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节(1 / 2)

朝廷这边得到了消息,便立刻主动出击,将这件事情公布。正好跟崇州那边的消息差不多时候传出来。听闻这是大楚自己的船队,而且下了一次南洋,还带回来了数之不尽的粮食,百姓们自然欢呼雀跃。

不管是船队所代表的强盛国力,还是足够整个大楚吃上半年的粮食,都是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好事。

这一两年来,朝廷时不时的就要弄出一两件让百姓们目瞪口呆,继而津津乐道的事情,有时候一件接着一件,简直令人目不暇接。从一开始的不习惯到现在的习以为常,百姓们也经过了一场巨大的洗礼。

好在过程之中,有报纸时时引导舆论,倒也没有出什么问题。毕竟这些事情都是朝廷主持的,就算百姓们一时弄不明白,也觉得朝堂上的大人们更加高明,不可能会做错事。而之后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件事的确是没错。

所以现在不管是互市还是出海,虽然之前一点消息都没有,但是大楚的百姓还是接受良好。反正是好事,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坏处,为什么不高兴?

当然,也有已经习惯了这种信息交流,变得更加敏锐的人看出了问题。比如朝廷虽然公布了消息,但是却完全没有任何解释不过相较于从前,这种做法已经十分难得了。所以这些从那时候过来的士人也不会质疑。

况且认真说起来,朝廷开设海军的事情,也不是没有任何端倪。

从熙平二十二年开始东南那边就已经开始组建船队了,只不过那个时候,船队只负责为普通的渔船护航,顺便从海里捕捞一些海鲜和珍贵的海产——其中许多东西还卖到了全国各地。

因为这样,所以很少有人将这支团队当一回事,更没想过几年过去,他们居然连南洋都去得了。听说那边有许多国家,风土民情更是大异于大楚,不知道是真是假?而且这一次船队回来,也不知道有没有带来那边的特产?

于是船队的归来,得到了所有人的热烈欢迎。

一部分人员在崇州卸了船,将粮食暂时存放,等待朝廷的调拨不提,还有一支队伍大张旗鼓的一路进京。

这是赵玠所率领的使团成员,他们去了一趟南洋,得到的消息自然也不少,需要送回来交给赵璨。除此之外,这一次还有不少南洋小国的使者跟随他们一起,前来朝拜天朝上国。

虽然山路难行,但是这么多年,中间当然也不是一点往来都没有。否则的话,大楚人也不会知道那边还有小国家,甚至粮食一年三熟了。

所以在这些小国之内,也流传着关于天朝上国的故事。现在大楚的使者来到,带来了那么庞大的一支船队,自然更让这些小国又是景仰又是惶恐。在交易结束之后,又派遣使臣跟着船队前来朝拜,希望能够建立两国邦交。

这样的好事,自然要一路敲锣打鼓,好生宣扬。

毕竟对于中原国家来说,四夷来服,万邦来朝,从古至今都是皇帝和朝臣们最大的追求。

这一路上京,花费了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消息已经传到了大楚的每个角落。而且趁着这个机会,平安这边自然也跟使团取得了联系,甚至其中有一部分人已经提前进京,将这一次拿到的消息都交了出来。

平安趁热打铁,让皇楚日报出了一期特刊,专门介绍南洋风物,各种路上见闻等等,务必要让绝大多数大楚民众知道那边的情况,朝臣们更是要烂熟于心,这样等到使团入京之后,面对他们才不会毫无准备,措手不及。

开启明智这件事,平安一直觉得,如果不能让他们读万卷书,那么增广一下见闻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总是要强调老人的经验比年轻人更多?因为他们经历过更多的事,懂得更多的道理,见识也更多。所以只要让百姓们知道的东西更多,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广阔,那么他们的眼界自然会开阔,看事情的时候也不会再只囿于原本生活的小圈子。

这样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他们自然便会开始思考周围发生的事情,而平安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实际上,他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理智起来。因为即便是在平安穿回来之前的后世,那些普通百姓之中,还是有很多根本不会去想这些大道理,也不关心国家大事,眼睛里只能看得见眼前的三寸之地,柴米油盐。

