让天下更多的学子看到,以教化万民,而且国子监还能从中分成一二,可谓一举两得。”
卢飏这句话说完,范景逸当时便愣住了。
国子监的典籍他知道,但是将国子监的典籍印刷售卖,他却是从没有想过。
而且不光他没有想过,国子监的诸多教职工也从没想过此事,国子监中研究典籍的不少,想着印刷售卖的却是没有。
其实这也不怪范景逸这些老古板,国子监的师生从祭酒到是没问题。
而且大家都是文人士子,还有官员,印书售卖什么的,那岂不是跟商人一般了,是以二百多年的国子监,无数人来了又走,守着那些典籍依然过着清贫的日子。
但是卢飏不一样,他是经过市场经济洗礼的,在他那是时代,商机无处不在,市场经济高度繁荣,只要瞅准了,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赚钱的门道。
卢飏那个时代,世人以寻求商机为目标,不少人做任何事情,首要考量的便是经济效益,这也是卢飏与古人不同的地方,但是这其中孰优孰劣,卢飏却不好评价。
毕竟在卢飏那个时代,为了经济效益泯灭良心的事不胜枚举。
卢飏来到明朝后,用他那市场经济的眼光,发现了不少商机,但是因为实力不足,有不少商机只能停留在纸面上,但国子监印书的这个商机,他却觉得此刻拿出来正合适。
当然,卢飏在这个事情上倒是公心甚多,一来可以丰富大明的文化事业,二来提高大明的识字率,三来则可以给国子监的师生谋些福利。
若说卢飏在此事上的私心,倒也有那么一点,此事若是办成,他便在国子监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他今后在国子监的求学之路便更加便利了,而且在天下士子心中也会留下一定的好名声。
对于想要改革大明的卢飏来说,好名声就是资本。
见范景逸一脸惊讶的样子,卢飏便将自己的想法给范景逸说了,多方受惠,百利而无一害,让范景逸听了频频点头。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卢飏还为这国子监开办印刷社的事拿出了初步的章程。
当然卢飏依照的是后世校办工厂的模式,印刷社的所有权归国子监所有,部分国子监的老师书吏负责日常运营,盈利所得归国子监的师生,用于改善国子监的办公学习生活条件,提高教职工的福利水平,资助贫困监生等等。
卢飏拿出后世给甲方讲PPT的水平,从经济效益(国子监收益)到社会效益(传承教化,造福大明)把个范景逸唬的一愣一愣的,当下便颇为心动。
两人草草吃饱饭,范景逸便拉着卢飏去了国子监祭酒刘宗周家里。
刘宗周就在国子监里面居住,国子监后面靠近城墙处有一处单独的小院,便是刘宗周一家所在。
刘宗周是绍兴山阴人,少时经历坎坷,父亲在他母亲妊娠五月的时候便去世了,所以刘宗周是个遗腹子。
父亲去世后,独留宗周母亲带着一个遗腹子,刘家又酷贫,宗周母亲没办法,便带着肚子中的刘宗周回了娘家,所以刘宗周其实是在外祖父家长大的。
困苦的少年经历磨砺了刘宗周坚韧的性格,十九岁便中了举人,二十三岁中了进士,可谓少年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