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79(1 / 2)

锦绣大明 路人家 2390 字 2023-10-14

觉着这价有些低了,只是因为事关重大,他还不好代表漕帮确定此事,所以没有与崔鼎山讨价还价。而现在自然是不同了。

可随后,林彝又有些不甘地道:“即便如此,和那崔鼎山所能赚到的比起来,我们所得依然是极少哪。”

“哈,错了,我们真正能赚钱的可不是他那儿。”严环却轻笑着摇头,一副早有打算的模样。

“那是什么”林彝又是一愣,不明白自家帮主还有什么打算。

“我们真正要的,应该是那些盐才是。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严环冷笑着道。

林彝很快就转过念来:“妙啊”只要他们在毁官盐的时候留个心眼,只把它们藏起一部分来,待到北方诸省缺盐之后,他们也能借此狠狠地赚上一笔了。而这么一来,他们能赚到的可就不止一百万两银子这么简单了。

“帮主英明,咱们就这么干”林彝心悦诚服地冲着严环拱手一礼,然后兴冲冲地就去了。

而留在原地的严环脸上也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仿佛看到了大笔银子回到自己手里的情景。随后,他的面色又是一沉:“洛成章老匹夫就让你再得意几日吧,待我缓过这口气来,一定会将之前的屈辱连本带利地奉还给你”

俗话有云:民以食为天。其实不光是普通百姓,朝廷更是将粮食视作头等大事,因为无论哪个朝代都好,当权者都明白一个道理,一旦让老百姓饿了肚子,那就离朝代的终结不远了。

正因如此,每个朝代对粮食的征收和运输工作都极其重视,大明朝自然也不可能例外了。每年秋收之后的九十月份,运河上的船只就都是从南方各地送往北京和北方各省的粮食。此时,就是有再大的面子,也很难找到船来运送其他货物,这是各地官府下达的命令,谁敢不从,哪怕你运送的也是朝廷必须的盐铁等重要物资。

那些盐商自然是明白其中关窍与轻重的,更不可能去与官府为难,所以他们便很识趣地将自家运输食盐的日子定在了每年秋收之前,也就是七八月间。如此一来,自然就不用和那更重要的粮食争抢运输途径了。

今年的情形自然也是一般,才七月上旬时节,南方各大产盐的州县就已开始准备运输之事了。而让他们感到有些意外惊喜的是,这一回,运河之上还多了几分保障漕帮竟免费给自家提供护卫人手。

其实在几年之前,这些盐商也总是找到漕帮,由他们帮着运送食盐去北方。可在之后的一番变故里,严环的漕帮地位就一落千丈,这些大盐商们就没再照顾过他的生意。

为此,严环他们也没少花心思拉拢,只可惜最终还是没能成功。而且这些盐商贩运的又是官盐,即便漕帮众人心里怀恨,也不敢真对他们下手。

当然,运河之上少了漕帮的保护在安全上终究有些问题,为此各大盐商总会找来各大帮会的人看顾,甚至是找官府护卫,这才敢走运河的水道,不然若是被些个水贼水匪什么的给拦路打劫了,他们可承担不起如此之大的责任。

本来今年的打算也是一般,可不想就在他们开始把一包包的食盐装上船时,漕帮的人却突然找上门来,直言愿意无偿帮他们押送货物前往北方。

对此,这些个精打细算的商人们在稍作考虑后就答应了下来。因为他们觉着这是漕帮为了重新拉拢自己,以能够进一步做生意的手段而已。即便他们依然没兴趣和漕帮有生意上的往来,但这种好处能沾还是白不沾,毕竟漕帮在运河上的实力有时都比官府还大,自不用担心什么水贼了。而且如此一来还能省上一大笔雇请保镖的开销,就更让商人们无法拒绝了。

于是在几艘大船离开港口时,前头就插上了漕帮特有的旗号,倒也显得威风了不少。

在扬州运河码头之上,看着站立在船尾正朝着自己连连拱手道谢的盐商渐行渐远的身影,严环的嘴角不觉露出了一丝冷酷的笑意来:“希望他们能一路顺风吧”

而在他身旁,知晓一切内幕的林彝也笑了起来:“帮主,这回他们就是死了,也不会想到是咱们动的手。而且,当他们感激地接过咱们漕帮的旗帜时,已给我们少了许多麻烦,之后再想于运河上找到他们就容易得多了。”

“嘿嘿,贪,就是他们最大的问题所在。”严环一副自信满满的模样,对那些已入彀中的商人做出了最后的评价。但他却不知道,其实自己也何尝不是贪呢

“事情竟如此顺利吗”杨震看着飞鸽传书送来的消息后,先是一愣,随即嘴角便也绽起了一丝笑意来:“看来我们的严帮主确实有些忍耐不了了,所以哪怕这事看着着实危险,也只能硬着头皮去试上一试。”

倒是比他更早看了这个消息的洛成章的眉头一皱:“震儿,你可莫要玩出火来才好呀,不然这责任可不是你我能担当得起的。”

“岳父你放心吧,我已把一切都算计好了,他们翻不起任何浪来。这一回,严环和他的那些手下已彻底完了”杨震说着话,眼里隐隐闪过了杀机

第五百八十五章螳螂捕蝉

大明朝立国之初,曾提倡重农抑商的政策,不但商人的地位极其低下,而且还通过其他各种手段来使商人难以有所发展,这其中就有管制人口流动的手段。

只要是没有功名的普通百姓,离本乡十里之外,都要从官府开具路引、过所。否则,一旦被官府路卡查知你私自外出,将受到严惩。而商人自然就在这严格的要求之下,大大地延缓了商业的发展。

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原来的这些规矩终究还是被慢慢破除。到了如今的万历年间,官府几乎已不再查问过路之人的路引,大明的商业也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商人地位更是与日俱增,虽然依然无法和读书人或是官员相提并论,却早已超过了寻常的匠人和农民,成为仅次于士大夫阶层的统治阶层。

也正因为如此,商业运输在大明各地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水陆交通比之百年前自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沟通南北的运河之上,每日里都有无数运货送人的船只在水面上频繁往来,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时间进入到七月之后,运河上运货的船只就比夏日更多了些,大家都清楚,那是南方的一些大盐商们趁着粮食还在田头未熟的机会,在尽快把需要贩售到北方去的食盐尽快送过去。

每日里,都有数条吃水颇深的盐船并排着由南向北,运河两岸的百姓对此也早已见惯不怪,几乎没有什么人会对此多留意几眼。但今日,在离着江苏边界还有三里多的李家集码头之上,却有几名粗壮的汉子正仔细地盯着那几艘盐船,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这些汉子都穿着最普通不过的粗布衣裳,粗手大脚之余,露在衣服外面的皮肤也是黝黑的,一看就是干力气活的人。所以出现在码头上,自然很是合适,不会引来任何人的注意。

但偏偏这三五名汉子轻声的谈话却是非常的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