这种事情强求不来,他只要做到影响其中一部分人就可以了。

事实证明,这么做的效果很不错。

别的地方暂且不说,京城百姓现在提起南洋的事情来,已经能够说得头头是道,仿佛自己亲身经历过一般。

他们原本就有一种天子脚下子民的骄傲,天然就具有政治上的敏感性,对于国事也比别处的百姓更加关心,现在有了何这种新鲜事,没有不过过瘾的道理。

而使团那边传来的消息,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其实江南的水泥路是第一个铺好的,现在从京城到崇州,快马不过七八日的功夫。就算不行,走上一个月也足够了。毕竟路好了,节省下来的时间是很多的。

但是使臣生生走了两个月,一来是京城这边需要做些准备,二来也是为了让使团们更加明显的感受到大楚种种天朝上国的威势。

——而江南本来就是大楚最为富庶的地方,在大楚商人也并不算是贱籍,对于服饰的规定更是没有那么严格。所以路上即便是普通百姓,也可以穿得起棉布或者绸缎。

这一路的见闻,彻底的折服和震慑住了那些小国来的使臣,让他们心中又羡又妒,又敬又畏。

如此一来,等到他们抵达京城时,对着朝廷派出的官员,自然已经没有了任何脾气,怎么安排就怎么做,还生怕做错了会惹人笑话。

使臣觐见的时候,平安也跟在赵璨身边观摩了一下。

看到这些人战战兢兢的模样,平安忽然有点儿明白为什么古代人那么喜欢“四夷来服”了。因为这种感觉的确是很爽,光是凭着国力就让对方敬畏不已,主动拜服,这就跟点家升级流爽文之中的主角只要王霸之气一放,小弟纳头便拜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中国古代的各个王朝,才总是像冤大头一样,只要周边小国表示臣服,前来朝拜,便立刻会给赐下许多的金银珠宝,各种好东西。

甚至一度有许多小国年年来朝,就是冲着这些赏赐。跟大户人家的穷亲戚前来打秋风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大户们为了彰显自己的财力,或者为了博个好名声,总是来者不拒,多少都会给点儿钱粮。

这种做法平安说不上来好不好,但是他不会采用。

在平安生活的年代,许多中国人已经没有那么大方了。身为一个“曾经穷过”的国家,在外交手段上,不再那么高高在上,该争的争,该放的放。平安自己也习惯了这种做法,所以就算这些国家真心拜服,他也没有做冤大头的意思。

倒是彼此友好往来,互相帮助挺不错的。

所以这一次,这些国家得到的赏赐并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各种优质粮种、种植方式以及工匠和各种手艺,给他们这些东西,远比赏赐金银好多了。

毕竟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接待使臣的事情自然会有别人去做,平安只需要定下主要的基调就可以了。他现在正陪着赵璨接见已经一年多没有见过面的赵玠。

跟去年比起来,赵玠身上已经褪去了那种少年人的青涩,变得沉稳了许多。海上风霜雨露,他看上去黑了许多,但却也壮实了。看来这一次出海前往南洋,也给他带来了许多影响。

眼界开阔之后,会发现过去所在意的那些东西,现在似乎都不算是什么了。所以十六岁的少年现在即便站在赵璨面前,也显得十分从容不迫,丝毫没有惶恐畏惧的意思。

“看来十一你这一年过得不错。”赵璨将他打量了一番,道。

赵玠道,“多谢皇兄挂念,弟弟的确是过得不错。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身体,也懂得了许多从前不明白的道理。”

以前他一直认为自己能够走的路就是那么一两条,堵死之后就没有任何办法了。但是见过了外面的世界之后,他才发现,那种想法实在是太狭隘了。

这个世界那么大,总有他的用武之地。

赵玠爱上了船只破开风浪的惊险,也喜欢上的榻上陌生土地时的激动人心。他发现,相较于待在国内安安稳稳的过日子,他更喜欢这种探险开拓的工作。好像自己的心脏每天都在激烈的跳动着,自由自在,没有任何束缚。